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是新時代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總抓手和主旋律。產業協同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要求不同產業通過技術和市場的交叉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延伸,提高整個區域的產業競爭力。產業協同發展通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產業協同發展向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并且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人才振興\"2]。產業協同發展要求涉農職業院校能夠培養出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既能夠服務第一產業又能夠滿足二、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產業協同發展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產業協同發展現狀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產業協同發展呈現積極態勢,但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
1.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近年來,農業生產總體穩定向好,2023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3908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3年中國農產品加工業經濟運行報告》介紹,2023年,全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5% 。在2023年休閑農業恢復發展關鍵時期,全年休閑農業營業收人達8400億元[3]。
2.實現農業特色產業融合發展。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多年來,在國家政策持續發力下,我國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成效顯著,形成六大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各地區立足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通過推進產業規模化、園區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形成特色產業布局,推動特色產業提檔升級。通過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產業升級的重要平臺,集中展示現代農業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產業協同發展面臨的挑戰
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長期以來,農村人才通過升學、工作等形式大量外流,產業協同發展面臨留不住人,無人可用的局面。
1.人才短缺與結構不合理。鄉村產業協同發展需要各類人才支撐,如農業科技人才、農村電商人才、鄉村旅游管理人才等。然而,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發展空間相對有限、生活條件難以滿足需求,同時,由于城市發展機會多、待遇相對較好等原因,許多農村人才流向城市,導致農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村產業發展在人才方面存在較大的短板和不足,現有的農業人才結構單一,普遍學歷層次不高、專業技能不夠強,缺乏多元化和復合型人才,難以形成有效的產業協同發展人才支撐體系。
2.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不健全。鄉村發展人才需求較多,缺口較大,現有職業院校教育體系缺乏針對鄉村產業特點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人才供給不足。鄉村地區受限于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等方面,在人才引進方面缺乏足夠影響力,同時部分農村地區引才政策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3.人才待遇機制不完善。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薪酬水平普遍偏低,福利待遇吸引力不足,如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同時,鄉村地區的人才普升機會有限,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難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鄉村相對滯后的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通訊、醫療等方面,影響了人才的生活和工作質量。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產業協同發展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關系研究的必要性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人實施,農村地區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特別是在農業現代化、農村產業升級、鄉村旅游等方面,需要大批具備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的人才來推動。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鄉村振興與產業協同發展的緊密聯系
鄉村振興是國家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全面發展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旨在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產業協同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驅動力,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為農村經濟注人新的活力。同時,產業協同發展能促進農村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職業院校在鄉村振興中的角色與定位
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技能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角色。職業院校以服務地區發展為宗旨,扎根地方、依靠地方、融入地方,其價值定位、辦學方向、培養目標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職業院校具備涉農人才培養、農民教育培訓農業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
(三)產業協同發展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相互促進
隨著農村產業的不斷升級和轉型,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農村產業協同發展要求職業院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培養更多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同時,農村產業協同發展也促進了職業院校與企業、農村等用人主體的深度融合,為職業院校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產業協同發展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路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人實施,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傳統產業也在轉型升級。這種變化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類型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職業院校更加注重與農村產業的協同配合,培養更多適應農村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一)政策賦能鄉村振興,產業協同與職教人才培養
政府作為施政主體,應當切實承擔起振興地方、發展經濟的主體責任,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地方政府應當堅持以農民為主體,支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多種經營主體。一是要在制度構建方面加強頂層設計,確保政策、法律法規體系的系統性、連貫性,避免不同政策之間的沖突和重復,為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制定相關政策,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產業之間的深度合作,實現產教融合,為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提供穩定、可持續的政治環境[4]。二是加大對職業院校的支持力度,推動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和流動,實現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三是政府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堅持因地引才、因需引才,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勵、保障、評估、普升機制,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和高技能人才,增強地區創新發展能力,塑造地區發展優勢。四要建立畢業生服務“三農\"跟蹤反饋機制,定期收集他們在農村基層的工作動態、遇到的困難和成功經驗,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5]。
(二)優化人才培養創新思路與手段,驅動鄉村振興產業協同發展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具備涉農人才培養、農民教育培訓、農業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一是職業院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和鄉村產業發展趨勢,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建立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又能深刻把握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校企雙師\"機制,實現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的有機結合,共同承擔人才培養任務。三是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優質校內實踐基地,模擬真實生產環境,提升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加強與鄉村旅游、文化、酒店、工廠等產業企業的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鍛煉平臺,以保證市場人才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的對口接軌[]。
(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服務“三農”意識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三農”情懷培養。一是通過教育引導,讓學生了解鄉村、熱愛鄉村、回饋鄉村,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二是組織學生參與農村調研、支教、科技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增進對農民、農村、農業的理解和感情,培養服務“三農\"的實踐能力。三是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要、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樹立正確就業觀,鼓勵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四)推動農民培養方式創新,實現多樣化發展
地方政府和基層政權面向農民,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包括夜校、周末班、網絡課程等,提供農業技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新技能,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職業院校要強化師資建設,利用三下鄉、社會實踐、繼續教育等形式開設研修班,包括農業技術培訓、農村電商培訓、鄉村旅游服務培訓等,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加大社區教育力度,利用農村社區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組織農業技術講座、文化娛樂活動、健康講座等,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3]2023年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8400億元[N].光明日報,2024-04-06(003).
[4]喻亞琴.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困境與對策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34):9-12.
[5]強曉華,金本能.江蘇省高職院校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動力機制構建路徑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05):70-74.
[6]陳志強,谷霞英.鄉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賦能高素質農民培育策略研究[J].南方農機,2024,55(22):185-188.
[7王曉偉.高職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價值體現、現實困境與行動策略[J].職業技術,2024,23(11):11-16.
(作者單位: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