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湯姆·克魯斯在《碟中諜8:最終清算》中說出那句“我需要你信任我最后一次”,不僅是伊森·亨特對戰友的懇求,更是整個系列向觀眾的道別。2025年5月23日,這部耗時近30年、橫跨八部電影的傳奇史詩,以2小時49分鐘的創紀錄時長和近4億美元的制作成本,上演了它的終極使命。伊森·亨特,一個特工的傳奇符號;湯姆·克魯斯,一個“永不用替身”的電影信仰,那個屬于美式動作電影的黃金時代已然謝幕,而那些懸掛在科技深淵之上的繩索,那些血肉之軀撞擊鋼鐵的轟鳴,將永遠鐫刻于電影圣殿之中,證明人類曾以何等勇氣,挑戰過“不可能的任務”。
湯姆·克魯斯 肉身與膠片 三十年成就傳奇佳話
1996年,當34歲的湯姆·克魯斯從天花板懸垂而下,汗水滴落警報地板的經典鏡頭在《碟中諜》中出現時,觀眾們不會想到,這個場景將成為未來三十年好萊塢動作美學的宣言。這位已在《壯志凌云》中展露鋒芒的演員首次擔任制片人,開啟了一段超越時代的電影傳奇。
阿湯哥與 《碟中諜》 系列
場雙向拯救的開端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湯姆·克魯斯正處于職業生涯的微妙節點。雖然已有《雨人》中和達斯汀·霍夫曼互飆對手戲的弟弟和《義海雄風》提名奧斯卡的不俗成就,但業界對其評價似乎總也繞不開“缺乏毫無爭議的代表作”。于是,當派拉蒙宣布啟動《碟中諜》項目時,他不僅接下主角重擔,更以制片人身份掌控全局,這一雙重角色成為系列發展的關鍵支點。
如今,大批電影研究者經常將1996年的首部《碟中諜》視為阿湯哥職業生涯的分水嶺。在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的黑色懸疑風格加持下,該片全球狂收4.57億美元票房,更確立了系列核心元素:錯綜復雜的身份謎題、令人室息的高空特技,以及阿湯哥那張在危機中依然俊美的臉。
隨著好萊塢工業體系的不斷提升,觀眾們的口味水漲船高,《碟中諜》系列逐漸陷入窠白,到了2006年《碟中諜3》時已顯疲態,票房僅有3.98億美元進賬,加上阿湯哥本身因婚姻、信仰等個人問題陷入輿論風波,使得以其個人形象為招牌的《碟中諜》系列陷入沉寂。直到2011年,系列轉折點《碟中諜4:幽靈協議》姍姍來遲一—當49歲的阿湯哥親自攀爬828米的迪拜哈利法塔,強風吹得他身體搖晃時,全球觀眾在IMAX銀幕前屏住了呼吸。雖然布拉德·伯德的動畫導演背景為系列注入了視覺想象力與幽默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是那個拒絕綠幕特效、用肉身對抗地心引力的演員。
“極限狂人”阿湯哥——實拍美學的玩命挑戰
“我不喜歡冒險,我只是準備得非常透徹?!?025年,當63歲的阿湯哥為《碟中諜8》完成16次火焰跳傘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時,這句話成為他特技哲學的最佳注解。從7600米高空縱身躍下,主傘點燃后2.5秒內必須切割分離,隨即打開備用傘一這場被特技指導稱為“危險到極點”的表演,他反復演練直到萬無一失。
縱觀系列發展史,阿湯哥對實拍特技的執著近乎偏執:2015年的《碟中諜5》,53歲的他扒在起飛中的軍用運輸機外艙,1500米高空懸掛20分鐘,僅靠細繩固定;2018年的《碟中諜 6 ,106次高空跳傘訓練,完成影史首次“高跳低開”軍事跳傘(從7620米跳下,600米開傘);到了2023年《碟中諜7》,他開著懸崖飛車躍入深淵,6天拍攝13次跳躍,受傷仍在堅持;如今系列完結篇《碟中諜8》,他完成火焰跳傘創世界紀錄,身背23公斤攝影設備自拍特寫…這種拿命拍戲的堅持背后,是阿湯哥對電影真實性的信仰。當好萊塢日益依賴CG特效時,他選擇用血肉之軀喚起觀眾最原始的震撼。導演克里斯托夫麥考利在《碟中諜8》片場坦言:“第一次看火焰跳傘時我差點嘔吐,但湯姆還想再來一次?!?/p>
阿湯哥的“金字招牌”——商業與藝術的雙重救贖
在《碟中諜》之外,年過半百的阿湯哥星途并非一帆風順一《遺落戰境》《明日邊緣》戰績平平《搖滾年代》格格不入,《俠探杰克》系列開局不利,更尷尬的是2017年的《新木乃伊》票房口碑雙敗,直接終結環球的暗黑宇宙系列,更讓他收獲金酸梅獎最爛男演員稱號此時,唯有《碟中諜》,猶如燈塔般矗立,穩固著他的“江湖地位”。
其實,從《碟中諜》中國市場的數據上最能說明問題:2000年《碟中諜2》2500萬元票房,到2018年《碟中諜6》12.45億元,其爆發式增長令《碟中諜》系列成為好萊塢在內地市場最持久的票房保證。當2023年《碟中諜7》意外遇冷僅收4億元時,62歲的阿湯哥在《碟中諜8》中加倍拼命,用冰海潛核艇、高空飛機纏斗等實拍場面換回端午檔期近5億的票房熱潮。這份初心與堅定,是阿湯哥的立命招牌,更是他成為“好萊塢最后的金字符號”。
作為制片人的阿湯哥同樣展現了前瞻眼光,在陷入瓶頸后,他打破系列“鐵打阿湯哥,流水導演”的傳統,在《碟中諜5》后堅持與編劇出身的克里斯托夫·麥考利連續合作四部,創造了系列最穩定的風格延續。在角色塑造上,他推動女性形象突破“邦女郎”式的花瓶定位一—從麗貝卡·弗格森的冷艷特工到《碟中諜8》中的航母女艦長、核潛艇女兵,以海莉·阿特維爾和龐·克萊門捷夫的雙姝并行,女性角色成為真正與他并肩作戰的力量。
阿湯哥的黃金年代——《碟中諜》完結
在2025年5月,《碟中諜8:最終清算》上映時,那個曾在布拉格街頭奔跑的年輕特工已63歲。當鏡頭掃過歷任隊友的面孔,當經典主題曲伴隨“五秒后自毀”的指令磁帶出現,觀眾意識到這不僅是伊森·亨特的告別,更是一個電影時代的終結。
冷戰背景下誕生的故事在如今顯然遭遇敘事困境,所以,當反派從實體國家變成虛擬的“智體”AI,劇本仍難擺脫美國中心主義一一片中設定全球核武庫相繼淪陷時,唯獨美國系統“安全系數最高”,總統一句“為人類犧牲一億美國人”的臺詞引發觀眾困惑。這種意識形態的陳舊感,折射出傳統好萊塢敘事的疲憊。更現實的挑戰來自產業變革:4億美元制作成本的《碟中諜8》像是好萊塢“制片廠時代最后的巨輪”,疫情與罷工導致多次停拍,人力成本飆升使此類實拍大片難以為繼。當流媒體改變觀影習慣,年輕觀眾對個人英雄主義敘事興趣減退,派拉蒙最終接受了阿湯哥的告別決定。
在迪拜塔玻璃幕墻外搖晃的身影,在直升機繩索上凍僵的雙手,在核潛艇螺旋槳激流中掙扎的身軀一這些畫面構成了千禧年后動作電影最悲壯的風景線。當《碟中諜》系列隨伊森·亨特一同隱入歷史,人們終將明白阿湯哥堅持的不僅是特技表演,更是對電影作為一種實體藝術的信仰。
“我需要你信任我最后一次。”《碟中諜8》中這句臺詞恰似阿湯哥對觀眾的告別。從32歲到62歲,他讓全世界相信:在數字特效統治的時代,真實的勇氣依然能點亮銀幕。膠片停止轉動時,那位在迪拜塔前奔跑的男人終于停下腳步,身后是萬丈光芒,也是整個好萊塢工業爆炸時代最后的余暉。
“諜戰”迷蹤
在正式回顧《碟中諜》系列之前,我們不妨先聊上幾句“諜戰”這一電影類型,畢竟當初《碟中諜》的誕生,便是取材于最經典的諜戰“特工”形態。早在上世紀的好萊塢黃金年代,便有諜戰片開山鼻祖《卡薩布蘭卡》,其敘事模式也被奉為圭桌,影響著后世諸多電影。冷戰時期,又有諸多如《西北偏北》《柏林諜影》《冷戰疑云》等經典影片,更是誕生了《007》這種開創時代的傳奇篇章。而諜戰片另一個創作“高峰”,則是千禧年前后,隨著好萊塢工業的不斷提升,一些先前只能出現在小說與想象里的特技場景被還原,由此,《真實的謊言》《諜影重重》等“大片”相繼出現,當然,也有我們今天的主角《碟中諜》系列。
諜戰片作為一種充滿懸念、智斗和時代烙印的電影類型,其演變歷程深刻反映了國際政治格局、社會思潮、觀眾口味以及電影技術的變遷。尤其是在911事件后,全球反恐戰爭、數字時代全面到來(大規模監控、網絡戰、社交媒體)、地緣政治新格局(非國家行為體)、民粹興起,讓觀眾口味更加多元。從聚焦反恐戰爭背景下的間諜行動,探討國家安全與公民自由的邊界、無人機戰爭、酷刑倫理如《獵殺本拉登》,到政治驚悚深化,更深入地探討情報機構內部權力斗爭、政府腐敗、國際陰謀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從《王牌特工》成功融合英倫紳士風、漫畫感和暴力美學,到《女間諜》以女性視角解構男性主導的間諜世界為保持新鮮感,諜戰片不斷吸收其他類型元素,動作設計、特效、攝影技術的進步也極大拓展諜戰場面的表現力,美學風格亦從黑色電影的陰影走向華麗奇觀。
本質上,諜戰片(spymovie)與好萊塢之前盛行的俠盜片(thiefmovie)一樣,都雜糅了某種反間斗智、硬核對決之類的元素,加上身份盜竊反轉、動作視覺奇觀等大片常用橋段,能夠讓觀眾在一部電影中體驗諸多刺激感,也讓諜戰電影成為最受歡迎的類型之一。而諜戰片的主角,那些神通廣大的間諜特工,他們游走于對立的勢力中,竊取關鍵情報與信息,在隱秘戰線中拯救世界一與正面戰場立下豐功偉績的戰斗英雄相比,他們往往深藏功與名;但同時他們往往又是香艷情史的制造者,風流倜悅多情善感,讓無數佳人駐足顧盼這也是諜戰片能夠融入多種類型的取勝之道。
從《碟中諜》系列30年的歷程可見一斑,諜戰片的演變是一部從冷峻現實到華麗冒險,再到復雜反思和多元融合的歷史。它始終緊貼時代脈搏,利用間諜這個行走在灰色地帶的特殊職業身份,探討權力、忠誠、身份、道德和技術發展帶來的永恒困境與人性考驗。未來,隨著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科技等新領域的突破,以及全球政治格局的持續演變,諜戰片必將迎來新的敘事可能性和更深刻的主題探索。
[碟中諜]系列 名場面回望
在綠幕與CGI泛濫的數字時代,《碟中諜》系列以血肉之軀挑戰物理極限的實拍美學,書寫了好萊塢動作電影的另類傳奇。從1996年首部曲到2025年終結篇,湯姆·克魯斯用30年時間完成了一場持續燃燒的“極限運動”一—每一次跳躍、攀爬與墜落,都是對電影真實性的莊嚴宣誓。當我們回望這些名場面,看到的不僅是驚心動魄的視覺奇觀,更是一個演員用生命書寫的職業信仰。
CIA穹頂懸吊
《碟中諜1》 (1996)
汗水滴落警報器的經典鏡頭,開創了系列實拍美學的先河。阿湯哥被繩索懸吊潛入中情局總部,離地僅兩英尺的旋轉場景拍攝時多次頭部著地。為保持平衡,他在鞋底塞滿硬幣,最終呈現了影史最具壓迫感的盜竊場面。在最新一部《碟中諜8》中亦有對于這一經典場面的callback。
死馬點徒手攀巖
《碟中諜2》 (2000)
在暴力美學教父吳宇森鏡頭下,阿湯哥在猶他州死馬點州立公園的懸崖上演“巖壁芭蕾”。橙紅峽谷間躍動的身影雖被專業攀巖者指出技術細節不足,但凌空跳躍的視覺沖擊力,配合慢鏡頭與白鴿,成就該系列的巔峰絕景。
上海金茂大廈蕩秋千
《碟中諜3》 (2006)
《碟中諜3》是系列中中國文化最濃郁的一部,劇組先后數次前往江浙滬取景,既有上海繁華都市的喧囂夜景,也有西塘周莊烏鎮小橋人家的流水潺潺,不過,只要伊森·亨特在的地方,那必然子彈橫飛拳腳交加,阿湯哥于江南河道間縱橫交錯的奔跑令人難忘,但本片最經典的名場面還要屬他在兩棟摩天大樓間高空擺蕩、被鋼索牽引如鐘擺般撞向玻璃幕墻一一這個致敬成龍的動作設計,在陸家嘴的天際線上演了東方明珠下的“生死時速”,也為日漸興隆的上海金融建筑群增添又一新地標景點。
哈利法塔蜘蛛人
《碟中諜4》 (2011)
當阿湯哥站上828米高的迪拜塔第123層,電影特技史被重新“定義”:其特制吸盤手套突遇斷電,單臂懸掛的驚魂時刻完全實拍一一劇組拆掉施工中的玻璃幕墻架設索道,專業攀巖教練貼身指導,那個助跑跳躍入窗的鏡頭,注定載入影史。更有趣的阿湯哥在半路上,又“偶遇”那只吸附在墻上的手套。下一秒,手套失去電力,慢慢下墜,最終被風刮走阿湯哥看著它,表情意味深長。
萬米高徒手扒飛機
《碟中諜5》 (2015)
A400M運輸機艙門外懸掛的特技,將《碟中諜》系列的危險系數推向新高度。時速400公里的強風中,阿湯哥僅靠兩根安全繩固定,戲服下無任何護具。拍攝中被飛石擊中肋骨的意外,讓這場“扒飛機”險些成為“絕命實錄”。雖然阿湯哥曾戲稱“不再玩命”,但此后冒險才更為“重量級”。
HALO跳傘與直升機纏斗
《碟中諜6》 (2018)
伴隨著落日余暉,伊森·亨特和同伴驚險降落在巴黎大皇宮的屋頂上,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還特地重現了這一經典“名場面”。為此,56歲的阿湯哥完成軍事級別“高跳低開”,他從7620米高空躍下,距地609米開傘。而且為捕捉特別的光線條件,他每日僅有3分鐘拍攝窗口,累計跳傘106次,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更驚人的是直升機追逐戲中,他操縱真機完成俯沖、旋轉等高難動作,將機械操控轉化為身體本能,令人不得不拜服。
挪威懸崖摩托飛躍
為60秒跳崖鏡頭,59歲的阿湯哥苦練三年:13000次摩托跳躍訓練、500次高空跳傘。實拍時從1200米懸崖六次躍下,成就了系列最危險的自由落體。他讓GPS精確計算路徑、速度、角度,只為鏡頭里的“完美身姿”。
雙翼戰機云端搏殺
《碟中諜8》 (2025)
這部《碟中諜》終結篇將空中特技全面升級:2400米高空,阿湯哥駕駛1941年產波音B75N1雙翼機,在時速225公里強風中完成機翼行走與格斗:當伊森·亨特在狂風低壓中搏殺時,戲里戲外都上演著人類對抗機械的悲壯寓言。而北極沉船戲中,850萬升水箱內旋轉的潛艇模型構成死亡迷宮,阿湯哥脫裝備穿越魚雷管,缺氧昏迷時蜷縮如胎兒的意象,或許是隱喻了英雄的重生與謝幕,也讓系列的告別更為走心。
諜海玫瑰 致命芳華
再見!“諜女郎”
從1996年纜車墜落布拉格的驚魂一幕,到2025年密鑰引發的全球危機,《碟中諜》的硝煙中始終綻放著一群致命紅顏。她們或持槍踏月,或裙藏殺機,以智謀與風情改寫特工史的敘事邏輯。這些“諜女郎”絕非阿湯哥的英雄注腳,而是以獨立靈魂跳脫間諜世界的鋼鐵帷幕。她們從“英雄附庸”進化為“敘事核心”,其蛻變暗合女性主義浪潮。當格蕾絲在《碟8》中成為拯救世界的最后一環,“新老交替”已寫進宿命。這些游走于槍口與紅唇間的女子,終以智慧重塑間諜世界的性別權力版圖——正如當年《碟5》中伊爾莎的箴言:“我不需要騎士,只需要一個值得信任的搭檔?!?/p>
血色天使 艾曼紐·貝阿(《碟中諜1》)
法式風情伴隨著艾曼紐·貝阿飾演的克萊爾,初現時如薰衣草田吹來的南法清風一—微卷金發、湛藍眼眸,在IMF晚宴上挽著丈夫含笑低語。當她在東歐列車上撕下面具,槍口對準伊森亨特時,那抹溫柔瞬間淬成冰刃。她以“天使在人間”的容顏,演繹了系列首場“枕邊人背叛”,從此為諜女郎定調:美即是最危險的武器。
鳳蝶空舞 桑迪·牛頓(《碟中諜2》)
吳宇森鏡頭下的奈雅,仿佛鴿子群中飛出的黑蝶。牛津才女桑迪·牛頓化身職業神偷,在悉尼懸崖與阿湯哥摩托纏斗,皮衣裹著野性生命力。當她將病毒針劑刺向自己脖頸,以命為賭注換取任務成功時,諜女郎的“犧牲”內核首次進發悲情光芒。
亞裔薔薇 MaggieQ(《碟中諜3》)
金色蘭博基尼車門旋開,紅綢高衩裙下探出古銅長腿——MaggieQ飾演的特工珍,用東方混血的神秘感顛覆西方審美。她從大腿綁帶抽遙控器的動作,讓“性感即戰術”成為新法則。另一朵來自東方的薔薇自此刺入好萊塢,為亞裔女性打開特工片之門(楊紫瓊在《007:明日帝國》是首個東方邦女郎)。
月光之棲 米歇爾·莫納漢
(《碟中諜3》《碟中諜6》)
護士茱莉亞是伊森唯一明媒正娶的“白月光”。莫納漢以碎花裙與麂皮靴的“主婦美學”,在槍火中筑起情感烏托邦。當《碟6》中她剪短棕發,平靜告別:“我有了新生活”,一個女性主動終結“英雄妻”宿命的瞬間,比任何爆破戲更震撼人心。
慵懶之魅 蕾雅·賽杜(《碟中諜4》)
巴黎街頭的灰衣少女,面無表情將鉆石傾入Prada手袋一蕾雅飾演的莫洛,用厭世臉掀起“殺手包”狂潮。法式慵懶藏鋒于鈍,當她掀開大衣拔槍速射,彈殼墜地與鉆石碎裂聲共振成另類交響。這位后來在 ??007? 中讓邦德淪陷的“蕾老師”,證明反派亦可成為時尚圖騰。
無冕之后
麗貝卡·弗格森(《碟中諜5-7》)
維也納歌劇院穹頂,黃裙開衩處閃出狙擊槍管一伊爾莎·浮士德的登場,改寫了諜女郎權力方程式。有著酷似英格麗·褒曼容顏的瑞典女神麗貝卡·弗格森身著高跟靴,踏碎“被拯救者”桎梏:水下閉氣6分鐘單挑巨漢、摩托追擊中為阿湯哥擋槍。當她在威尼斯石橋上命,全球影迷集體心碎:“沒有伊爾莎的IMF,只剩半具靈魂”。
亦正亦邪 凡妮莎·柯比(《碟中諜6、7》)
“白寡婦”在巴黎慈善晚宴翩然而至,純白禮服下藏著匕首與毒藥??卤葘①F族式的脆弱感煉成致命煙霧彈,軍火商身份讓她在伊森與惡勢力間優雅走鋼絲。當她突然吻向阿湯哥嘴角:“這算訂金”,危險關系張力拉滿。
雙生花
海莉·阿特維爾amp;龐·克萊門捷夫(《碟中諜7、8》)
《碟中諜》最后兩部開啟“雙生花”模式:阿特維爾飾演的格蕾絲,從扒竊慣犯蛻變成鑰匙守護者,皮夾克裹著市井智慧;克萊門捷夫的白發殺手帕麗斯,啞劇式表演暗藏瘋批美學,羅馬追殺戲如暴力芭蕾。最后,她們成為伊森·亨特的左膀右臂,是拯救世界的關竅。當她們取代傳統女主扛起續集主線,IMF迎來“女子能頂半邊天”時代。
阿湯哥之搏命地圖
《碟中諜》 系列特供版旅行打卡點
當56歲的湯姆·克魯斯在《碟中諜7》里騎著駿馬沖上沙丘,身后是金色沙浪翻滾如海,觀眾不得不相信,影片分明是阿布扎比的高端旅游宣傳片;如今,《碟中諜8》從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記錄下極地震撼景觀,又從阿拉斯加的哈丁平原,平移到南非夸祖魯納塔爾南海岸與奧里比峽谷,這里的自然風光壯麗,山脈與海洋交相輝映,為影片提供了震撼人心的視覺背景。其實,從1996年第一部《碟中諜》至今,阿湯哥的搏命地圖已覆蓋全球六大洲?,F在,就讓我們跟著這位“人肉旅行種草機”,打卡那些腎上腺素與美景齊飛的拍攝地。
捷克布拉格/歐式復古情愫
《碟中諜》是整個系列中最具諜戰片風格的一部,情節緊湊、線索復雜,燒腦程度遠勝后續的動作大片。影片一開場便將觀眾帶入東歐心臟一一布拉格,這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城市,也因此成為間諜傳奇的起點。其最重要的取景地便是布拉格城堡,隱藏版大反派吉姆在飛機上翻看任務簡報,鏡頭中所謂的“美國駐捷克大使館”,其實正是布拉格城堡的一部分。這里是捷克總統府所在地,過去是波西米亞國王的宮邸,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城堡之一。
另外的地標性建筑查理大橋,就是《碟1》里變節上司“自掛東南枝”的現場,夜深靜靜,橋上空無一人,當年還年輕的阿湯哥,跑上跑下毫不費力。旅游時其最佳拍攝時間為清晨6-8點,可以get電影同款光影,尤其是橋上的圣約翰雕像還有隱藏玩法:摸一摸橋上的青銅十字架,據說能帶來好運。
任務失敗后,阿湯哥穿過熙攘人群,來到廣場餐廳與上司見面,這一幕的取景地正是布拉格老城廣場。廣場已有900年歷史,是中歐最具代表性的中世紀城市廣場之一。其中泰恩教堂是哥特風格雙塔教堂,夜晚尤為震撼。
阿聯酋迪拜、阿布扎比/沙漠里的星光馬蹄印
阿布扎比的魯卜哈利沙漠在《碟中諜7》開場就給了觀眾一記視覺重拳。這片橫跨四國、面積相當于164個洛杉磯的沙海,被阿湯哥策馬踏過的鏡頭點燃了野性魅力,沙丘在夕照下如流動的黃金。當鏡頭切換到阿布扎比盧浮宮,畫風瞬間從狂野切到文藝范。7850顆星星組成的穹頂篩下“光之雨”,伊森在此與神秘人接頭時,陽光正為他的側臉鍍上金邊。建議學當地人的玩法:參加博物館的晨間瑜伽課,在流動的光影中擺出樹式,假裝自己正在執行臥底任務。
還沒從藝術氛圍里回過神,阿湯哥已經爬上阿布扎比國際機場的拱形屋頂。這座尚未開放的中場航站樓擁有180米世界最長單立拱,跑道在腳下延展如銀色河流。普通游客雖不能復制屋頂跑酷,但航站樓里的水療中心和奢侈品店,足夠讓你體驗“特工休整期”的奢華。
不得不說,阿湯哥不顧生死在哈利法塔上驚天一爬,盤活了整個《碟中諜4》系列,也讓世界領略哈利法塔的無限魅力。其位于阿聯酋迪拜,是目前世界最高建筑,高達828米,共163層。外觀如火箭般漸尖上升,設計靈感源自沙漠之花“蜘蛛百合”。
挪威呂瑟峽灣、 海勒瑟科朋山、 朗伊爾城/極寒之地
無疑,《碟中諜》鐘愛北歐挪威這個清冷的國度,連續三部都在此取景。當阿湯哥與“超人”亨利·卡維爾在《碟中諜6》的終極對決中拳腳相向時,他們身后那塊壁立千仞的巨石懸崖,竟成了比打戲更搶鏡的“第三主角”。這座被影片虛構為“克什米爾”的天然擂臺,實則是挪威的布道巖一挪威政府豪擲數百萬克朗贊助取景的決策,如今看來堪稱最成功的旅游營銷案例之一。其被CNNGO評為“全球50大自然奇觀”之首,是呂瑟峽灣最震撼的天然觀景臺。這塊由冰川運動雕琢而成的花崗巖平臺,頂部面積相當于1.5個標準籃球場,垂直落差達604米,其規整的幾何形態仿佛天神刻意打造的巨幕影院。當晨霧繚繞時,站在巖緣俯瞰蜿蜒的峽灣,連阿湯哥的驚險特技都成了這幅山水長卷的動態點綴。
《碟6》首映之時,派拉蒙影業做了一場載入吉尼斯的營銷壯舉——將重達2噸的IMAX銀幕拆解運上布道巖。2000余名鐵桿影迷耗時4小時完成“朝圣式”徒步,在海拔604米的懸崖邊見證了這場“云端首映”。
而當阿湯哥的摩托車從3000米懸崖騰空而起,《碟中諜7》創造了影史最瘋狂的特技鏡頭之一。這場在挪威海勒瑟科朋山拍攝的“飛車跳傘”戲碼,讓阿爾卑斯山的雪峰都成了陪襯一畢竟真實的拍攝地比電影中的設定更加震撼。值得一提的是,《碟8》劇組在朗伊爾城搭建了極地基地場景,斯瓦爾巴群島位于北極圈內,介于挪威本土與北極點之間,是歐洲最后的荒野邊疆之一。這里冰川覆蓋、北極熊出沒,冬季極夜與夏季極晝交替,為《碟8》提供了絕佳的極地戰場。
意大利羅馬、威尼斯/古都狂飆與水城迷蹤
突然畫面切換,讓我們跟隨古董黃色菲亞特500沖進羅馬街巷。在《碟中諜7》中,阿湯哥與格蕾絲銬著手銬,在羅馬街頭橫沖直撞,途經多個地標古跡,讓觀眾腎上腺素狂飆的同時,也為這些千年遺跡捏了把汗。威尼斯廣場的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在車窗外閃過,這座被戲稱“結婚蛋糕”的白色建筑,此刻成了阿湯哥的飆車障礙物。最刺激的是西班牙階梯一當年《羅馬假日》中赫本吃冰淇淋的地方,如今成了《碟中諜》與《速度與激情》的飆車擂臺。
而當機車甩尾駛入威尼斯,阿湯哥戰斗模式再度升級?!兜?》中總督宮的晚宴戲把光影玩到極致,宮殿廊柱變成巨型投影幕,數字技術讓百年建筑“活”了過來。有趣的是,那些營造氛圍的蠟燭全是LED燈一真正的明火在這座1340年的古跡里是被禁止的。深夜的米尼奇橋才是決斗高潮:伊爾薩與反派的劍鋒在窄橋上碰撞,背景是迷宮般的水道。劇組特意選在晚6點到早6點拍攝,清冷的夜霧讓劍刃寒光更顯肅殺。作為游客,白天來這拍照更安全一一否則可能像迷路的伊森一樣,在四百座橋組成的迷宮里轉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