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旬的一個晚上,于都縣城肖家的新媳婦劉淑芬正在油燈下納鞋。她的丈夫肖文董是一名紅軍戰士,接到部隊要轉移的命令,便匆匆趕回家與妻子告別。
“淑芬,我要走。”燈光照著肖文董的臉,似一塊赤銅。
劉淑芬問道:“去哪里?”
“不知道。”
“ 不知道?你怎么走?”
“隨大部隊走!”
“ 大部隊要走?什么時候?”
“現在就走。” 肖文董撿了幾件衣服,打了個包袱,背在身上。
劉淑芬嫁到肖家才三個月,如今,懷有身孕……淚花在眼眶里打轉。
“淑芬,別難過,紅軍會回來的。”
淑芬落淚無聲,摘下了自己的一只銀耳環,塞進丈夫手里:“耳環在,我就在,我等你回來。”
肖文董攥著那耳環,篤定地說:“淑芬,打仗消息不靈通,要是有人說我死了,你千萬別信,我會回來,一定會回來。”
那時候,大部分紅軍戰士還不知道,跨過了家鄉的于都河,他們開始的是一場萬里長征,將經歷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嚴酷考驗。而淑芬,也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離別的這一天正是農歷九月十一日,劉淑芬也將這個日子銘刻在心里。
三年過去了,紅軍沒有回來。五年到頭了,紅軍也沒有回來。整整十五年過去了,盼來了解放軍。當年的紅軍終于回來了,淑芬匆匆趕來,聽到的卻是丈夫不幸犧牲的消息,等來的只是一塊民政局頒發的烈士家屬光榮牌。可淑芬不信,因為文董說過,他一定會回來。
在期期念念的日子里,劉淑芬參加了縣里的手工業聯社。當年送別丈夫的那棵大榕樹下,成了她和手工聯社的姐妹們一起打棕繩、做鞋刷、制草席時遮陰蔽日的好地方。有一年,她被評上了縣里的勞模,出席了勞模大會。當天晚上,她拿著那枚金光閃閃的獎章跑到大榕樹下哭了……獎章的背后浸潤著她多少期盼與渴望,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
時光荏苒,渡口的大榕樹,綠葉生了一茬又一茬,守望的人兒青絲已添白發,淑芬成了阿婆。每年的農歷九月十一日傍晚,淑芬都要到榕樹下去點上香燭祭拜一番,哪怕是刮風下雨也從不間斷。她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寄托自己的期盼和思念,年復一年。她已經習慣了坐在這棵樹下等待,把日子里的喜怒哀樂對著靜靜的河水訴說,仿佛愛人就在身旁聽她細碎的叨嘮。
1996年,劉淑芬走完了自己 82年的人生旅程,她這一等,62年,尤為漫長。去世時,她手心里還緊緊攥著留下的那只銀耳環。
(李萌萌摘自微信公眾號“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圖 / 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