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日我試著通過智能搜索查一查自己。AI的效率確實驚人,僅僅幾十秒,一份上千字的人物評價就呈現在屏幕上。
這份評價,分別采集自社會團體、媒體報道、自媒體公開發表的7篇(條)文章和視頻。從個人經歷、鐵路文化守護者、跨界創作者、時代觀察者、人物特質等五個維度對我進行描述……
總體尚稱靠譜,但幾處小差錯卻令我臉紅耳熱滿頭汗:它給我戴了好幾頂“高帽子”:我正式“路齡”近44年,退休后又參與鐵路關心下一代工作11年,定義為“資深鐵路工作者”尚可接受。但我業余開展鐵路史研究,充其量是個“民間研究者”,冠以“文化記錄者”有點拔高。在“筆耕不輟”一節中,AI還給我送了頂大大的高帽子:“曾拒絕‘世紀名家’等虛名,堅守‘臨名不茍取’原則”。實際情況是我稍有自知之明,沒有上某些江湖騙子的當而已。
更令人尷尬的是,AI還把本該屬于朋友的精辟觀點,錯按在我頭上。在“時代觀察者”一節,“以高鐵輪軸技術為例,呼吁正視中日工業差距”,原本是資深媒體人宋家根先生的高見。他在《承認差距、發奮追趕、不吹牛皮》一文中,捎帶了一句對我的溢美評述,卻被AI“搶”著誤戴在我頭上。“文化反思”一節中,AI表揚我“通過‘亞細亞號’列車與我國鐵路發展史的對比,強調‘承認差距才能進步’的深刻洞見”,也是宋家根先生的高見,與我無關。
后來我又試著搜索了三次,每次結果都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