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黨的二十大“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戰略的深入推進,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正加速重構傳統產業生態。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展現出多樣化的形態與特征。隨著科技革命、產業變革以及社會轉型的加速推進,新質生產力應運而生,為各領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不僅成為驅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也為社會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方法。體育場館作為體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其可持續發展對于推動全民健身、助力體育產業繁榮、提升社會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當前體育場館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如運營模式單一、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社會服務功能有限等,亟須借助新質生產力的賦能實現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新的質態,具有突出的創新性、顯著的融合性、高度的智能性和強大的帶動性。在體育場館領域,新質生產力的賦能將引發一系列深刻的變革。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特征、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不僅有助于豐富體育場館發展理論,為實踐提供科學指導,而且對于推動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助力體育強國與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為我們在新發展階段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能和構筑國家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賦能”一詞,原用于描述管理學中的能力增強過程,后被應用于教育領域、體育領域,意指通過特定策略或資源的引入,激發教育系統的內在潛力,促進其向更高層次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使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得到優化并進行組合,提升體育場館的生產效率,推動其向高科技性、高效能性、高質量性、融合性、創新性方向發展。
1.1、高科技性
新質生產力在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中的體現,首先便是大量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全面革新了體育場館的運營與服務模式。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場館能夠精準把握觀眾的觀賽偏好、消費習慣以及運動員的訓練需求等信息,從而實現個性化的賽事服務推薦、精準營銷以及科學的訓練計劃制定。人工智能技術則廣泛應用于場館的安防監控、設施設備的智能管控以及智能導覽等方面,不僅提高了場館的安全性和運營效率,還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加便捷、智能化的體驗。物聯網技術使得場館內的各類設備實現互聯互通,實時傳輸運行數據,便于管理人員及時掌握設備狀態,提前預判故障,實現預防性維護,降低設備故障對場館運營的影響,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提升整體運營效益。
1.2、高效能性
新質生產力賦能下的體育場館在運營管理、資源利用以及賽事服務等多方面展現出高效能的特點。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實現了對場館空間、人員、物資等資源的精細化管理。例如,通過實時監測場館內的人流動態、賽事安排以及活動需求,合理調配場地資源,避免資源閑置與浪費,提高場館空間的利用率。同時,對物資的庫存管理也更加精準,根據賽事和活動的實際需求進行精準采購和調配,降低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在賽事服務方面,高效的票務系統、安檢系統以及交通疏導系統等協同運作,能夠快速疏散人流、車流,確保賽事等活動的順利進行,提升觀眾的觀賽體驗和滿意度,增強場館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1.3、高質量性
新質生產力推動體育場館從單純的體育賽事承載空間,向集多元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體育文化服務平臺轉變。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專業的運營團隊,場館能夠舉辦更多高質量、高規格的賽事,吸引國內外優秀運動員和觀眾,提升場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圍繞賽事衍生出的訓練、康復、交流等配套服務也更加完善和專業化,為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此外,體育場館還積極拓展文化、娛樂、商業等多元業態,如舉辦文藝演出、商業展覽、健身培訓等活動,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體育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提升場館的綜合效益和社會價值。
1.4、融合性
新質生產力打破了體育場館各要素之間的界限,促進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有機融合與協同發展。新質勞動者作為具備高素質和專業技能的人才,能夠熟練運用智能化設備和數字技術等新質勞動資料,對場館的運營、管理和服務進行創新性整合。例如,專業的體育場館運營團隊結合大數據分析工具和人工智能算法,制定精準的營銷策略、賽事策劃方案以及場館運營方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時,新質勞動對象如數據、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與傳統勞動對象相互融合,為場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豐富的內涵和外延。數據驅動的決策模式使得場館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和用戶需求,推動場館從傳統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智能化管理轉變,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質量。
1.5、創新性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創新,這促使體育場館在技術應用、業態模式以及管理理念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在技術應用方面,體育場館積極探索新技術的落地實踐,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觀賽體驗,采用新能源技術,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為場館的部分運營提供綠色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業態模式上,創新性融合了體育、文化、商業、旅游等多種業態,創造出體育主題公園、體育旅游路線、體育文化展覽等新型業態形式,拓展了體育場館的功能邊界和價值創造空間。在管理理念上,引入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方法和理念,如精益管理、敏捷管理等,提高場館的運營效率和靈活性,增強其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2、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的邏輯機理
2.1、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驅動為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新質生產力以先進技術為核心要素,通過引入各類創新技術,為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例如,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場館設施設備的互聯互通和智能化管控,能夠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提前預判故障并進行預防性維護,降低維修成本及減少設備停機時間,確保場館的正常運營。同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為場館的運營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智能化決策支持。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場館管理者能夠深入了解觀眾需求、市場趨勢以及運營狀況,從而制定精準的營銷策略、賽事安排和資源配置方案,提高場館的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實現從傳統經驗決策向數據驅動決策的轉變。
2.2、新質生產力通過資源協同為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優化配置
新質生產力促使體育場館內外的各類資源實現協同整合與優化配置。一方面,場館內部的資源如場地空間、設施設備、人力資源等,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的統籌調配,能夠根據賽事活動的實際需求進行靈活組合和高效利用,避免資源的閑置與浪費。例如,在非賽事期間,場館可以將部分場地改造為健身培訓中心、體育主題餐廳等商業空間,提高場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場館與外部的體育組織、企業、科研機構等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例如,與體育品牌合作舉辦新品發布會、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新技術的試點應用等,借助外部資源提升場館的影響力和創新能力,同時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平臺支持,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
2.3、新質生產力通過產業聯動為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拓展空間
新質生產力推動體育場館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為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體育場館作為體育產業的核心節點,通過與賽事運營、體育培訓、體育傳媒、體育旅游等上下游產業的緊密聯動,延伸產業鏈條,拓展價值創造空間。例如,一場大型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可以帶動周邊餐飲、住宿、交通、旅游等產業的繁榮發展,實現產業間的相互促進和協同發展。
2.4、新質生產力通過價值共創為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凝聚合力
新質生產力強調多元主體的參與和互動,促進體育場館與政府、企業、觀眾、運動員等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價值共創。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提供資金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為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條件。企業則通過投資、贊助、合作等方式,參與場館的建設和運營,獲取商業利益的同時也為場館的發展注入資金和資源。觀眾和運動員作為場館服務的直接使用者,通過反饋需求、參與互動等方式,為場館的運營管理和服務優化提供重要參考,促使場館能夠更好地滿足其需求,提升使用者滿意度和忠誠度。
3、新質生產力賦能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
3.1、深化數智化轉型,全面提升體育場館數智化水平
體育場館應加大對智能化技術的投入和應用,全面提升場館的數智化水平。集成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對場館設施設備的實時監控、智能調度和遠程管理。例如,通過安裝在場館各個角落的傳感器,實時采集環境數據、設備運行數據以及人員流量數據等,經大數據分析后,為場館的運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智能導覽、智能安防、智能票務等應用系統,提升觀眾的觀賽體驗和場館的安全性。此外,積極引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沉浸式技術,打造全新的觀賽和互動體驗,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場館,提升場館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3.2、加強新型勞動者培養,為場館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體育場館需重視新型勞動者的培養和引進。與高校、職業院校等教育機構合作,開設相關的專業課程和培訓項目,培養既懂體育又掌握智能化技術、具備創新思維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例如,高校可設置體育場館運營管理課程,課程涵蓋體育賽事策劃、智能化場館技術應用、數據分析與決策等多方面內容,為場館輸送專業對口的人才。同時,場館自身也應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定期組織內部培訓和學習交流活動,提升現有員工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此外,積極引進外部高端人才,如體育科技專家、數據分析師、智能化系統工程師等,充實場館的人才隊伍,為場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3.3、推動創新技術應用,加速新技術在場館中的落地
體育場館要積極與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搭建創新技術應用平臺,加速新技術在場館中的落地實踐。例如,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新能源技術在場館中的應用研究,探索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降低場館的能源消耗和運營成本。與科技企業合作引入最新的智能化設備和系統,如智能照明系統、智能空調系統等,實現場館能耗的精細化管理和節能減排。同時,鼓勵場館內部員工開展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設立創新獎勵機制,對提出有創新價值建議和成果的團隊或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不斷推動場館的技術進步和管理優化。
3.4、促進多元業態融合,拓展體育場館功能和價值
體育場館應積極探索多元業態的融合發展,拓展自身的功能和價值創造空間。在場館規劃設計和改造升級過程中,充分考慮多元業態的布局和需求,打造集體育賽事、文化娛樂、商業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體育文化綜合體。例如,在場館周邊設置商業街區,引入體育品牌店、運動餐廳、健身俱樂部等商業業態,滿足觀眾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舉辦文化展覽、文藝演出、商業發布會等非體育賽事活動,提高場館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同時,加強與其他產業的跨界合作,如與旅游產業結合推出體育旅游線路和產品,與文化產業合作開展體育文化衍生品的開發和銷售等,實現產業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向縱深推進。
參考文獻:
[1]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2]晏志偉.新質生產力:出場語境、理論內涵和發展路徑[]湖南社會科學,2024(5).
[3]徐政,鄭霖豪,程夢瑤.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構想[].當代經濟研究,2023(11).
[4]梁響玲,馬艷紅,籍婷暄,等.新質生產力賦能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內涵特征、邏輯理路與實現路徑[].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5,44(1).
[5]黃海燕,管建良,康露.體育產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生成機理、引領作用與培育方略[Ⅲ.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5,49(1).
[6]劉青,陳林會,羅帥呈.新質生產力促進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聯機理、內在邏輯與實施方略[].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4,58(6).
[7]李明達,楊樺.新質生產力推進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戰略重點與實現路徑[].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50(5).
[8]布特,蘇立德,鄭瀾.體育新質生產力探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4,39(3).
[9]張林.習近平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幾個重要論斷[].黨的文獻,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