中圖分類號:U46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639(2025)06-0021-0:
AnalysisofKey TechnicalPointsforFunctional Safetyofthe Three-electricity SystemsinNewEnergyVehicles
Zhang Zhiguo
(NIO Automotive Technology(Anhui)Co.,Ltd.,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national standard GB/T 34590—2024,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unctional safetyof the three-electricity systemand uses HAZOP and FMEA to clarifythefailuremodesandASILsafetyobjectives.Intermsofhardware,thebatteryadoptshigh-precisionsensorsand multi-layer protection.The motorand electroniccontrol implementredundancyof keycomponentsandadopta \"dual power supply + dual communication+dual controller\"architecture.At the software level,security is guaranteed by state machines,fusionalgorithmsand multi-level circuit breakers.Taking a certain pure electriccommercial vehicleasan example,practical verification shows thatthe sensor redundancy design can significantlyreduce the failurerate from1.2× 10-4/h to 3.5×10-7/h ,meeting the ASIL-B safety level standard.
【Key words】new energy vehicles;three-electricity system;battery protection;hardware security;sensor redundancy
0 引言
2024年在政策、技術與環保意識驅動下,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為應對安全挑戰,GB/T34590—2024國標全面實施,該標準契合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特性,對其全生命周期提出嚴苛要求。三電系統功能安全關乎車輛運行與乘員安全,剖析其技術要點,順應產業規范趨勢,也為解決工程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1電池系統功能安全分析
1.1功能安全需求與危害分析
電池系統功能安全致力于防控過充、過放、過熱及短路等極端工況風險。運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ardand OperabilityStudy,HAZOP),系統性剖析電池管理系統BMS在信號采集、邏輯控制與能量調度中的潛在偏差,精準識別電壓/電流超限、溫度異常、絕緣失效等危害事件;借助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FMEA),量化評估電池單體、模組及傳感器等部件的失效模式,如單體過充引發析鋰短路、傳感器失效導致保護延遲,通過ASIL-B/C/D風險等級劃分明確安全目標。
1.2 硬件設計關鍵技術
電池管理系統BMS硬件架構構建多層防護體系。高精度傳感器確保電壓采集誤差 ?±5mV 、溫度分辨率 ?±0.5°C ,搭配24位ADC實現電芯狀態精準監測;磁耦合或光耦隔離技術將信號傳輸共模抑制比提升至100dB以上,隔絕電磁干擾;冗余DC-DC轉換器與超級電容備份電源,保障主電源失效時30s安全停機。
1.3軟件策略與安全機制
電池系統軟件通過狀態機管理,劃分為正常運行、預警、故障、安全停機4級狀態。基于安時積分與卡爾曼濾波融合算法,實現電池荷電狀態SOC與健康狀態SOH的精準估算。充放電控制策略嵌入動態功率限制模塊,可根據電芯溫度、充放電循環次數實時調整電流閾值,如在高溫環境下充電電流自動降額 30% 。安全閾值判斷邏輯采用三級熔斷機制:一級軟件閾值觸發預警提示;二級硬件比較器啟動被動均衡;三級繼電器控制實現高壓互鎖斷開,全方位保障電池系統安全。
2電機系統功能安全分析
2.1失效模式與安全目標
2.1.1 失效模式
電機系統存在多種失效風險。在堵轉工況下,轉子轉速驟降為0,定子電流激增3\~5倍,極易引發繞組過熱燒毀。過載時,電磁轉矩超過設計閾值,持續10s以上將導致永磁體退磁。缺相故障多因功率模塊IGBT開路或驅動電路失效,造成三相電流不平衡度超 40% ,轉矩脈動加劇引發機械振動。軸承故障表現為潤滑失效或滾珠磨損,產生 ?80dB 異常噪聲并伴隨轉子偏心,嚴重時導致電機掃膛。
2.1.2 安全目標設置
針對上述風險,電機系統的安全目標需滿足ASIL-B等級要求。通過扭矩限制(堵轉時 10ms 內切斷功率輸出)、溫度監控(繞組溫度超 180°C 時觸發安全停機)及振動閾值檢測(加速度 gt;15g 時啟動降功率保護),確保失效時電機轉速平穩下降至0,避免失控引發的車輛急加速/急減速風險。同時,通過絕緣監測(阻值 lt;20kΩ 時報警)與漏電保護(漏電流 gt;30mA 時斷開高壓回路),保障人員接觸安全。
2.2 硬件容錯設計
硬件容錯采用“關鍵部件冗余 + 故障診斷”雙重架構。在功率器件層面,并聯IGBT模塊配置獨立驅動電路,單點失效時通過均流電阻(誤差 ?5% )實現負載轉移,持續維持 70% 額定功率輸出。傳感器冗余設計包含雙旋轉變壓器(角度測量偏差 lt;0.1° )與三霍爾傳感器(轉速測量誤差 lt;0.5% ),通過信號表決算法(三中取二),顯著提升轉子位置檢測的可靠性。
2.3軟件控制策略優化
利用矢量控制算法引入滑模觀測器(抖振抑制率 gt;90% ),有效解決傳統PI調節器在高速弱磁區的參數漂移問題,將轉矩控制精度從 ±5% 提升至 ±3% 。軟件安全機制設置雙重看門狗,硬件看門狗復位周期 50ms ,軟件看門狗進行任務監控,確保控制程序跑飛時 20ms 內觸發系統復位。配合扭矩斜坡控制(上升/下降速率 ?50N?m/s, ,避免失效時的動力突變,提升整車運行的平順性與安全性。
3電控系統功能安全分析
3.1整車控制失效分析
整車控制失效主要表現為信號傳輸失效,如CAN/
LIN總線誤碼率 gt;0.1% 、信號延遲超 50ms ,以及控制邏輯異常(狀態機跳轉錯誤、優先級調度混亂)和硬件故障(MCU寄存器翻轉、時鐘晶振失效)等。信號傳輸錯誤可能導致加速/制動指令誤判,例如油門踏板信號漂移引發非預期加速,其風險概率達 10-6/h 。
3.2 冗余設計與架構優化
電控系統冗余架構采用“雙電源 + 雙通信 + 雙控制器”設計。電源模塊集成主電源(車載蓄電池)與備份電源(超級電容,容量 ?5F ),主電源失效時可支持 300ms 安全運行窗口。通信系統部署雙CAN總線(波特率 500kb/s ),通過信號表決算法(三中取二)將誤碼率從 10-5 降至 10-8 ,關鍵信號(如制動踏板行程)采用冗余編碼傳輸。硬件架構優化為異構雙MCU方案(AURIXT Γ(397+RH850 ),主控制器負責實時控制,監控控制器獨立運行診斷程序,檢測到功能安全故障(如軟件棧超時 gt;10ms 時, 100ms 內完成主備切換。
3.3失效診斷與恢復策略
故障代碼管理遵循IS014229標準,區分臨時故障(存儲20個駕駛循環)與永久故障(立即點亮故障燈)。對于關鍵故障(如制動系統通信中斷),觸發分級響應:一級故障進入跛行模式(限速 30km/h ,單電機驅動);二級故障激活安全停車程序( 300ms 內施加 0.3g 制動, 500ms 內完成高壓下電)。恢復策略設置“預診斷-降級-停機”三級安全鏈,通過扭矩凍結(維持當前輸出2s)避免失效瞬間的動力突變,同時記錄故障前后10s的總線數據(分辨率1ms ),為失效根因分析提供完整時序信息。
4案例分析
純電動商用車早期路試時,旋轉變壓器因振動信號異常,引發驅動電機轉矩中斷故障。為此,研發團隊基于IS026262功能安全要求,實施低成本冗余策略。系統測試方案見表1。硬件上采用“旋轉變壓器 + 霍爾傳感器”組合,前者提供 ±0.01° 高精度位置信號,后者作為精度 ±1° 的備用單元,借信號融合算法實時校驗主備信號;軟件層面開發故障切換邏輯,當旋轉變壓器信號偏差超 5% ,自動切換至霍爾傳感器信號,以限扭( ?150N?m, 、限速( 40km/h 模式保障車輛安全停靠。
經HIL測試,注入故障后系統切換響應 ?20ms ,轉矩波動 lt;10% 。10萬公里實車耐久試驗顯示,傳感器故障發生率從 1.2×10-4/h 降至 3.5×10-7/h ,達ASIL-B安全等級。高精度主傳感器 + 低成本備用傳感器的異構冗余設計,兼顧成本與性能,為商用車安全技術規模化應用提供實踐范例。
5結束語
本文聚焦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失效風險,構建功能安全技術框架。從需求、軟硬件等維度出發,借硬件冗余、軟件熔斷及全層級測試,化解過充失控、轉矩中斷等難題。后續將著力突破跨系統協同、數據驅動診斷及極端場景適配等技術瓶頸,助力新能源汽車向安全可靠進階,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丁才.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J]
汽車工藝師,2022(5):8-9.
[2]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四大產品趨勢[J].汽車與配件,2025(8):34-36.
[3]丁強.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故障診斷技術研究與應用[J].汽車維修技師,2025(8):19-20.
[4]馬丕軍.智能網聯背景下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檢測維修研究[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5(9):112-114.
[5]王國斌.新能源汽車四驅系統的技術核心應用實踐[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5(9):115-116
[6]劉嘉成,單新平,趙凌霄,等.新能源汽車高壓內網電壓紋波特性分析[J].汽車科技,2025(2):100-105.
(編輯林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