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28日,《人民日報》新媒體推出特別策劃“追光演講”,扎根莫高窟60多年的樊錦詩分享了她的青春故事。從青絲到白發,從未名湖畔到西北大漠,這位“敦煌的女兒”數十年如一日,始終在用心守護莫高窟這座藝術寶庫。北大考古女孩鐘芳蓉也在視頻里出鏡,與樊院長一起演繹青春的延續。日前,敦煌研究院召開建院80周年座談會,00后女孩鐘芳蓉作為青年代表發言。北大畢業后,她追著自己的偶像——“敦煌女兒”樊錦詩的腳步,從未名湖畔來到風沙漫天的敦煌莫高窟工作,成為新一代“國寶守護人”。
偶像引路,“考古女孩”上熱搜
2002年,鐘芳蓉出生于湖南耒陽一個農民家庭,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將她留在家鄉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即使生活貧困,爺爺奶奶還是給足了鐘芳蓉安全感,不僅培養了她堅韌的性格和勤奮的品質,還讓她逐漸學會了獨立。鐘芳蓉小學快畢業時,村辦學校關停了。無奈之下,她獨自來到離家幾十公里外的市區上學。鐘芳蓉知道,父母為了供她上收費不菲的私立學校,經常在異鄉加班加點很辛苦,他們在生活中更是節衣縮食。所以她學習也很拼,小小年紀就懂得“知識能改變命運”。
2020年夏,成績優異的鐘芳蓉就要面臨高考了。親友們詢問這個出了名的“女學霸”,準備報考什么大學和專業?城里的親戚給鐘芳蓉提建議:“你最好學金融,畢業后好找高薪工作,賺了大錢好好回報爸媽。”鐘芳蓉微笑回答:“成績出來再說吧。”
高考成績公布后,鐘芳蓉以676 分的傲人成績,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在外打工的父母聞知喜訊,急忙請假趕回家鄉,按當地習俗給女兒辦“升學宴”,請親友和鄰居們喝喜酒。但就在父母沉浸在自豪和喜悅中時,卻得知鐘芳蓉報考了北京大學的考古專業。
前來賀喜的親友們,對此議論紛紛:“都考上北大了,居然選擇考古?”“念那么冷門的專業,你這輩子怕是沒啥大前途了呀!”此事迅速在當地傳開,還蔓延到了網絡上,網友們也被震驚了,有人說鐘芳蓉這個小姑娘沒見過世面,放著大把有“錢途”的好專業不讀,而選擇考古系,算是“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面對洶涌的輿論,剛滿18歲的鐘芳蓉向父母解釋說:“其實,自從去年看了《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我就確定想學考古了。這本書的作者樊錦詩被稱為‘敦煌的女兒’,她也畢業于北大考古系,為了守護莫高窟那些國寶,她寧愿放棄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一生扎根于敦煌大漠中……樊先生還榮獲了‘最美奮斗者’和‘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呢!”
樊錦詩是鐘芳蓉的偶像,喜歡歷史的她,也想像樊先生那樣為國家的考古事業作出貢獻,而沒想去報考更有“錢途”的專業。
面對當地電視臺的采訪,鐘芳蓉篤定地回答:“我之所以報考北大考古系,主要是因為喜歡歷史,并且想沿著樊錦詩先生的腳步前進——投身到孤獨又厚重的考古工作中,為煌煌歷史和悠悠文化貢獻自己,這樣的人生,我覺得更有意義。”
隨后,北大考古女孩鐘芳蓉上了熱搜榜,她的選擇在網上飽受爭議。但讓鐘芳蓉感到意外的是,一些考古工作者和考古系大學生,竟紛紛在網上聲援她,說她能頂著嘲諷和質疑“擇己所愛”學考古,很了不起。
“高薪的白領工作要有人去做,發掘文物的臟活累活兒,也總要有人干,請堅持你的所選所愛!”一名參加過三星堆發掘的考古工作者,給鐘芳蓉寫了一封鼓勵信,還附上了小禮物。
歷經磨礪,孤身走進敦煌大漠
不僅如此,一個月時間內,鐘芳蓉竟然收到了50 斤重的禮物,它們來自中國的半個考古圈,開箱視頻堪稱“郭襄過生日”!其中最具有紀念意義的,當屬時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的樊錦詩,送給鐘芳蓉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在扉頁上,樊院長給鐘芳蓉寫下寄語:“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來自前輩們的熱情鼓勵,把鐘芳蓉感動哭了。
進入北京大學后,鐘芳蓉聽從偶像樊錦詩的教誨,用心學習專業,跟隨老師前往各地調查考古遺址。課余時間,她還堅持勤工儉學,以減輕家人的負擔,也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
鐘芳蓉在大學期間積極參與各種考古實踐活動,包括在河北陽原縣泥河灣遺址、陜西周原考古實習基地、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實習,以及參加央視《中國考古大會》節目等。
考古人員的工作環境差,活兒也很累。鐘芳蓉實習期間,經常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到野外探測,一旦確定了文物的出土地點,就要在荒野之地進行清理工作。文物往往是跟尸骨在一起的,起初鐘芳蓉也害怕,尤其是晚上加班加點,去搶救性發掘那些被盜過的古墓時。而且考古這一行是清水衙門,從業者工資不高,也不可能有什么外快,以至于男生都很少選擇這個專業,更別說女孩子了。但鐘芳蓉對于歷史和考古的熱愛,并沒有因此而減弱,反而是越了解考古學,越覺得這一行很有意思。
從北大畢業時,她作為考古系的代表登臺發言:“難忘彼時,我們在遺址發掘現場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獲得新發現的驚喜;難忘在深夜教室的燈光下,我們并肩整理資料時的親切;那些挑戰和回憶讓我和老師同學們形成了默契,也成為我發揮專業特長的底氣……”
2024年6月下旬, 鐘芳蓉參加了甘肅省省直文博單位——敦煌研究院的校園招聘資格面試,并成功進入復試。7月8日,甘肅省文物局官網公布面試成績,鐘芳蓉以92.4分的佳績,位列報名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崗位第一名!
隨后,北京大學官方發布《去敦煌!北大鐘芳蓉,祝福你!》,文中講述了鐘芳蓉學習考古的心路歷程,并透露她從事的工作是編寫敦煌石窟的考古報告。
“在這個車馬很快的年代,總有人還在堅守著執著,從4年前選擇考古到4年后投身敦煌,熱愛且愿意不顧世俗的眼光投身其中,這在如今的時代是件太難得的事情了!”在北京大學官網的評論區,有網友這樣評價鐘芳蓉。
7月中旬,鐘芳蓉獨自拖著一個大行李箱,從繁華的北京來到“河西走廊”西部盡頭的甘肅敦煌市。莫高窟位于市區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這一帶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見證了無數商旅的往來與文化交融。
鐘芳蓉趕來時正值黃昏,最后一班滿載游客的大巴車已經從莫高窟返回敦煌市,白日的喧囂漸漸散去,莫高窟再次安靜了下來。在城市中久居的人們會對此處的寂靜感到驚嘆,廣袤無垠的大漠,只剩下了輕風吹過白楊樹梢發出的沙沙聲響……把自己“扔”進了敦煌大漠中的鐘芳蓉,卻絲毫不覺得孤獨,因為她身邊有熱心的同事、眼前有堪稱千年藝術瑰寶的莫高窟。
守護國寶,一代代人的青春接力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由樂僔和尚在此開鑿第一個洞窟開始,歷經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多個朝代的連續營造,才形成今天所見的宏大規模。它不僅是中華先輩們智慧與創造力的結晶,也是古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動體現。
莫高窟以其精美的壁畫、彩塑和獨特的建筑藝術聞名于世,現存洞窟735個,壁畫面積達4.5萬平方米,彩塑2415尊。這些作品跨越了千余年的歷史長河,展現了不同時期的文化風貌和藝術特色。壁畫內容豐富多彩,既有佛教故事、本生故事、因緣故事,也有經變畫、飛天、供養人畫像等,色彩斑斕,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彩塑則造型生動,神態各異,展示了古代工匠們高超的雕塑技藝。早在1987年,莫高窟就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鐘芳蓉工作的敦煌研究院,是一個負責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瓜州榆林窟、永靖炳靈寺等石窟保護工作的國家重點文保單位,研究院就位于中國三大石窟之首的莫高窟景區內。“雖然這里風沙很大,氣候干燥,我經常會流鼻血,但在這兒工作的好處也很多,比如我可以經常免費游莫高窟。”鐘芳蓉露出樂觀笑容說,為了給敦煌千佛洞中的塑像、壁畫等拍照,她經常沿著山崖棧道爬上爬下,將自己弄得“灰頭土臉”。一開始她還喜歡化淡妝,后來干脆素面朝天了。
夜深人靜的敦煌研究院,只能聽到鳴沙山那邊風吹沙走的聲響。在宿舍中埋頭整理石窟藝術資料的鐘芳蓉,很喜歡這種遠離喧囂的環境,天地廣袤,心無旁騖。她說搞考古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肯拿出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去埋頭深耕,才能在某一個領域有所建樹。鐘芳蓉愿意向偶像樊錦詩院長“看齊”,把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都奉獻給敦煌。
令樊院長感到欣慰的是,近些年已經有一些像鐘芳蓉這樣的年輕工作者,勇敢走進了敦煌研究院。他們正值芳華,有的是受前輩感召,有的為實現藝術理想,都像鐘芳蓉一樣告別城市,義無反顧走進了敦煌大漠。作為這里的新生代,“傳好守護國寶的接力棒”是鐘芳蓉和年輕同事們的愿望,“擇一事,終一生”則是他們共同的信念。
“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是樊錦詩等老一輩敦煌文保工作者在艱苦環境中創造的。如今也召喚著鐘芳蓉等年輕人,承擔起了保護和傳承敦煌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在樊錦詩推出“數字敦煌”網站數年后的2024年,鐘芳蓉又提出了打造“敦煌在線游”APP的設想,旨在讓中外人士了解中國絲綢之路上的古老文化遺產。
鐘芳蓉說:“前輩們為我們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讓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行。我會以前輩們為榜樣,用實際行動來踐行和弘揚莫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