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技術、新業態蓬勃興起,這給出版業改革發展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對學術期刊編輯及其人才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蛾P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對于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具有重要作用[1]。學術期刊應緊跟時代發展,培養造就一批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是創新、能打勝仗的高素質專業化編輯人才。
學術期刊編輯的身份定位是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然而其受歷史背景和社會條件的制約[2],往往呈現動態的變化。歷史上的學術期刊編輯身份定位經歷身份爭議的過程,相關的學術探討既表明了學術期刊編輯在學術期刊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凸顯了學術期刊編輯身份的多元性,證實了學術期刊編輯復雜的知識內核和多元化的能力構成。在數字時代,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這種發展態勢不僅促使學術期刊讀者數量不斷增長,更催生讀者的多元化需求。學術期刊編輯從傳統的知識制造者轉變為知識的服務者與傳播者?;诖?,文章分析學術期刊編輯身份轉變,剖析其在數字時代的多重身份,并,探討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以提供參考。
一、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身份轉變:從身份爭議到多元適應
早在1984年,胡光清先生于《編創之友》(現《編輯之友》)發表了《試論編輯的專業化與學者化》,揭開了“編輯學者化”與“學者編輯化”討論的序幕[3]。相關調查顯示,1995—2003年,學界圍繞“編輯學者化”與“學者編輯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研究認為:“編輯學者化”在當時出版界的認同率較高,而圍繞其進行的探索、求證與辯論是學術期刊發展的必經之路;“編輯學者化”“編輯學者化結合學者編輯化”和“學者編輯化”等對編輯身份的定位與探討是出版界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4]。
在此背景下,編輯身份定位的模糊和身份焦慮[5-9]隨之而來。學術期刊編輯也在學術優越感和編輯身份的迷茫之間搖擺不定,這不僅影響了其工作積極性,也影響了學術期刊的整體質量?!度缬半S形:四十年來學術期刊編輯的身份焦慮—一1978—2017年學術期刊史的一個側面》指出,編輯特別是學報編輯四十年來始終熱衷于身份定位問題,這恰恰印證身份定位的困難,由此引發的身份焦慮如影隨形,揮之不去[7]。這不僅揭示了編輯身份的復雜性,也反映了學術期刊編輯在學術傳播中的重要地位。
圍繞編輯身份展開的爭論到2015年逐漸趨于平靜[4]。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傳播技術的革新為學術期刊編輯身份建構提供了新的契機[7]。隨著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和媒體融合的發展,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方式發生重大轉變,這一轉變要求學術期刊編輯在職業角色和能力結構上進行深刻重構,學界也將學術期刊編輯定位的相關研究轉向對編輯身份的再審視和重新定位[10]。相關研究認為,學術期刊編輯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學術背景,還需要在內容創作、傳播策略、數字化管理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多元的能力[11-15]。概言之,學界呼吁,學術期刊編輯應跳出傳統的編輯模式,基于數字時代的編輯工作特點,重新做好角色審視,積極主動、全面參與學術出版和知識管理的各項工作。根據既有文獻[2,7,10-12],結合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的發展需求,筆者認為可將學術期刊編輯的多重身份歸納為以下方面。第一,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成為內容的“專家”。無論是學術論文的組織、撰寫、審稿,還是專題策劃,學術期刊編輯都必須對學術趨勢有敏銳的洞察力,確保期刊內容的前沿性和學術性。這就要求學術期刊編輯在某一領域具備學者的深度和廣度,能夠對學術研究進行精準的評價和引導。第二,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成為傳播的“橋梁”。在數字時代,學術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學術期刊編輯不僅要在紙質期刊中傳遞學術信息,還要在各種數字平臺和社交媒體中進行有效的學術傳播。這要求學術期刊編輯具備數字營銷、社交媒體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確保學術信息能夠觸及更廣泛的讀者群體。第三,學術期刊編輯需要成為創新的“推動者”。隨著科技的進步,學術期刊的呈現形式不斷變化,從傳統的紙質出版到期刊平臺的多樣化展示,再到互動式內容的開發,學術期刊編輯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推動學術期刊的現代化進程??傊聲r代學術期刊編輯身份的轉變與重構,不僅是對過去爭議的回應,更是對未來挑戰的預見。學術期刊編輯要在內容的“專家”、傳播的“橋梁”和創新的“推動者”等多重身份中找到平衡,以適應學術期刊在數字時代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學術期刊編輯從身份爭議到多元適應的轉向,不僅是對學術期刊編輯個人的挑戰,也是對整個學術期刊出版工作的重新定義。
二、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從能力提升到多元融合
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意義重大且影響深遠。一支高素質、多元化的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能夠有效推動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因應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身份的轉變與重構,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也面臨新的挑戰。成立于2022年底,有專業編輯20名,共出版學術期刊5種。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的引領下,該期刊分社在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助力學術期刊編輯更好地適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學術出版的多樣化需求,推動學術期刊的良性發展。
(一)編輯素養的厚植
編輯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學術期刊編輯更要以高水平的編輯業務能力為基礎,在日常出版工作中不斷強化政治意識,提高業務能力,夯實編輯素養,成為一名基本功扎實的合格期刊人。國家有關出版工作的各項法律法規,貫穿學術期刊的選題策劃、欄目設置、組稿、約稿、審稿等各個出版環節,是學術期刊編輯處理編校工作中重難點問題的一把標尺,使學術期刊編輯明確工作導向,規范出版行為,并在處理問題時有的放矢、有理有據。
定期開展編輯培訓活動,始終把握意識形態工作并將其放在首位,大力提升學術期刊編輯的法律素養,從國家相關政策和出版法律法規、紀律的守護者角度出發,在政治導向、價值取向、格調品位、法律意識等方面厚植編輯素養。例如:2024年,該分社為進一步提高編輯的法律風險意識,維護出版生態,尊重知識產權,組織多次法律知識培訓和法務咨詢會議,在增進學術期刊編輯法律知識儲備的同時,還為其提供法律風險問題咨詢;每季度開展編校工作總結會,總結與凝練“學術期刊參考文獻常見問題”“標點符號中冒號與雙引號的用法解析”“期刊質檢常見問題”等編校共性問題,并對關鍵問題搜索相關權威資料進行佐證,在分社的編校工作總結會上進行分享,以提高學術期刊編輯的編校能力和稿件質量把控能力。
(二)學術素養的提升
學術期刊編輯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需要具有深厚的學術素養。學術期刊編輯要熟知研究方法、統計分析等專業內容,掌握學術寫作風格,對負責領域的前沿研究動態有敏銳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并非局限于對單一研究成果的知曉,而是站在學科發展的宏觀層面,精準把握其整體走向。因此,學術期刊編輯要持續擴充和更新學術知識儲備。其中,閱讀學術文獻和專業書籍是學術期刊編輯提升學術素養的基本途徑,同時密切關注政策變化與科研動態也至關重要。此外,參與學術會議和研討會也是學術期刊編輯提升學術素養的有效方式,這有助于學術期刊編輯與專家學者近距離接觸,深入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創新,獲取最鮮活的研究熱點信息,并將這些信息直接轉化為編輯工作中的專業和前瞻視角。
支持學術期刊編輯有目的、有選擇地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和研討會,無論是策劃編輯還是文案編輯,每人每年都有一定的學術會議學習任務,以提升學術素養,并鼓勵學術期刊編輯作為參會人員將部分特別有感觸的內容凝練成專題報告進行分享,如“學術期刊高質量稿件的邀約要點”“高起點作者隊伍建設”等。這使得學術期刊編輯在增強筆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不斷提升學術素養。
(三)策劃能力的激發
學術期刊編輯的策劃能力是提升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與社會價值的核心要素,貫穿選題開發、內容規劃與傳播策略的全過程。在選題開發層面,學術期刊編輯要敏銳捕捉學科前沿動態,兼顧學科發展脈絡與社會實際需求,設計具有前瞻性與實踐價值的選題;在傳播策略層面,學術期刊編輯要整合多元傳播渠道,通過學術會議、專題研討等方式強化與專家學者的深度互動,借助新媒體平臺擴大傳播覆蓋面,形成立體化傳播網絡。
通過制度化推動學術期刊編輯的策劃能力建設,建立協同策劃機制,形成“選題征集一方案優化一效果反饋”的閉環流程,定期組織策劃研討會,引導學術期刊編輯分享前沿信息和獨到見解,圍繞學術趨勢、讀者需求等展開深入討論,挖掘具有前瞻性和吸引力的選題方向,從形式到內容進行全方位策劃,不斷優化方案細節。這不僅能夠提升學術期刊編輯個體的策劃能力,還能夠強化團隊協作,形成更具創新性和影響力的選題與活動,推動學術期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持續發展。具體來說,2024年,《大連理工大學學報》《景觀設計》《建筑細部》等共策劃了20余個緊跟學術前沿熱點的欄目或活動,其中:《景觀設計》策劃的高校A刊工程不斷推進,在與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以及天津城建大學四所高校合作共建期刊學術生態的基礎上,進一步與中央美術學院、南京林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建筑大學等11所院校展開合作探討,并于2025年初成功策劃對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教育與學術事務委員會主席AlessandroMartinelli的訪談;《建筑細部》在積極開發《論文》欄目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國際化合作,積極籌備中德建筑細部設計競賽、由德國具有六十余年歷史的DETAIL雜志主編領隊的建筑技術與藝術之旅以及國際雙城城市家具展等,并計劃與“村東計劃(Eco-UnityHub)”等機構合作,共同開展“TELL-DETAIL構建新建構”線上交流分享系列項目。實踐證明,多樣化的活動促進了學術期刊活躍度和影響力的提升,也反哺了其在學術領域的深入發展,更助力了學術期刊編輯策劃能力的激發。
(四)數字能力的培養
面對不斷變化的出版環境,學術期刊編輯要具備數字能力,靈活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來提升編輯出版效率,以適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讀者需求的變化[10],在內容策劃和傳播方式上有所突破。第一,學術期刊編輯要積極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來提升編輯出版效率。例如,學術期刊編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稿件篩選和推薦,提高稿件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快速識別出高質量的稿件,減少人工審閱的負擔,從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內容策劃和質量提升。第二,學術期刊編輯要利用數字出版平臺,擴展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讀者和作者。數字出版平臺不僅提供便捷的在線投稿和審稿功能,還幫助學術期刊編輯通過數據分析了解讀者的興趣和需求,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內容策劃和推廣。換言之,學術期刊編輯要掌握最新的數字化工具和平臺,如在線投審稿系統、數據分析工具和社交媒體平臺等,以優化編輯流程,提高整體工作效率和期刊的學術影響力。
引入方正智能審校系統和方正鴻云投審稿系統,并組織全員參與“新時代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實踐交流活動”“維普資訊學術精準傳播服務”“AI賦能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等培訓,使學術期刊編輯掌握新型數字化工具和平臺,及時了解新型出版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應用案例,并將其轉化為實際工作中的創新動能,利用數字技術優化編輯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期刊傳播力。
(五)個性化發展與多元化融合并重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變化的出版環境,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在壓力中激發出更大的潛力和創造力。個性化發展與多元化融合并重,有助于學術期刊編輯在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時,拓展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從而推動學術期刊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鼓勵學術期刊編輯個性化發展,打造一支多元化的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顯得尤為重要[16]。一方面,個性化發展意味著學術期刊編輯要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適合的工作方向和任務,從而提高編輯工作的滿意度和積極性,在團隊中形成互補的技能結構;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學術期刊編輯隊伍不僅要在性別、年齡和文化背景上具有差異性,更要在學科背景和專業技能上實現多樣化,從而呈現多角度的內容和創新的方案,提升學術期刊的內容質量和吸引力。
近年來,在招聘學術期刊所屬學科專業人才的基礎上,還積極吸引藝術專業、市場營銷專業、出版專業、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等現代化科技人才,合理配置崗位,積極構建協同機制,充分發揮學術期刊編輯的專業優勢和個體能力,將學術期刊編輯的個性化發展與多元化融合轉化為學術期刊的辦刊優勢,有力推進了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的專業化、多元化和職業化進程,進一步推動了學術期刊的快速發展。
三、結語
在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編輯應擺脫是否具備學者身份的爭議,轉向多元身份與能力的重構,成為知識的評價者和傳播者,更成為學術創新的推動者,為學界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任務,實現這一任務的關鍵在于學術期刊編輯多元化能力的建構。其既包括編輯素養、學術素養、策劃能力、數字能力,也包括個性化發展與多元化融合并重:編輯素養涉及學術期刊編輯對政策、法律法規、出版流程等的熟練掌握;學術素養要求學術期刊編輯具備廣博的學科知識,緊跟研究前沿;策劃能力體現在學術期刊編輯深刻把握國家重大戰略與規劃、學科發展等方面;數字能力有助于學術期刊編輯適應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讀者需求的變化;個性化發展與多元化融合并重關鍵在于出版單位創造一個包容的環境,鼓勵學術期刊編輯在自身興趣和特長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實踐證明,一支能力互補的多元化學術期刊編輯人才隊伍可以在推動知識傳播和學術進步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共中央宣
傳部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的通知[EB/OL].(2021-05-18)[2025-04-20].https://kyc.bbmc.edu.cn/__local/1/1E/78/C8D134948D03A163FF99EC6C84A_E80361DB_2F833.pdf.
[2]楊曉慶,楊洋,曾俊.高校學報青年編輯的角色定位與實現路徑[J].科技與出版,2023(08):76-82.[3]胡光清.試論編輯的專業化與學者化[J].編創之友,1984(02):76-82.
[4]林加西,馮靄群.“編輯學者化”與“學者編輯化”相關文獻的統計與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6(07):30-32.
[5]陳壽富.學術期刊編輯的理性訴求與實踐智慧:從高校社科學報編輯身份焦慮談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151-156.
[6]朱劍.編輯學者化與編輯引領學術:兩樣的賦能,一樣的迷思[J].昆明學院學報,2023(01):31-40.[7]朱劍.如影隨形:四十年來學術期刊編輯的身份焦慮:1978—2017年學術期刊史的一個側面[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1-35.
[8]王廷國.融合時代期刊編輯的身份焦慮與價值建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9-12.
[9]高虹.學術期刊編輯職業倦怠的工作要求-資源模型構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6):671-676.[10]孟令梅.“互聯網 + ”時代學術期刊編輯角色的重新定位[J].晉陽學刊,2018(01):125-131.
[11]王軍峰.我國學術期刊智庫化轉型的優勢、路徑與意義[J].中國編輯,2019(11):66-71.
[12]邱豐,房磊,王俊超.學術期刊編輯身份認同形成路徑:感知、構建與踐行[J].出版與印刷,2024(06): 71-77.
[13]陳新.新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編輯勝任力探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05):52-54.[14]魏秀菊,廖艷.學者型編輯及其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內容質量提升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4(08): 1095-1102.
[15]劉豐偉.適應新質生產力: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重塑與職業素養提升[J].傳播與版權,2024(15):5-8.[16]高強,張海峰,林松清,等.我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人才培育體系現狀分析與建議[J].科技傳播,2024(16): 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