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李鼎銘先生是中國共產黨的真誠朋友,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曾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延安時期,李鼎銘先生與毛澤東主席談醫說道,縱論國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提出著名的“精兵簡政”議案被黨中央、毛主席采納實施,他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名垂千秋。在對李鼎銘先生的人生軌跡和革命歷程的研究中,盡管不少專家作出了貢獻,但對“造福桑梓”牌匾的研究還有欠缺。今年是老百姓送給李鼎銘先生“造福桑梓”匾100 周年,作者研究“造福桑梓”匾全文,通過重新加標點、填補缺文并譯成白話文,讓更多的人了解李鼎銘先生的故事,這也是對革命先輩和革命文物的一種特殊紀念。
延安革命紀念館收藏的國家一級革命文物——“造福桑梓”匾,是1925 年12 月米脂縣老百姓送給李鼎銘先生的,以此贊頌鼎銘先生為家鄉所作的杰出貢獻。該匾長242 厘米、高115 厘米、厚3.2 厘米,由6 小塊木板拼接并包邊而成,正面呈藍色。匾上共有漢字331 個,其中:匾中央從右到左雕刻鑲嵌“造福桑梓”4 個字;匾左右側豎兩行雕刻鑲嵌小字26 個,匾右側毛筆小字橫寫“東南”2 個字;匾上下兩部分毛筆小字共299 個,包含上部分毛筆字151 個和下部分毛筆字148 個。
由于“造福桑梓”匾在李鼎銘先生米脂縣桃鎮的老宅門頭上懸掛了幾十載,歷經風吹日曬、雨雪沖刷,當年匾額表面的光鮮亮麗早已褪卻不在, 不少木刻字或部分筆畫也已脫落,大部分毛筆書寫的小字也模糊不清,但匾額上的這些贊美之詞卻一點都不因歲月滄桑而消退半點色彩。該匾贊詞是用淺近文言文寫成,經過重新加標點、填補缺文后的匾原文是:
匾右側豎行雕刻鑲嵌的一行小字為:
中華民國十四年臘月吉日米邑五區公民為
匾左側豎行雕刻鑲嵌的一行小字為:
李鼎銘先生敬立
匾上部毛筆寫的贊詞為:
自古豪杰英雄,其遠而在上,莫不以富教為唯一之計劃,乃所謂達則兼善也。未有窮而在下,本兼善之心,行兼善之事,如我先生者。先生以布衣之士,犧牲個人權利,為桑梓造幸福,亦不外富教兩端。原夫條陳長官,改建已廢之桃花鎮,為實行富教之起點。為拓市場,招商賈,地方于以繁榮;興學校,造人才,風范因而丕變。先富后教,福在其中矣。至于保持團體,排解紛爭,口碑載道,毋庸贅述。
匾下部毛筆寫的贊詞為:
噫,如先生者,真可謂為識時務之豪杰,造時勢之英雄,設使得志,豈僅造福桑梓而已哉!公民等中心悅服,用特懸匾紀功,以昭來許,非敢言報,略表崇拜之意耳。致詞贊謚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地不在大,得人則靈。異口同聲稱頌:鼎銘幼讀古人書,壯懷濟世志,后未登舞臺,號稱布衣士。唯其重氣節,有識力,無折腰之取辱,行從心之所欲,地方賴以富,教育賴以興,君子曰:莫大之功。
以上“造福桑梓”匾原文文義大致明白可讀,但不好讀懂。為了便于廣大讀者學習和了解匾額內容,筆者將匾原文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匾左右側豎兩行雕刻鑲嵌小字譯文為:
中華民國十四年臘月吉日米脂縣五區公民為李鼎銘先生敬立。
匾上部毛筆寫的贊詞譯文為:
自古以來,豪杰英雄如果地位高、財富多,都會用財富來推動教育。他們所謂的成功就是同時實現個人的富裕和社會的福祉。然而,像先生您這樣,在貧窮且社會地位普通的情況下,仍然懷有兼善天下的心志,并付諸實踐的人,卻是前所未有的。您作為一個普通百姓,犧牲了個人的權利,為家鄉創造幸福,這主要是通過推動教育和經濟發展來實現的。您提出計劃,請求長官改建已經廢棄的米脂縣桃花鎮,作為實行富教政策的起點。通過擴大市場,招商引資,地方經濟得以繁榮;興辦學校,培養人才,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因此得到根本性變化。您在實踐中先實現了經濟的富裕,然后推動了教育的普及,使大家獲得了幸福感。此外,您還致力于維護鄉里和諧,調解紛爭,zhong hua hun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贊譽,就不再詳細敘述了。
匾下部毛筆寫的贊詞譯文為:
啊!像先生您這樣的人,真可謂是識時務的豪杰、造時勢的英雄。如果您能得志,那么您的貢獻將不僅僅局限于造福家鄉,而是更廣大的范圍。我們全體公民都對您深感敬佩,特地懸掛匾額以表彰您的功績,以此昭示后人,這并不是為了報答您,而只是表達我們對您的崇拜和敬意。有贊美的詞句說:山不在于高低,只要有神仙居住就會名揚四海;地不在于大小,只要有人才出現就會充滿靈氣。我們異口同聲稱頌您的功德:鼎銘從小就讀古人的圣賢書籍,懷著濟世的志向,雖然沒有登上政治舞臺,但您卻是一個真正的布衣之士。您重視氣節,有見識和力量,從不屈服于權勢。您順應民心,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興盛。百姓們都說:這是天大的功勞。
由于研究人員古文水平有限,譯文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斧正和諒解。
(本文作者 延安革命紀念館副館長、文博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