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乙巳蛇年,在安徽省肥東縣解集鄉大邵村,有一項以蛇命名的國家級非遺一一肥東洋蛇燈。
非遺檔案
非遺名稱:肥東洋蛇燈(燈會)
公布時間:2008(第二批)
級別:國家級
類別:民俗
申報地區或單位:安徽省肥東縣
肥東洋蛇燈的傳說
相傳在元末明初,一位邵家的婆婆為了躲避元兵,帶著身懷六甲的兒媳婦藏到山洞里,卻不巧遭遇了一隊元兵。正當元兵欲行不軌時,突然,一條數丈長的白色巨蟒飛下山崖,逼退元兵。邵姓婆媳得救。三個月后,兒媳婦生下一子,取名“思明”。邵思明18歲時,從家人口中得知此事,于是,發動全村扎洋蛇燈表演,以紀念白蟒救命之恩。此后,每18年一次的洋蛇燈燈會成為大邵村的傳統。同時,每18年洋蛇燈都會增加一節,以示人丁興旺。至今,洋蛇燈已有20余節,近130米長。邵氏家族更是打破了18年表演一次的習俗,根據需要安排表演,讓更多的人了解洋蛇燈這一傳統民俗。
肥東洋蛇燈的傳承人


承載著神秘傳說的肥東洋蛇燈,其制作工藝同樣獨具魅力。今年79歲高齡的邵傳富,是肥東洋蛇燈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跟前輩藝人邵華德學習編扎洋蛇燈技術及舞燈的各項藝術。洋蛇燈工藝獨特,其扎燈方法無可替代,全部靠人工運用綁、扎、鑿、翹、壓、襯等傳統技法。尤其是引路的“蛇珠”,有99個角,每個角的大小都不一樣,需要用皮紙和鑷子純手工制作,哪怕是技藝嫻熟的老手藝人也需要兩三天的時間方能扎制完成。

肥東洋蛇燈的舞蹈與傳承
肥東洋蛇燈舞蹈形式獨特,將“蛇”的各種形體動作提煉成特有的舞蹈形式,分為大圓場、“洋蛇”出洞、“洋蛇”翻身、金蛇狂舞、盤寶塔等8個動作。長逾百米的洋蛇燈一般由村里的青壯年男子撐桿,舞動時需要從蛇頭到蛇尾的嫻熟配合,方能呈現出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蛇”舞場面。出燈時,前面四對牌燈,一對寫“風調雨順”,一對
寫“國泰民安”;一對寫洋蛇燈的來歷,一對寫燈藝簡介。經過600多年的傳承,大邵村幾乎家家戶戶的男子都會舞洋蛇燈。邵傳富的兒子邵二勇已成為第11代傳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