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區域。這里陽光充足、雨露充沛、土壤肥沃,既有喬木參天,也有灌木叢生,更有破土幼苗,它們緊密交織、共融共生。肩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大使命,北京以制度創新突破要素邊界,涵養“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讓產業協同效應持續放大。在這片雨林中,每顆創新的種子都能在得天獨厚的陽光、土壤中蓬勃生長,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
喬木層:拓展創新體系的深度與厚度
喬木層位于熱帶雨林的最上層,具有較強的抗風性和光合作用能力,直觀顯現森林的外貌,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關鍵。在創新生態中,以新型研發機構、基礎設施平臺為主的“喬木層”,在突破和培育關鍵核心技術、爭奪科技話語權,集聚全球頂尖科技人才中發揮重大作用,決定著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深度與厚度。研究顯示,40%的諾貝爾獎是依托重大基礎設施帶來的新發現。
北京以新型研發機構、高校、基礎設施平臺為牽引,通過創新機制與資源整合,在市場化力量“干不了”或“不愿干”的關鍵環節,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2018年3月,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以下簡稱北京腦所)成立。6萬余平方米試驗空間保障,每名主要研究者每年數百萬元科研經費支持,5年為周期考核……北京腦所比照世界頂級腦神經研究機構待遇,從全球遴選人才。
不以“帽”取人,入選只憑具有開創性的科研實績,再從入選者中百取其一。一時間,北京腦所群星閃耀。“北京市提供了重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我們得以匯聚起35位世界頂級人才。”北京腦所副所長張澤工說,“理想與使命合一,就會激發出人的無限動力。”
人類大腦,由數百億個神經元彼此相連。因此,在人類與疾病的斗爭史上,神經損傷始終是最頑固的堡壘之一。腦機接口猶如破解大腦的“摩斯密碼”,是未來產業新賽道的典型代表。它不僅能應用于重大腦疾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更在智能增強等方面有無限潛力。2023年,北京提出攻關“腦機接口”,這一重大科研任務落在了北京腦所肩頭。
然而,腦機接口的科研攻關,涉及學科多、研發鏈路長,就像探尋宇宙般浩瀚復雜,極難高效協同。但在北京腦所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跨界”與“融合”早已成為一種新常態。
以電極為例。腦機接口所需電極,是在患者腦部硬膜外植入,必須做到薄如蟬翼。隨之而來,便要考慮功耗、防潮以及散熱溫度是否會灼傷腦細胞等一系列問題,跨越多個學科?!霸趪?,做一個環節的多學科驗證需要近兩周時間。但我們通過科學配置相關領域科學家,三四個小時就能完成?!睆垵晒み@樣類比。
正是這種高效、有組織的科研,“北腦一號”僅用兩年時間便進入臨床階段,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近年來,北京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設了9家新型研發機構,涌現出新一代量子計算云平臺、原生多模態大模型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同時,北京還擁有28%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比地球磁場高出60萬倍的強磁場,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把時間“切割”到只有1秒的一億億分之一的超快光場……
“有了這些大裝置、大平臺支撐,北京產生的重大原創突破有望越來越多。”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張繼紅說。
灌木層:提振產業效能,打通生態循環
在創新雨林中,灌木層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養分再利用,促進系統的健康和穩定?。高成長性的創新型企業好似灌木,是各類創新成果轉化及產業落地的關鍵環節。
在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北京的一張“王牌”就是孕育了一大批不斷涌現創新成果的高成長性企業——它們肩負著整合上下游資源、提振產業效能、打通生態循環的重任。
猶如硬幣兩面,這些高成長性企業的技術優勢雖然明顯,但如果不能快速產業化,就會失去市場先機,更會制約整個產業鏈的躍遷。
從給機會到給政策,北京持續助力高成長性企業“高跳快跑”。
北京航景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景創新)是一家專注于工業級無人直升機系統研發制造的企業。創始人王偉說:“現在我們把圖紙從實驗室送到制造基地,只需穿過一條馬路,3分鐘時間。很難想象,幾年前要做這件事,我們必須橫跨500余公里,耗費6小時?!?/p>
當年,王偉攥著圖紙走出實驗室,發現成果轉化之路困難重重。其時,企業資金十分有限,在北京工業用地每畝超百萬元的地價面前,王偉躊躇不前。況且設計制造車間,又是一筆不菲花銷。“不如將制造基地建在山東濰坊,建造成本能節約2/3?!蓖鮽バ睦锉P算。
但很快,始料未及的問題接踵而來:樣機參數反復調整,一個技術細節需要往返兩地10余次,時間和交通成本極高;產品客戶集中在北京,無人機運輸的物流成本同樣是筆不小開支;技術骨干疲于兩地奔波,有離職的風險……
研發與制造分離的成本之痛,縈繞在許多像航景創新這樣的智能制造企業負責人心間。
一籌莫展之際,王偉得知北京提出大力扶持高精尖產業。中關村房山園首創“前店后廠”模式,即提供統一的研發辦公空間和一路之隔的標準化廠房,讓還在起步階段的高成長性企業成為“租客”,把寶貴資金聚焦在研發環節。
當即,王偉與園區簽約租賃約8000平方米空間,將研發和生產基地一并搬來。推敲圖紙細節后,即可加工、檢測,然后快速進入裝配線,航景創新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昔日名不見經傳的初創企業,如今已成為打破西方多年技術封鎖的“隱形冠軍”。
航景創新的崛起之路,既是企業創新力的不斷迸發,亦是政府“有形之手”精準賦能的生動縮影。
“前店后廠”模式由此被寫入了《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僅中關村房山園就有15家獨角獸和隱形冠軍企業應用這一模式。
“飛鳥相與還”的生態棲息漸入現實。
關注高成長性企業發展的陣痛,為企業和人才精準匹配政策與服務,北京下大力氣支持產業鏈上的龍頭與鏈主——它們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成果轉化的主要承載,賦能的是整條產業鏈。
在北京工業大學科技園大廈,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張躍明20余年執著于“一條曲線”,助力我國工業減速器實現了制造自由。
這條讓張躍明和團隊魂牽夢縈的“曲線”,是RV減速器擺線輪的外齒廓曲線,也是RV減速器的“核心線”。在RV減速器齒輪傳動中,哪怕只有1微米誤差,經過6個關節層層放大,最終誤差會放大數十倍,產品精度要求極高。
這一關鍵技術曾長期被日本企業壟斷——中國企業購買,便要多花約1倍的價錢,延期交付更是常事。
關鍵節點難以突破,產業上游的軸承零部件加工企業陷入被動,下游的工業機器人單價更是居高不下,可謂四處掣肘。
多年深耕這一領域的張躍明決心拋棄仿制路線,從源頭創新,自主設計國產化RV減速器。他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設計制造,終于將理論設想轉化成為工業化產品,打破了日本企業30余年的壟斷。
“但在學術體系里,優勢一度無法體現?!睆堒S明坦言。
為支持科研人員不斷釋放創新活力,2019年,《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出臺。這之后,北京工業大學將“機器人關節RV減速器制造工藝”這一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張躍明的重要業績,納入績效、崗位、職稱考核指標。張躍明由此晉升教授職稱。同時,他在學校與石家莊政府的見證下,與河北省一家企業建起精密傳動技術研究院,開啟了產業化之路。
錨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任務,支持人才創新,北京為整個創新生態持續提供能量中轉和養分輸送,不斷激發企業和人才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草本層:深扎根系,積聚創新韌性
2025年,北京市中小企業已經突破200萬家,呈現出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特點,在產業鏈的每一個節點發光發熱。它們處于創新生態雨林中的草本層,不斷汲取水分和養分,肥沃土壤,是眾多微生物的棲息地。?
在北京的創新沃土中,這些企業從一個格子間、一張辦公桌,甚至是一張試驗臺蹣跚起步。一旦遇到政策“陽光”和金融“活水”,它們便猶如成千上萬條充滿韌性的藤蔓向上攀延,逐漸枝繁葉茂。
直到法國知名藥企以10.3億美元購入一款尚未進入臨床的原創新藥,許多業內人士才第一次聽說昱言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昱言科技)和它的創始人、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
很難想象,4年前昱言科技是從一個租賃的7平方米試驗臺起步,開啟新藥研發之路的。
一位專注于科研的科學家,為何敢走上這條“耗時10年,耗資10億美元,成功率不足10%”的創業之路?從創立那天起,昱言科技就享受著在一家名為巢生實驗室的孵化器“超配服務”:從財務、審計,到法務,孵化器幾乎無償地為企業提供了比肩投行的資源。
2022年,北京出臺《標桿孵化器培育行動方案(2022—2025年)》,著力培育一批“伴隨式”孵化器,并要求它們新孵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00家、瞪羚企業500家及一批前沿和顛覆性技術企業。巢生實驗室就是北京重點扶持的9家引領類標桿孵化器之一。
巢生實驗室在生命科學領域深耕10余年,對生物醫藥的風口有敏銳觸覺?!拔覀儾皇侨フ覄撔鹿?,而是用科學家的科研想法去孕育公司,做科學家最親密的助手。”巢生實驗室北京執行總裁盛俐說,“為讓科學家專注研發,有時甚至連企業早期核心團隊都由我們組建。”
即便如此,昱言科技在成長路上仍面臨困境——找到新的靶點,猶如在沙漠里尋找一粒特定的沙子。在最耗費財力的研發階段,幾乎沒有市場資本敢于下注。
2022年,由巢生實驗室自有基金首投,紅杉資本等機構投資后續輪次,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企業沉下心來做科研,從收集分析臨床腫瘤樣本到利用蛋白質組學和數據分析,從靶點挑選到做成藥物分子……昱言科技僅用了兩年時間。
巢生實驗室幾乎只投風險最大、最難融資的種子輪,源自北京市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長期”的持續引導——聚焦高精尖產業體系,設立8支政府投資基金,形成了千億級規模的耐心資本供給網絡,帶動約360億元社會資本投資,不斷強化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的“選種”和“育苗”。
中科海納、質譜AI……在北京重點發展的戰略科技領域,幾乎每家富有潛力的初創公司背后,都有耐心資本和孵化器陪跑。將目光放眼全市,眾多尚未走到聚光燈下的科技企業正在深扎根系、舒展新芽,悄然生長。
記者手記:
科技力量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國家的前途命運。作為我國科技基礎最為雄厚、創新資源最為集聚、創新主體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首都北京,正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尊重科研規律的定力,涵養著一片創新的熱帶雨林。
在實驗室不停變化的數據里,在“智造”車間的轟鳴聲里,在奮斗者的灼灼目光里,在政策春水與市場暖流的交匯處……記者選擇記錄這些躍動的微觀經濟細胞,從中見證生長的力量。喬木、灌木與草本正以韌性對抗不確定性,以創新突破回應時代叩問,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鮮活實踐作出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