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佘厝洲村,位于江東鎮東南側,南瀕韓江,對江相望潮安東鳳,東南隔江是澄海上華,東北隔江是饒屬隆都(建國前隆都歸屬饒平),處潮澄饒三縣中點。它以背靠鯉魚山三元塔,與韓江水作伴,風光美不勝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村\"的獨特景觀。除自然景觀外,更值一提的是潮澄饒革命“一老家”舊址,處于江東鎮佘厝洲村中,有很多令人向往的紅色故事。
近年來,佘厝洲村深挖保護紅色資源,打造“一老家”名片,以“紅色”基因引領“綠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讓我們一起走進佘厝洲村,到愛國教育基地近距離學習紅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提到革命“一老家”故事,總讓人感到親切與溫暖。佘厝洲村是潮安、饒平、澄海三縣邊界的中心,此處蔗林果園密布,四面韓江環繞,出入全靠舟楫,交通不便,是易守難攻的戰略位置,有利于機動靈活地開展小型武裝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潮汕中心縣委改為潮澄饒中心縣委,機關設于佘厝洲李習楷家,至此,佘厝洲不僅是潮澄饒中心縣委機關所在地,也是潮澄饒抗日游擊戰爭指揮中心和據點,一直承擔了安全保衛、通訊聯絡和物資供應等任務。同時,建立和完善各級黨組織,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建立和壯大抗日武裝,團結統戰力量,與日軍、偽軍、漢奸、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6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直至抗戰勝利。雖然期間屢次遭到襲擊,但縣委機關始終沒有受到損失。潮澄饒黨的主要負責同志周禮平、吳健民、李習楷、陳漢等常在這里領導和指揮活動,有力開展敵后抗日武裝斗爭。因此,該村在潮澄饒抗日斗爭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潮澄饒黨組織譽為革命“一老家”。
尤其需要指出:“韓縱一支”政委兼支隊長周禮平后在居西溜戰斗中英勇犧牲,2014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周禮平位列其中。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12月,潮澄饒縣委在佘厝洲召開會議,傳達“雙十協定”,調整潮澄饒地區黨組織,部署黨組織徹底轉入地下的工作。此后,該村成為潮澄饒游擊隊隱蔽和接送兵員支援鳳凰山根據地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潮澄饒平原縣委和平原武工隊的活動點和地下交通網點。
佘厝洲村黨支部和該村人民群眾,在全民族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出色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工作和任務,確保了黨的領導機關和游擊隊的安全。村歷經敵人的多次“圍剿”,仍巍然屹立,斗爭不息,期間該村有李炳順等7位戰士為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為潮汕革命做出很大的犧牲,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如今,歷史的硝煙散去,這片舊址搖身一變成為“潮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鐫刻在這些歷史遺跡上的革命精神,仍散發著光芒,代代傳承。2021年,該舊址申報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經費獲批,于2024年底前完成修繕和布設展覽,“潮澄饒‘革命一老家’”展館正式開館。
綠樹掩映、碧波蕩漾,紅色教育添活力。佘厝洲村風景秀麗,文化氣息濃郁,彰顯著這片紅色土地光榮的革命傳統。村民既歷經了艱苦的革命磨難,又描繪著新時代的畫卷,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英雄的村莊。
為打造環境優美整潔的美麗鄉村,佘厝洲村以“紅帶綠、綠襯紅”的鄉村振興新路子,著力提升鄉村風貌,切實為“百千萬工程”提速增效。堅持規劃先行,編制村級發展規劃,描繪村莊發展“藍圖”。此外,積極推進“三個三”整治行動,開展“人工+機械”精細化工作,對村莊巷道、房前屋后、池塘溝渠等人居環境進行清臟治亂。并創建“四小園”,村莊人居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有天府之國、魚米之鄉之美譽,猶如一顆江上明珠,煥發迷人光彩。
據了解,近年,佘厝洲村經過地表剝離、原土層平整和夯實、田埂修筑和格田、土壤質地改良等系列工程措施,高標準通過了墾造水田檢測驗收。依托鄉村運營,該村村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村民人均收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當前,佘厝洲村,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好圖景正徐徐鋪開,迎來了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春天。“現階段佘厝洲村200畝墾造水田耕地流轉給潮安區溪東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水稻等農作物,推行水稻規模化種植,帶動產業發展,每年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增資13萬元,也輻射村民實現就近就業。”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少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