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U4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639(2025)07-0161-03
Optimal Designof AutomobileCollision SafetyBased onGeneticAlgorithi
YanYanjun,Zhang Yuyu (Shanx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mp; Electrical Engineering,Changzhi O46O11,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car ownership,theproblem of occupant safetyprotection intrafic accidentshasatracted much atention.The traditionalcollsionsafety design ismainly through single-objective optimization,anditisdifculttoeffectivelycoordinatetheconflictbetweensafety,lightweightandcost.Genetic algorithmprovidesanew ideaformulti-objectivecolaborativeoptimization becauseof itsglobal searchabilityand paralel computing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thispaper discusses thesafetydesign of automobilecolision,aimingat buildingamulti-objectiveoptimization modelbasedongeneticalgorithm,providinganewmethod forautomobile safety design withboth effciencyand accuracy,and promoting 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 itssafety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genetic algorithm;automobile colision safety;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lightweight design
據統計,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130萬,其中側面碰撞與正面碰撞事故的占比很高,為降低事故傷亡率,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在2021版中新增了柱碰測試場景。這些變化對車身結構設計提出了更高挑戰。然而,傳統人工試錯法依賴工程師經驗,開發周期長,且基于單目標優化的數值仿真雖能減少試驗次數,但難以處理多參數耦合問題,嚴重制約優化效率。遺傳算法作為仿生算法的代表,通過模擬生物進化中的選擇、交叉與變異機制,可在高維參數空間中快速定位全局最優解。文章將探索建立基于遺傳算法的汽車碰撞安全優化模型方法,揭示關鍵結構參數對碰撞性能的影響規律,形成可復用的多目標協同優化技術體系,期望能夠推動智能算法與工程實踐的深度融合,助力汽車產業實現安全性能與綜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1遺傳算法模型的構建
1.1參數設置與編碼規則
遺傳算法是一種模擬自然選擇和遺傳學機制的優化算法,它通過模擬生物進化過程,利用選擇、交叉和變異等操作從初始種群出發,逐步產生更適應環境的個體,以尋找問題的最優解。在遺傳算法中,參數決定了算法的運行效率,而編碼規則將實際問題轉化為計算機可以處理的數值形式。遺傳算法的核心參數有四個:種群規模、迭代次數、交叉率、變異率。種群規模表示每一代中包含的個體數量,較大的種群能覆蓋更多可能的解,但計算時間也會增加;迭代次數是算法運行的輪數,根據問題復雜度調整;交叉率控制兩個父代個體交換基因的概率,一般設定為 60%~90% 。變異率則是基因發生隨機改變的概率,用于保持種群多樣性。編碼是將汽車設計參數轉化為遺傳算法中“基因”的過程,車身結構的厚度、材料強度等參數需要編碼為數字串。在汽車碰撞優化中,可采用實數編碼。假設需要優化5個車身參數,參數用實數表示。
1.2適應度函數與進化機制
適應度函數需量化汽車碰撞安全性能,可假設優化目標為減少乘客艙變形量 D 和提高能量吸收率 E 進行加權求和將其合并為單一適應度值:
式中: w1? w2 -權重系數(均取0.5),表示兩個目標的優先級。變形量 D 越小越好;能量吸收率 E 越高越好。需加入約束條件一車身總質量 M 不得超過限值 Mmax ,若 Mgt;Mmax ,Fitness :=0 ,超重的設計會被直接淘汰。
進化過程分為三步:一是選擇,可使用輪盤賭選擇法根據適應度值篩選優質個體;二是交叉,隨機選取兩個父代個體,交換部分基因以生成新個體;三是變異,隨機改變某個體的部分基因值。通過反復迭代,算法逐漸淘汰低適應度的設計,保留并改進優質方案,最終逼近最優解。
2 試驗設計
2.1 試驗方法
試驗方法分為以下兩步。第1步是用計算機模擬汽車碰撞的過程。研究人員先用專業軟件把汽車的每個零部件拆分成無數個小方塊,并給這些方塊設定材料屬性,接著,設定碰撞場景一讓這輛“虛擬汽車”以 50km/h 的速度撞上一堵墻。電腦會根據物理定律計算碰撞時車身的變形、能量吸收情況、乘客受到的沖擊力。第2步是用遺傳算法優化設計。遺傳算法會隨機生成100\~200種不同的車身設計方案,每種方案都會通過第1步的碰撞模擬得到評分。算法會優先選中評分高的方案作為“父母”讓它們互相交換部分設計參數,同時程序還會隨機微調某些參數進行“變異”。經過幾百輪這樣的篩選、交叉、變異后,剩下的方案會越來越安全,同時保持汽車車身輕便[2]。
2.2 指標選取
在汽車碰撞安全優化中,指標包括車身結構中的關鍵部件(前縱梁、車門防撞梁、B柱等),這些部件在碰撞中承擔著力學任務。其中,車門防撞梁在側碰中需承受特定載荷閾值,并且要避免單一部件的冗余設計,保持車身輕量化。此外還要平衡高成本材料的使用范圍,最終實現安全、輕量與成本的協同優化3。多維度評價指標見表1。
結合表1,車門防撞梁厚度設定 1.2mm 的下限是基于法規對側碰中車門抗凹陷能力的強制要求,而2.0mm 的上限則通過輕量化仿真確定;前縱梁吸能量設定為 ?18kJ ,低于該值正面沖擊能量將無法被充分吸收;車頂橫梁抗壓強度范圍 350~500MPa ,于350MPa 無法抵御翻滾沖擊,超過 500MPa 則會因材料成本驟增失去量產可行性。保險杠潰縮距離的約束為 80~120mm ,過短距離會導致碰撞初期峰值力過高,過長則擠壓了動力總成部件。B柱高強鋼比例設定為 50%~80% ,比例過低會導致結構屈曲,過高則會因材料成形難度增加制造成本。底盤連接螺栓數量設定為8\~12個。
3 試驗結果
3.1遺傳算法性能評估
在汽車碰撞安全優化中,遺傳算法以車身零部件的關鍵參數為基因,通過選擇、交叉和變異操作生成多代方案,最終輸出綜合評分最高的設計。本試驗中對算法設置了100次迭代上限,初始種群包含50組隨機參數組合,通過適應度函數計算每組方案的安全評分、評分和成本評分,并動態調整權重以實現平衡。遺傳算法性能評估指標見表2。
表2顯示,遺傳算法在30次迭代內即可收斂到穩定解,安全評分提升 22% 說明優化后方案顯著增強了車輛抗撞能力,標準差僅 ±1.5% 表明算法具有高穩定性,10次獨立試驗中安全評分波動極小,證明優化結果可靠。
3.2汽車安全碰撞整體效能
從汽車車身結構安全性看,車門防撞梁厚度增加至 1.8mm 后,側面碰撞試驗中車門變形量減少了37% ,將乘員艙侵入量控制在 120mm 以內能夠避免車門擠壓造成的腿部損傷風險。依據正面碰撞測試結果,發動機艙潰縮距離宜穩定在 95mm 區間,這一區間既能充分吸收沖擊力,又不會侵占駕駛艙生存空間。車頂橫梁可采用抗壓強度 480MPa 的高強鋼,經翻滾測試,車頂僅下陷 12mm ,顯著減小了車體下陷對乘員頭部的擠壓風險。B柱高強鋼比例優化至70% ,同時將配合底盤連接件數量增至10個,汽車偏置碰撞中車身變形對稱性得到了明顯改善。汽車保險杠潰縮距離調整為 105mm 后,在低速碰撞中減少了維修成本。綜合而言,優化方案在滿足CNCAP五星安全標準的前提下將車身增重控制在 4.2% (約28kg ),材料成本增幅為 12% ,達到了安全、輕量化與成本可控的工程平衡。所有試驗結果均通過計算機仿真與實車碰撞測試雙重驗證,證明遺傳算法在多目標優化中具備實用價值。
4結論
本文基于遺傳算法對汽車碰撞安全設計進行多目標優化,研究結果表明,遺傳算法能夠高效處理車身結構參數間的復雜沖突,優化后車身安全評分提升 22% ,和成本增幅分別控制在 4.2% 與 12% ,驗證了算法在平衡安全性與經濟性方面的有效性。未來改進方向包括:引入實時碰撞仿真加速適應度計算,將單次迭代時間從 45min 縮短至 10min ;同時,增加環境溫度、材料疲勞等現實變量,使優化結果更貼近實際使用場景。這些改進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算法在汽車安全設計中的實用價值,為復雜工程問題提供高效解決方案。
注:本文為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規劃課題“數字化背景下基于專業導向的線性代數課程資源建設研究”(項目編號:GH-24052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黃益紹,袁朋濤.基于遺傳算法的車輛縱向跟隨模糊PID控制[J].公路與汽運,2025,41(1):12-17.
[2]馬佳輝,余建國.基于改進遺傳算法的混合動力變速器生產優化研究[J].機電工程技術,2024,53(12):101-104,145.
[3]萬娜娜,李紅英,詹慧貞.混合遺傳算法下電動汽車充電樁容量測試方法[J].計算機仿真,2024,41(3):88-92.
[4]田國紅,代鵬杰.基于單親遺傳算法的無人駕駛汽車主動避撞方法[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23,53(8):2404-2409.
[5]金盧佳,楊秀娥,陳昂,等.基于遺傳算法的機動車制動系統故障診斷方法分析[J].中國機械,2023(10):88-91.
(編輯楊凱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