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辭書學會統計,1992年至今,我國共出版2.2萬多種辭書,平均每年出版近700種[1]。辭書出版是國家文化建設和科技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其質量保障的關鍵在于辭書編輯的專業把控。當某一學科發展到成熟階段時,出版單位應當編纂相應的專業辭書,以系統總結該學科的發展成果,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辭書是該學科相關從業人員從事科研、教育、生產、管理、貿易等工作的必備工具書。辭書的編纂難度極大,須依靠專業的辭書編輯才能確保其出版質量。
一、辭書出版的特點
辭書是以條目為單元,按一定的方式編排并提供檢索途徑的工具書。其是字典、詞典和百科全書的統稱[2],按內容分語文詞典與專業辭典。辭書學術性強、信息密集嚴謹、涉及領域廣泛,被譽為“不說話的老師”。辭書出版的以下特點,對辭書編輯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第一,權威性。辭書出版是一項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的工程,須權威專家參與編纂。辭書編輯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能與專家有效溝通,將學術觀點轉化為規范表述,以嚴謹的態度審核內容。
第二,科學性和先進性。辭書須及時融入前沿成果,其內容須經實踐檢驗。辭書編輯要關注學科發展動態,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及時將新成果融入辭書,同時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確保辭書內容準確。
第三,全面性和系統性。辭書需要全面覆蓋相關知識領域,梳理學科發展脈絡。辭書編輯須具備宏觀把控和系統思維能力,全面梳理學科知識脈絡,合理編排條目,整合不同來源知識,建立完整知識體系。
第四,規范性和復雜性。2003年國家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制定國家標準《辭書編纂的一般原則與方法》,2008年對其進行了修訂[2]。2023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行業標準《漢語辭書出版規則》,專門對漢語辭書的出版做出規定[3]。辭書編輯必須在具有一般圖書編輯出版能力的基礎上,了解辭書出版的相關要求,在內容表述和條目編排上做到規范準確,并注重細節。
第五,實用性。辭書要清晰闡釋相關概念,并且內容檢索便捷[4]。辭書編輯應從讀者角度出發,用通俗語言編輯條目,合理設置索引,使讀者能夠從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需要的條目,提升辭書使用效率。
辭書的獨特屬性決定了其編纂出版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系統工程,辭書編輯須從選題立項開始全程深度參與,只有深刻理解上述要求,才能打造出兼具學術價值與實用功能的優質辭書,充分發揮辭書的知識
傳播與文化傳承作用。
二、辭書編輯各階段推動《地球科學大辭典》編纂出版的工作實踐
(一)《地質辭典》出版(1972一1986年):開啟地質學辭書編纂新紀元
地質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六大基礎學科之一,自19世紀中葉從西方引入中國后,發展曲折。直至新中國成立后,因經濟建設需要,地質學獲得快速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地質學的科研、教育、應用等已形成較完整的體系,并取得了大量成果。編纂一部綜合性地質學辭書,全面介紹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技術方法,理清學科體系,系統總結地質學的發展成果,成為地質學發展的迫切需求。1972年,原國家計委地質總局責成中國地質科學院與地質出版社牽頭,組織全國30多家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的200多位專家學者投入這項工作。地質出版社的編輯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成為整項編纂工作的組織者、協調者。
在項目啟動階段,編輯團隊協助組建了由許杰領銜的領導小組和辭典工作辦公室。辭書編輯與專家密切溝通,明確了辭典應系統、全面、經典、權威,集當時地質學知識大成的目標。面對復雜的地質學知識體系,辭書編輯充分發揮策劃能力,經多次討論,確定將《地質辭典》分五卷七冊出版,涵蓋普通地質、構造地質、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古生物、地史、礦床地質、應用地質以及地質普查勘探技術方法等多個領域[5]。
在長達14年的編纂出版過程中,辭書編輯承擔著組織協調和出版把關的重任。他們深入各科研院所及高校,系統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綜合專家評審意見,及時解決編纂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專業性問題。對每一個條目,辭書編輯都字斟句酌,不僅要核對專業內容的準確性,還要確保表述清晰、規范。從1972年立項到1979年11月第三卷率先出版,再到1986年2月最后一卷問世,辭書編輯的不懈努力貫穿始終。最終,這部涵蓋地質學及相關50個學科、1.6萬多個條目、總計357萬字的《地質辭典》成功發行近20萬冊,為我國地質學知識的傳播和學科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開創了中國地質學辭書編纂的新紀元。
(二)《地球科學大辭典》出版(1997一2006年):順應時代發展推動辭書革新
20世紀90年代后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地球科學研究方向發生重大轉變。基礎地質學研究焦點從固體地球轉向地球各圈層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地球系統科學思想在國內外獲得廣泛認可;應用地質學從單一資源開發轉向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以促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地質技術學科借助電子信息技術實現突破性發展。在此背景下,作為地質學知識重要載體的《地質辭典》,已難以滿足學科發展需求,修訂工作迫在眉睫。
1997年6月,在地質出版社的積極推動下,原地質礦產部科技司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啟動《地質辭典》的修編工作。次年4月立項后,編輯團隊迅速投入行動,協助組建了以程裕淇、王鴻禎兩位著名地質學家為主任委員的專家委員會,以及以張良弼、黃宗理為主編的編輯委員會,并在地質出版社成立修編工作辦公室。
辭書編輯深知《地質辭典》修編意義重大,為此廣泛聯系國土資源部系統、中國科學院、各大高校以及地震、石油、煤炭等系統的科研院所的500余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52位兩院院士,為修編質量筑牢根基。地質出版社資深編輯李鄂榮、張義勛憑借敏銳的學術洞察力,提出極具前瞻性的建議: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趨勢,以《地質辭典》為基礎編纂地球科學辭典。這一建議得到專家委員會的認可,考慮到地球科學外延更廣,須新增大量條目,辭典最終定名為《地球科學大辭典》,分“基礎學科卷”和“應用學科卷”兩卷出版。
在編纂過程中,辭書編輯嚴格把控新增條目篩選關,既注重學術價值,又充分考慮條目的實用性。針對不同領域專家在辭書編纂過程中的觀點分歧與表述差異,辭書編輯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積極搭建交流平臺,以化解矛盾。對新學科概念與研究成果,辭書編輯主動查閱海量資料,與相關專家反復研討,確保釋義精準科學。2005年年末,“應用學科卷”出版[6],2006年年初,“基礎學科卷”出版[7]。《地球科學大辭典》的最終條目總數從之前《地質辭典》的1.6萬條擴充到3萬多條,篇幅從357萬字增加至760萬字。《地球科學大辭典》的誕生,標志著地質學辭書成功向地球科學綜合性辭書轉型,滿足了時代對整合與傳播地球科學知識的迫切需求。
(三《地球科學大辭典》第二版(2016一2024年):推動辭書內容全面升級
自2006年《地球科學大辭典》出版后,地球科學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研究范疇和應用領域得到空前拓展。當前,地球系統科學探索呈現“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多元化態勢,在資源、環境、災害、工程等領域實現多功能協同發展,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研究全面結合,大量新領域、新理論、新概念不斷涌現,地質出版社亟須對原有辭典進行系統性修訂,推出第二版以匹配學科發展需求。
2016年,在李廷棟、陳毓川等院士的倡導下,《地球科學大辭典》的修編工作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立項,由中國地質科學院聯合地質出版社牽頭開展。編輯團隊立足地球系統科學,緊扣國家自然資源安全需求與技術創新趨勢,制訂科學的編纂方案,明確學科框架體系。同時,編輯團隊協助組建專家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等,遴選各領域知名專家擔任學科主編,邀請院士擔任主審,匯聚全國科研力量投入編纂工作。
在內容編輯上,辭書編輯針對新增的非常規油氣地質學、生態地球化學、醫學地質學等12個學科,開展深入研究,并整合相關資料,確保將新內容完整準確地融入辭典。對第一版中需要大幅度修訂的18個學科,辭書編輯與專家一起梳理最新研究成果,調整學科名稱,使其更符合學科發展現狀。辭書編輯還精心設計了各卷“詞目英漢對照索引”,增加雙語檢索功能,顯著提升了辭書的實用性與國際化水平。
經過8年多的努力,700多位專家學者(含30位院士)參與編纂的《地球科學大辭典》第二版于2024年底全部出版[8-10]。辭書編輯在這一過程中,憑借嚴謹的態度、專業的素養和卓越的組織協調能力,確保這部涵蓋74個學科、3.36萬個條目、1069萬字的鴻篇巨制的高質量出版,為我國地球科學知識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地質辭典》到《地球科學大辭典》二版的出版,歷時50多年,地質出版社的編輯始終以專業能力為依托,憑借科學嚴謹的態度與高效的溝通協調能力,持續完善地球科學辭書體系,為學科知識傳播做出重要貢獻。
三、辭書編輯工作的啟示
第一,專業辭書具有“全”“專”“實”“新”的特點。“全”要求選詞覆蓋整個學科體系;“專”強調專業性;“實”強調使用查詢便捷,凸顯實用性;“新”反映學科前沿成果。辭書的編纂出版是一項構建學科知識庫的系統工程,其學術與應用價值極高。
第二,專業辭書的編纂與出版包括選題立項、制訂編纂方案、組建作者隊伍、設計辭書體例、收集資料、確立條目、編寫條目、條目編排、制訂索引、編制附錄、統稿、專項檢查、定稿等程序。在這些程序中,辭書編輯要深度參與2/3以上的流程,在出版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第三,稱職的辭書編輯是辭書編纂的“總導演”和“總指揮”。從作者層面來看,行業專家多專注細分領域,難以統籌學科體系;而辭書編輯通常是“雜家”,要承擔制訂編纂原則、設計整體框架、制訂技術規范、遴選作者、制訂工作流程等組織工作。
第四,辭書編輯是辭書質量的“把關人”和“總負責”。因辭書編纂由多專業領域學者協同完成,辭書編輯須從全書高度平衡選詞、制訂標準,逐一審讀條目,提高語言精準度,至于自錄、凡例、索引、附錄等的設計,更是需要辭書編輯親力親為的工作。因此,辭書編輯是辭書的主要設計者、組織者、加工者和總集成者[]。
第五,鑒于辭書編纂周期長、質量要求高,辭書編輯須具備高度責任感、奉獻精神與堅韌毅力。盡管工作艱巨,但辭書編輯在辭書編纂出版中的主導作用無可替代,是編輯價值的最佳體現。
四、結語
辭書是對人類文化和科技成就的系統性總結與集成,具有學術含量高、編纂難度大、質量要求高等特點。絕大多數辭書兼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實力的出版單位應該積極組織策劃辭書,以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和行業影響力,為行業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作為辭書編輯,要勇于攻堅克難,積極投入辭書的編輯出版,以提高編輯水平,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杜翔,李旗.辭書出版有規可依:漢語辭書出版標準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N].光明日報,2023-12-10(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辭書編纂的一般原則與方法:GB/T19103—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3]國家新聞出版署.漢語辭書出版規則:CY/T265—2023[S].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3.
[4]周雅娟.重視辭書索引,提高圖書質量[J].出版廣角,2014(12):69-71.
[5]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地質辭典:第1-5卷[M].北京:地質出版社,1979—1986.
[6]《地球科學大辭典》編委會.地球科學大辭典:應用學科卷[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
[7]《地球科學大辭典》編委會.地球科學大辭典:基礎學科卷[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8《地球科學大辭典》第2版)編委會.地球科學大辭典(第2版):基礎學科卷[M].北京:地質出版社,2024.
[9]《地球科學大辭典》第2版)編委會.地球科學大辭典(第2版):應用學科卷[M].北京:地質出版社,2024.
[10《地球科學大辭典》第2版)編委會.地球科學大辭典(第2版):技術方法卷[M].北京:地質出版社,2024.
[11]金春梅,魏運華.打造辭書精品力作,助力文化傳承發展[J].出版廣角,2023(18):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