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353.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128/j.issn.1672-6979.2025.06.001
0引言
省省級地質勘查項目是由省自然資源廳(省林業局)安排部署,省自然資源廳礦產勘查技術指導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的省財政出資的地質勘查項目。2022年省級地質勘查項目實施周期為2022年6月—2024年6月,以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生態地質、旅游地質、海洋地質調查和地質科學綜合研究等方向為重點,共安排部署省級地質勘查項目65個,總經費約1.6億元。
基礎地質調查
圍繞魯西第四系淺覆蓋區,在南四湖周邊部署開展1:5萬滕州市幅區域地質調查項目,基本查明了調查區第四系及新生界底面起伏特征及地質構造特征,對前第四紀地層進行了多重地層劃分對比,新填繪出新近紀黃驊群館陶組、白彥組及巴漏河組;對調查區第四紀地層進行了多重地層劃分對比,分析了區內第四系展布規律,建立了第四紀地層格架,總結了晚更新世以來第四紀沉積演化史。建立了基礎地質調查成果數據庫,提高了調查區基礎地質研究水平。
圍繞魯西鐵礦基礎調查區,在濟南萊蕪富鐵礦重點勘查區開展1:5萬區域礦產地質調查,查明了區域成礦地質條件和礦產資源特征,新發現礦(化)點6處,圈出鐵礦成礦預測區2個,銅礦成礦預測區1個、金礦成礦預測區1個,圈定找礦靶區7個。研究了礦山巖體、角峪巖體的巖槳演化與富鐵礦成礦機制關系,探討了富鐵礦的成礦物質來源,總結了鐵礦成礦規律,為下步找礦指明了方向。
2礦產資源勘查
加快實施金礦深部探測。新發現金礦體1個,金礦化體2個,圈定金礦化蝕變帶6條,圈定找礦靶區6處,新增推斷資源量 187kg ,預測資源量74.39t 。部署開展省濟南市鋼城區三岔河地區外圍金銅礦調查評價項目,新發現1個金銅礦體,最高Au品位 4.65g/t ,最高 Cu 品位 0.32% ,圈定3處找礦靶區,推斷金金屬量 187kg ;部署開展省棲霞市回兵崖一艾前喬地區金礦調查評價項目[1-3],圈出金礦化蝕變帶4條,確定最小成礦預測區3處,其中對峴一蓬喬窯最小預測區預測金金屬量74.39t,圈定找礦靶區2處。
加快推進富鐵礦增儲擴儲。圍繞齊河一禹城富鐵礦重點勘查區,部署開展省高唐縣郭店地區西于科村鐵礦普查、省禹城市李屯地區小劉莊鐵礦普查項目[4-5],新探明富鐵礦資源量3846.6萬t。郭店地區共圈定6個鐵礦體,主礦體平均厚度 35. 51m ,新增富鐵礦石推斷資源量3568.5萬 t ,TFe平均品位 52.83% ,mFe平均品位50. 36% ;累計查明富鐵礦石推斷資源量4417.2萬 t ,TFe平均品位 53.20% ,mFe平均品位 50.62% 。李屯地區共圈定8個鐵礦體,新增富鐵礦石推斷資源量278.1萬 t ,TFe平均品位54.21% ,mFe平均品位 48.47% ;累計查明富鐵礦石推斷資源量4305.3萬 t ,TFe平均品位55.32% ,mFe平均品位 49.49% ,提交鐵礦礦產地1處。
繼續加強“三稀\"戰略性礦產調查評價。部署開展省新泰市雁翎關地區銣、鈮礦普查項目,初步查明了稀有金屬成礦地質條件,分析了該區稀有金屬礦空間分布規律及找礦前景,共圈定27條稀有金屬礦體,其中,鋰鈹鈮鈕礦體1條、鋰鈮鈕礦體1條、鋰銣礦體1條,鈮鈕礦體9條、銣礦體15條。估算稀有金屬礦推斷資源量(氧化物)8257.7t,其中,鋰金屬氧化物量 2430.0t ,平均品位 0.670% ;鈮鈕金屬氧化物量234.6t,平均品位 0.030% ;鈹金屬氧化物量190.4t,平均品位 0.117% ;伴生銣金屬氧化物量5221.4t,平均品位 0.144% ;伴生銫金屬氧化物量 181.3t ,平均品位 0.070% 。部署開展省微山縣郗山地區里張阿稀土礦普查項目,對區內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進行了綜合研究[,新增大型稀土礦床1處。
繼續拓展銅、鉛鋅多金屬礦找礦新空間。部署開展省五蓮縣邢家溝地區銅鉛鋅多金屬礦普查項目,初步查明了普查區地層、構造、巖槳巖的分布特征及鉛鋅多金屬礦成礦地質條件,新發現礦體2條,礦化體1條,探獲推斷鉛鋅礦礦石量147.62萬 t,Pb+Zn 金屬量 18109.74t,Pb+Zn 平均品位 1.23% ;伴生 Ag 金屬量 60.83t ,平均品位 41.21g/t ;伴生銅金屬量 4919.43t ,平均品位0.33% 。
繼續加強金紅石型鈦礦找礦力度。部署開展山 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灃水-金紅石礦普查項目,共圈定 2個金紅石礦體和1個鋁土礦礦體,新增金紅石型 鈦推斷資源量37萬t,共生鋁土礦74.03萬t,提交 大型金紅石型鈦礦產地1處[7]
持續推進晶質石墨勘查和綜合利用研究。部署開展省萊陽市嵐子地區石墨礦普查項目,初步查明了區內石墨成礦地質條件,圈出石墨含礦帶5條,圈定石墨礦層13個,新增推斷礦石資源量2003.5萬t,礦物量63.7萬t,平均品位 3.18% ,達到中型石墨礦產地規模。部署開展省石墨尾礦綜合利用研究項目,通過調查分析研究,摸清了石墨尾礦資源和開發利用現狀,采用本項目工藝,預計可產生經濟效益3.5億元,經濟、社會、環境效益顯著。
持續推進中深層地熱田精準勘查及綜合研究。部署開展省濟寧市鄉村振興地熱資源調查及開發利用示范項目,重新厘定了濟寧市5個地熱田、3個地熱遠景區邊界條件,施工探采結合孔1眼,孔深1 101. 68m ,水溫 38.5°C ,單井最大涌水量
,建成淺層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示范工程1處,配套建成中深層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示范工程1處,供暖(制冷)總面積 2372m2 ,示范帶動作用明顯。部署開展省濱州市沾化區義和地熱田地熱資源調查及開發利用示范項目,成功實施了地熱勘查示范井1眼,鉆探深度 1705.27m ,井口出水溫度 63°C ,單井最大出水量 121.01m3/h ,提出了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保護建議,為當地合理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提供了基礎地質依據。
3 生態地質調查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生態地質調查評價,部署開展黃河流域典型湖泊生態修復示范項目,通過水文地質調查、生態地質調查、遙感地質解譯等手段,查明了巨淀湖及周邊地區的生態地質環境問題,構建了含水層實體三維可視化模型,選取4項指標構建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保護緩沖區、生態系統管控區三級分區的生態保護修復對策,確定了湖泊生態水位,提出了地表水、黃河水、地下水等3種補源方案,為巨淀湖及其周邊黃河流域生態修復提供科學調查依據。部署開展黃河流域(段)生態地質環境綜合研究及生態地質調查評價項目,系統梳理了黃河流域(段)的生態地質環境問題,提出了生態保護對策建議,有效支撐了黃河流域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及生態保護修復。部署開展黃河流域(段)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與成果集成項目,通過對省沿黃地區25個縣(市、區)2.9萬 km2 范圍的土壤、農作物等多介質地球化學調查工作,摸清了土壤元素分布,查明流域內硒、鋅、鎘、汞等54種元素的含量水平和空間分布特征,總結分析了近20年基礎地球化學狀況和演變趨勢,構建了地球化學預測預警模型,為土地的科學化、精細化開發利用及管護提供了重要支撐。
4旅游地質調查
結合地質文化村(鎮)建設需求,部署開展了長島大黑山鄉、章丘區垛莊鎮、無棣縣碣石山鎮等地旅游地質調查評價項目,通過對基礎地質、地質遺跡、水工環地質條件、旅游地質資源等內容的調查與分析,明確了各地質遺跡的資源家底、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跡現狀,探討了地質遺跡的成因及演化史,建立了科普網站和數字博物館,制作了VR全景視頻、科普解說牌、二維碼、宣傳冊等文化產品,規劃了8條特色旅游路線,提出了旅游地質 + 文化產業開發利用建議,為鄉村振興與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地質服務。
5 海洋地質調查
針對海洋牧場和海洋經濟發展的問題和需求,部署開展省濰坊市北部海域海底沉積物地球化學調查和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東部海域海洋牧場示范區海底沉積物地球化學調查項目。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東部海域海洋牧場示范區海底沉積物地球化學調查項目,查明了區內11類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元素含量滿足一類、二類標準,評價了投礁型、游釣型、底播型、田園型、裝備型五種類型海洋牧場適宜性,提出了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建議。濰坊市北部海域海底沉積物地球化學調查項目查明了海底底質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大部分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元素含量滿足一類標準,底質環境大部分處于清潔和尚清潔狀態;評價了底播型、投礁型、田園型海洋牧場建設環境適宜性,提出了海洋牧場開發規劃建議。
依據各類海洋地質成果,部署開展省海洋地質調查成果集成與應用項目,分析了我省海岸帶和近海海域基礎地質特征,完善了陸域、海域構造單元劃分,揭露了部分海域隱藏地質體,查明了區域重大斷裂在海域延伸展布;梳理了海岸帶、近海海域礦產資源種類、分布特征及成因類型,劃分了25個金、濱海砂礦、油氣、煤炭、地下鹵水成礦遠景區;總結了海洋地質災害、海岸線變遷、海岸侵蝕淤積、海(咸)水入侵、活動斷裂等海洋地質環境突出問題的分布特征、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提出了攔蓄回灌補源、優化地下水開采布局等海(咸)水治理修復的建議。
圍繞重要海岸帶,部署開展省威海市榮成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項目,查明了榮成海岸帶地質、水工環地質條件以及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對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核心區、桑溝灣、石島灣、靖海灣等區域進行了重點調查,分析了榮成海岸帶近20年來海岸線的變遷過程,查明海岸帶地質環境質量優良區占比達 84.9% ,首次建立了貫穿榮成海岸帶的海陸聯合三維地質剖面,實現區內地層陸海統籌一體化透明展示,結合榮成海岸帶發展規劃,提出了海岸帶開發利用與保護建議。
6 地質科學綜合研究
綜合研究取得新進展。開展省德州潛凹陷二氧化碳封存試驗與潛力評價及省日照市喬家墩子深層裂隙二氧化碳封存試驗與潛力評價項目。省德州潛凹陷二氧化碳封存試驗與潛力評價項目,開展了5個流量級別的二氧化碳封存試驗,獲取了二氧化碳在不同注入速率下的壓強變化關系;構建工作區封存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分為適宜區、一般適宜區和不適宜區三類分區,區內適宜區與一般適宜區面積為 3025.71km2 ,約占工作區總面積91% ,估算了封存試驗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為2360萬t,工作區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為51.47674億t,并建立了數值模型,為二氧化碳封存試驗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省日照市喬家墩子深層裂隙二氧化碳封存試驗與潛力評價項目,實施了兩次裂隙含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封存試驗,研究了超臨界二氧化碳驅替速率與效率的影響參數,研究了二氧化碳規模化注入的封存效率與空間分布特征,裂隙儲層中二氧化碳在垂向上主要呈橢圓形分布,在平面上明顯受裂隙空間的限制,估算了封存試驗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潛力為 60045.60t ,工作區裂隙儲層的二氧化碳封存潛力為24.41萬~151.59萬t。
成礦作用與成礦機理研究不斷深入。部署開展魯西中生代堿性巖調查與成礦作用研究,對魯西稀土礦成礦規律從時間分布、空間分布、控礦地質要素和礦石組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總結,認為在魯西地區與堿性巖有關的稀土礦成礦時間在 125~ 131Ma ,與成礦巖體年齡相近,成礦后有 120Ma 左右的巖漿活動,在空間上堿性雜巖體受深大斷裂控制,稀土礦體受礦區次級構造控制,在成礦規律總結和典型礦床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魯西稀土礦成礦模式[8-12]。部署開展膠萊盆地東北緣金礦集中區深部探測與金成礦機理研究項目,依托深反射地震剖面測量,進行典型礦床研究及樣品分析測試,探討了金礦床的構造控礦模式,研究了構造-成礦的關系[13-17],并圈定1處金礦找礦靶區。
地質資料產品繼續豐富。部署開展省典型礦物標本及晶體特征綜合研究項目,分析總結了藍寶石、水晶、石榴子石、電氣石、長石等礦物資源的典型特征,采集了相關典型礦物標本,對結構、成分、光學特征等進行了分析測試和綜合研究,進一步豐富了館藏標本資源,建立了省典型礦物實物資料檔案。部署開展省壓覆重要礦產資源集成分析與研究項目,對壓礦報告進行錄入、梳理和數據集成,建設完成省壓覆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管理系統。部署開展省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延伸及數據集成項目,開發全省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系統,整合集成試點市地質資料數據庫,首次編制《省市縣級地質資料管理指南》。
“透視”平臺不斷完善。完成了2.38萬 km2 城市級尺度模型與全省模型的拼接,完成館藏2151份地質成果資料的整理與數字化入庫,完成2673個水文地質鉆孔數字化標準化入庫,建立了 520km2 焦家-礦帶精細化三維地質模型,99處大型礦產地三維地質模型,376處中小型礦產地三維地質模型,完成了475處礦產地模型的融合工作,夯實了地質“一張圖\"數據庫,開發建設了“透視\"綜合數據庫,搭建了基于三維數據底座的全省地質信息綜合利用管理平臺,研發了地質勘查信息化管理、礦產資源三維立體化管理等32個功能模塊,已在地質找礦預測、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重大工程選址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應用。實現了與省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平臺、地質勘查信息化管理系統等10余項相關信息化成果的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全面提升了全省地質數據業務協同賦能水平[18-20]
7結語
在省自然資源廳正確領導下,在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支持和各項目承擔單位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度省級地質勘查項目圓滿完成目標任務。下一步,省級地質勘查項目的部署將緊緊圍繞支撐服務國家及省重大戰略實施,深入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金、鐵、稀土、晶質石墨等我省優勢礦產深勘精查力度,加強銅、金紅石型鈦、鋰等資源潛力礦產和鋯、鉿等海域礦產調查評價,力爭在新探明儲量礦種和新增資源量上實現“雙突破”,為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作出新貢獻;進一步加強成果轉化應用和人才培養,進一步深化拓展地質服務領域,提升生態地質、海洋地質、旅游地質、農業地質等支撐服務能力,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地質支撐服務。
參考文獻:
[1]劉強,張巖,蔡娜,等.棲霞笏山-西陡崖金礦地質特征及資源潛力分析[J.國王資源,2024,40(3):33-41.
[2]廖明偉,陳玉菡,謝軍民.省棲霞市笏山-西陡崖金礦地質特征及深部找礦遠景[J].國土資源,2014,30(4):21-26.
[3]戴廣凱,李秀章,朱學強,等.棲霞福山多金屬成礦帶地質特征及其成礦作用[J].國土資源,2021,37(12):24-34.
[4]朱裕振,周明磊,高志軍,等.齊河一禹城地區矽卡巖型富鐵礦的發現及其意義[J].地質通報,2018,37(5):938-944.
[5]沈立軍,朱裕振,高志軍.齊河—禹城富鐵礦區李屯巖體地質特征初探[J].國土資源,2020,36(2):23-29.
[6]蘭君,張鵬,孫莉,等.魯西地區稀土礦床成礦系列劃分與找礦新突破[J].地球學報,2023,44(5):933-942.
[7]張保濤,胡兆國,梅貞華,等.淄博地區上石炭統本溪組金紅石型鈦礦源區構造背景及物源分析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23,47(5):1124-1140.
[8]田京祥,張日田,范躍春,等.郗山堿性雜巖體地質特征及與稀土礦的關系[J].國土資源,2002,18(1):21-25.
[9]王繼芳,孫茂田,杜顯彪,等.省郗山稀土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分析[J].國土資源,2016,32(6):33-41.
[10]于學峰,唐好生,韓作振,等.郗山一龍寶山地區與堿性巖有關的稀土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J].地質學報,2010,84(3):407-417.
[11]張鵬,蘭君.省稀土礦產資源特征及找礦方向研究初探[J].國土資源,2020,36(12):13-18.
[12]張鵬,劉珊珊,蘭君,等.省微山縣郗山稀土礦床成礦年代學新進展[J].地質科技通報,2024,43(1):51-62.
[13] 丁正江,孫豐月,趙財勝,等.膠萊盆地東北緣地區金礦成礦系列[J].礦床地質,2010,29(S1):919-920.
[14]李國華,丁正江,紀攀,等.膠萊盆地東北緣地區金礦特征及找礦方向[J].地質與勘探,2016,52(6):1029-1036.
[15] 段留安,魏有峰,陳雄軍,等.膠萊盆地東北緣前垂柳礦區金礦資源潛力分析[J].黃金科學技術,2020,28(5):701-711.
[16]李勇,丁正江,薄軍委,等.膠萊盆地東北緣地區成礦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潛力分析[J」.黃金,2018,39(8):15-21.
[17]孫麗偉.膠東乳山蓬家奮金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化富集規律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
[18]劉超,呂三和,劉春華,等.礦產資源立體化管理研究與應用:“透視\"為例[J].城市勘測,2024(1):178-182.
[19] 郭加朋,焦麗香,焦何亭,等.省地質信息集成與綜合利用探索:推進“透視\"建設[J].國土資源,2022,38(8):45-50.
[20] 馬瑜宏,劉春華,郭晶,等.三維地質模型數據庫建設的質量控制:視項目為例[J].國土資源,2021,37(12):73-78.
Abstract:After two years of implementation,the 2O22 provinci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projects have been fully completed as planned, successfully passed the project acceptance evaluation,and gaine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A total of 22 prospecting targets for strategic mineral resources have been newly identified, such as gold,iron-rich ore and rare earth elements. 6 mineral deposits have been submited. It has provided vital resource support for high 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Additionally,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fundamental geological surveys,including ecological geology,tourism geology,marine geology and geothermal geology. These achievements will provide essential geological support for major strategic initiatives,such 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ong marine province.
Key words:Provinci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projects; exploration achievements; geological prospecting; Shandong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