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體育康養聚焦于通過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實現疾病預防與康復;體育旅游則將體育活動與旅游體驗相結合,為游客帶來獨特的身心享受。二者在本質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均以滿足人們對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將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深度融合,不僅能夠豐富旅游產品的內涵,提升旅游體驗的品質,還能拓展體育康養的應用場景,推動健康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深入研究其融合發展模式及路徑,對于落實“健康中國”戰略,促進體育、旅游與健康產業的協同共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健康中國”戰略下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1.1、促進全民健康,提升國民身體素質與生活質量
“健康中國”戰略的核心在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的融合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多元路徑。從生理層面看,融合發展促使人們主動參與戶外運動,通過徒步、騎行、登山等體育旅游項目,增強心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與身體柔韌性,改善整體身體素質。從心理層面分析,自然環境與體育活動的結合,有助于緩解城市生活帶來的壓力與焦慮,促進心理健康。融合發展還能通過健康知識普及、養生課程嵌入等方式,促使民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接受科學健身指導與康養知識教育,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預防,形成“運動 + 康養”的健康生活理念,推動全民健康意識提升,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國民健康素養與生活質量。
1.2、推動產業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的融合打破了傳統產業邊界,催生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復合型產業形態。一方面,該融合促進了體育、旅游、康養等產業要素的重新整合與優化配置,帶動體育裝備制造、健康管理服務、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對健康、個性化旅游產品需求的增長,融合發展能夠創造出諸如運動康復旅游、溫泉養生體育游等新興業態,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形成新的消費熱點。這種產業創新不僅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投入,還通過提升產業科技含量與服務品質,增強產業抗風險能力,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1.3、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融合發展能夠充分挖掘自然與人文資源的多元價值,優化資源利用效率。在生態資源方面,通過合理開發山地、森林、湖泊等自然資源,打造生態體育康養旅游基地,這樣既避免了單一旅游開發對環境的過度消耗,又通過體育康養活動引導游客樹立生態保護意識,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社會資源方面,整合社區、醫療機構、體育場館等資源,構建“體育+ 康養 + 旅游”服務網絡,提升資源共享水平,滿足民眾多樣化需求。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融合發展有效盤活了閑置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同時,該模式還能促進區域間資源互補與協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生態保護、社會服務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
2、“健康中國”戰略下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現狀
2.1、產業融合層次較淺,未形成完整產業鏈
盡管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具備融合發展的潛力,但目前產業融合仍停留在表面,未能形成深度融合的完整產業鏈。在產品供給方面,多數融合項目僅簡單疊加體育、康養與旅游要素,如在旅游景區增設少量健身設施或提供基礎按摩服務,缺乏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與深度挖掘,產品同質化嚴重,難以滿足游客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從產業協作角度看,體育、旅游、康養等企業之間缺乏緊密的合作機制,各自為戰現象普遍,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導致難以充分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在產業鏈構建上,上下游產業銜接不緊密,體育裝備制造、健康管理服務、旅游交通等相關產業未能圍繞融合發展需求形成有機整體,制約了產業附加值提升與可持續發展,難以發揮產業融合的綜合效益。
2.2、專業人才匱乏,難以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對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具備體育專業知識,又要掌握康養技術與旅游服務技能。然而,當前專業人才供給嚴重不足,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在人才培養體系方面,高校相關專業設置滯后,課程體系缺乏融合性,未能將體育、康養、旅游等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培養出的人才知識結構單一,無法適應融合發展需求。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不完善,缺乏針對產業融合發展的專業培訓課程與實踐項目,導致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參差不齊。此外,行業內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與職業發展規劃,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專業人才匱乏使得企業在產品創新、服務提升、運營管理等方面面臨巨大挑戰,阻礙了產業向專業化、高端化方向發展,成為制約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瓶頸。
2.3、市場開發與推廣不足,消費潛力未充分釋放
在市場開發與推廣方面,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存在諸多問題,導致消費潛力未能充分釋放。一方面,市場定位不清晰,企業對目標消費群體的需求特征、消費偏好及行為習慣的研究不夠深入,產品設計與營銷策略缺乏針對性,難以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宣傳推廣手段單一,多依賴傳統廣告宣傳方式,對新媒體、大數據等現代營銷技術應用不足,未能有效擴大品牌影響力與市場覆蓋面。此外,消費者對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產品的認知度較低,并且由于缺乏專業的市場教育與引導,部分消費者對融合產品的功能、價值及安全性存在疑慮,影響了消費意愿。同時,市場開發過程中還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發達地區市場開發相對成熟,而欠發達地區由于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等因素,市場開發難度大,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制約了產業整體發展規模與效益提升。
3、“健康中國”戰略下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3.1、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強化產業融合保障
政策支持在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的融合發展中起著關鍵的引領與推動作用。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職能,制定并完善一系列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首先,在財政投入方面,設立專項發展資金,為融合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置、人才培養等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例如,對新建或改造的體育康養旅游基地給予一定比例的建設資金補貼,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其次,稅收優惠政策也不可或缺。對從事體育康養旅游產業的企業,適當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的積極性與市場競爭力。
同時,土地政策的支持也同樣重要。政府可以通過劃撥、租賃等方式,為體育康養旅游項目提供合適的土地資源,并在土地使用年限、規劃審批等方面給予便利。比如,針對建設大型體育康養度假中心的項目,優先保障土地供應,并簡化審批流程,縮短項目落地周期。此外,政策的制定還需注重與其他相關產業政策的協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如與醫療健康產業政策相結合,允許具備資質的體育康養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優質的健康服務。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能夠為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的融合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吸引更多的資源投入,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3.2、整合資源,打造多元融合發展模式
整合體育、康養與旅游資源是實現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礎。在自然資源方面,充分利用各地獨特的地理風貌,如山地、森林、海濱、溫泉等。在山區,可開發登山、徒步、森林浴等體育康養旅游項目。如黃山周邊地區,依托黃山的壯麗山景,打造了多條適合不同年齡段和體能水平的登山步道,并在沿途設置休息區、康養驛站,提供中醫理療、運動康復等服務,讓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享受體育康養。在森林資源豐富的地區,開展森林瑜伽、森林騎行等活動,利用森林的靜謐環境和豐富的負氧離子,促進游客的身心健康。
在人文資源方面,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融入體育康養旅游產品中。例如,一些具有悠久武術文化傳統的地區,可以舉辦武術文化節,開設武術體驗課程,讓游客學習傳統武術,感受武術文化的魅力,同時結合當地的康養資源,如溫泉療養、中藥調理等,打造獨具特色的體育康養旅游線路。此外,整合體育場館、康養設施、旅游服務設施等資源,實現共享共用。將閑置的體育場館改造為體育康養綜合體,配備康復訓練設備、健康檢測儀器等,同時提供旅游咨詢、住宿餐飲等服務,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體育康養旅游體驗。對各類資源的有效整合,能夠豐富產品供給,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提升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3.3、創新產品與服務,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創新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產品和服務至關重要。在產品創新方面,開發多樣化的主題產品。針對健身愛好者,推出“運動健身 + 康養度假”產品,如在海邊設立專業的沙灘排球、帆船帆板訓練基地,同時配備運動康復中心,為運動后的游客提供肌肉放松、關節護理等康養服務;對于養生需求較高的人群,設計“中醫康養 + 休閑旅游”產品,結合當地的中醫藥資源,開展中醫體檢、針灸推拿、中藥膳食等康養項目,并與周邊的旅游景點串聯起來,形成特色旅游線路。
在服務創新方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智能化、個性化服務。建立體育康養旅游智慧服務平臺,游客可以通過平臺提前預訂產品和服務,查詢目的地的體育設施、康養項目、旅游攻略等信息。平臺還能根據游客的健康狀況、興趣愛好等,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體育康養旅游方案。例如,通過智能穿戴設備收集游客的運動數據和健康指標,實時反饋給康養服務團隊,為游客提供及時、精準的健康指導和服務。此外,還應注重提升服務質量,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素養和服務水平,為游客提供熱情、周到、細致的服務,打造優質的旅游體驗,增強游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3.4、加強人才培養,提升產業發展軟實力
專業人才是推動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發展的核心力量。當前,產業發展面臨著復合型人才短缺的問題,因此必須加強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在高等教育層面,鼓勵高校開設體育康養旅游相關專業或課程,如體育旅游管理、康養服務與管理等專業,設置體育健康、旅游規劃、康養技術等課程模塊,培養既懂體育又懂康養和旅游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高校還應加強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例如,高校與知名體育康養旅游企業合作,安排學生進行為期半年的實習,參與項目策劃、運營管理等工作,以便畢業后能夠迅速適應工作崗位。
在職業培訓方面,針對在職人員開展短期培訓課程,提升其業務能力。例如,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體育康養知識培訓,使其能夠為游客提供專業的體育康養旅游咨詢服務;對體育教練進行康養技能培訓,使其能夠在指導運動的同時,為學員提供簡單的健康調理建議。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的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人才,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通過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空間,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帶動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總之,加強人才培養,能夠為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的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提升產業的發展軟實力。
3.5、拓展市場推廣渠道,提高產業知名度與影響力
有效的市場推廣能夠提高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在傳統媒體推廣方面,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投放宣傳廣告和專題報道。例如,制作精美的電視宣傳片,展示體育康養旅游目的地的優美風光、豐富的體育項目和優質的康養服務,在旅游頻道、生活頻道等黃金時段播出,吸引觀眾的關注;在報紙上開設體育康養旅游專欄,介紹各地的特色產品和線路,分享游客的旅游體驗,提高產品的曝光度。
在新媒體推廣方面,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旅游電商平臺等進行推廣。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上,創建官方賬號,定期發布精美的圖片、視頻、文字等內容,展示體育康養旅游的魅力;通過舉辦線上互動活動,如話題討論、攝影比賽等,吸引用戶參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用戶黏性;利用旅游電商平臺,開設體育康養旅游產品專區,提供便捷的在線預訂服務,同時通過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功能,了解用戶需求,精準推送產品信息。此外,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類旅游展會、體育賽事、康養產業論壇等活動,設置專門的展位,展示特色產品和服務,與行業內人士進行交流合作,拓展市場渠道。多渠道、全方位的市場推廣,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融合產業,激發消費者的旅游需求,推動產業的快速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康養與體育旅游的融合發展促進了產業間的協同發展,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了相關產業如餐飲、住宿、交通等的繁榮,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還滿足了人們對健康和高品質生活日益增長的追求,提升了大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同時也促進了全民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未來應強化科技支撐,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實現產業的智能化、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象豪.沉浸體驗式康養旅游景區環境設計探究[].旅游縱覽,2022(24).
[2]郭倩倩.康養旅游游客滿意度影響因素模型構建及其實證分析[D].昆明:云南大學,2021.
[3]王小強.休閑體育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當代體育科技,2024,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