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結構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背景下,智能電網作為連接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關鍵樞紐,承擔著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保障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重要使命。智能電網企業在推進技術升級與業務創新過程中,面臨內部控制體系與“雙碳”目標適配性不足的困難,亟需通過內控優化構建適應“雙碳”要求的新型管理體系。
一、智能電網企業內控優化的意義
源供應中斷等連鎖反應。
(一)有利于核心能力重塑
隨著我國經濟邁入新發展階段,企業面臨的內部控制環境日趨復雜多元[1]。智能電網企業通過內控優化,能夠系統性重構核心競爭力,為長期發展注入動能。內控體系升級可強化戰略執行能力,推動技術研發、生產運營與市場響應的精準協同,加速能源互聯網、數字化管理等關鍵領域的技術突破。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可減少冗余環節,提升資產利用效率,增強對復雜市場環境的適應性。內控流程的標準化與智能化改造,有助于降低人為操作風險,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形成技術與模式創新的雙重優勢,從而在行業變革中占據先機。
(二)有利于產業價值躍遷
內控優化通過完善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機制,推動智能電網企業從單一服務向生態化價值創造轉型。強化供應鏈韌性管理可提升產業鏈抗風險能力,促進清潔能源消納與多能互補系統建設,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下的產業升級。內控與外部市場需求的深度聯動,能夠催生綜合能源服務、虛擬電廠等新業態,拓展增值服務邊界。通過構建數據驅動的決策體系,企業可挖掘產業鏈數據要素價值,推動行業標準制定與商業模式創新,最終實現從成本中心向價值樞紐的跨越,引領產業生態向高效、智能、可持續方向轉型。
二、智能電網企業內控存在的關鍵問題
(一)技術集成管控不足
智能電網企業高度依賴數字化技術與復雜系統協同運作,但部分企業內部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與規范體系,導致不同業務模塊之間存在不兼容的問題。部分子系統因開發主體不同,數據接口與通信協議未實現標準化,形成信息孤島,影響實時數據交互與決策聯動效率。核心技術自主化程度不足引發供應鏈風險,而技術迭代過程中缺乏前瞻性評估機制,易造成既有系統冗余或功能斷層。此類問題不僅推高運維成本,還因系統穩定性不足導致能
(二)跨部門協作防控不足
智能電網運營涉及技術研發、設備管理、市場運營等多部門聯動,但部分企業存在職責邊界模糊、跨部門協同機制失效等問題。技術部門側重系統升級而忽視市場需求匹配,運營部門過度依賴傳統經驗而低估新技術應用風險,導致資源配置錯位。從業人員的風險意識普遍停留在設備故障、操作失誤等表層,對數據泄露、網絡攻擊等新型風險缺乏系統性認知,企業的應急預案與常態化演練機制缺位。這種割裂式管理使得企業在應對突發性技術故障或市場波動時反應遲滯,難以實現風險的全鏈條管控與快速響應。
(三)數據保護機制缺失
智能電網企業的運營依賴海量數據采集與分析,但部分企業缺乏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治理框架,導致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權限邊界模糊。生產數據與用戶隱私數據的分類分級標準缺失,引發敏感信息泄露的風險,削弱用戶信任。數據孤島與跨系統共享機制不足,制約了能源調度優化與需求預測的精準性。數據安全防護體系更新滯后,難以抵御新型網絡攻擊,一旦發生數據篡改或系統入侵,極易引發連鎖性運營故障,甚至威脅電網物理安全,此類內控缺陷影響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度。
三、智能電網企業內控優化的實施路徑
(一)構建技術集成管控體系
信息技術的持續創新與廣泛應用,正不斷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2。針對技術集成管控不足的問題,需建立分層分類的技術標準框架,明確智能電網設備、軟件平臺及數據接口的統一規范,推動多源異構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設立跨領域技術評審委員會,動態評估新技術應用風險與收益,避免重復投入與系統孤島化。同步搭建技術集成管理平臺,實現研發、測試、部署全流程的數字化協同,強化對邊緣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適配能力。此外,需完善技術迭代與應急預案的聯動機制,定期開展多場景壓力測試,確保核心系統在復雜技術融合中的穩定性與擴展性,為能源結構轉型提供柔性技術支撐。
(二)優化跨部門協同機制
要破除部門間的隔閡,需從優化組織機制和強化能力建設兩方面協同發力,持續提升內審人員的專業素養與履職能力[3]。通過設立跨職能內控聯合工作組,統籌協調規劃、運維、市場等核心部門資源,形成風險識別、評估與處置的閉環管理鏈條。推行網格化協同考核機制,將跨部門協作成效納入績效考核指標,激勵業務單元主動共享數據與經驗。依托智能化協同工具構建一體化平臺,實現項目全周期數據實時穿透與異常預警,強化對政策調整、市場波動等外部風險的快速響應能力,推動內控體系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防御升級。
(三)健全數據保護機制
針對數據保護機制缺失的痛點,需構建覆蓋數據采集、傳輸、存儲、應用與銷毀的全鏈條防護體系。制定分級分類的數據安全標準,對敏感數據實施差異化加密與訪問權限控制,建立異常操作行為智能監測與溯源機制。強化數據治理與業務場景的融合,通過隱私計算、聯邦學習等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平衡數據價值挖掘與安全合規的要求。同步完善數據安全應急響應預案,定期開展攻防演練與合規審計,確保數據在共享交易、跨境傳輸等場景中的可控性。通過構建技術 + 制度+ 文化三位一體的數據安全防線,為智能電網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保障。
(四)動態風險預警與韌性提升
電網企業應科學評估計劃的可行性,動態跟蹤各機構、部門在執行過程中的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內控工作計劃有序推進[4。在技術層面上,對新能源波動性、儲能系統安全性等潛在風險,建立仿真推演與壓力測試模型,提前制定備份方案;市場層面,預判綠電價格波動、碳配額政策調整等外部沖擊,通過靈活合約對沖不確定性;合規層面,重點監控碳信息披露的完整性、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報告的規范性,避免因違規披露引發聲譽損失。同步完善應急預案庫,定期開展跨部門聯合演練,提升突發事件的響應速度與處置精度,確保在極端氣候事件或能源危機中維持核心業務連續性。
(五)價值驅動文化重塑
將“雙碳”目標融入企業價值觀,通過文化宣傳與制度創新激發內生動力。設立低碳創新孵化基金,鼓勵員工提出節能降耗技術方案,對突破性成果給予資源傾斜與榮譽激勵;推行碳積分內部交易機制,將部門或個人的減碳貢獻量化并轉化為可流通的獎勵權益,并重點打造一支具有科學決策素養、敏銳商業判斷和高效團隊管理能力的核心人才梯隊[5。通過開放平臺連接外部科研機構與用戶,吸收分布式儲能、虛擬電廠等前沿技術理念,加速低碳技術商業化應用。此路徑需注重長期價值引導,避免短期行為對技術路線的干擾,逐步形成以低碳為內核的競爭優勢。
四、結束語
總之,智能電網企業的內控優化是一項涉及技術、管理、文化的系統性工程。本文研究表明,通過構建統一的技術標準體系、強化跨部門協同機制、完善數據治理框架,能夠有效破解當前內控缺失困境,推動企業在低碳轉型中實現效率提升與風險可控的雙重目標。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度融合,智能電網內控體系需進一步向動態化、智能化方向融合發展,為能源行業低碳化進程注入持久動力。企業應立足長遠戰略視野,將內控優化嵌入組織基因,方能在“雙碳”目標中贏得先機。
參考文獻:
[1]陳胡嶸、汪爭賢、吳建琳。數智化風控手段在電網企業內部控制中的應用[J].財會學習,2022,(31):170-172.
[2]黃昕胸。電網企業資金安全管控的策略探析[J].財會學習,2021,(29):150-151.
[3]鄭林浩。新形勢下加強電網企業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24):39-40.
[4]梁衛泉。項目管理視角下的電網企業內部控制措施[J].大眾用電,2021,36(09):70-71.
[5]溫振龍。電網企業風險管控的十大關系[J].財務與會計,2020,(06):79-81.作者單位:北華航天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