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隨著建筑行業對資源效率與環境影響的關注度提升,可持續建筑設計逐漸成為工程實踐的核心議題。BIM技術憑借其數據集成與多維度分析能力,為綠色建筑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BIM技術通過三維數字化模型整合設計、施工與運維信息,其可視化、協調性及模擬性特征能夠有效優化建筑性能,減少資源浪費[-2]。
在可持續設計領域,BIM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能耗模擬、材料優化與空間效率提升等方面。借助建筑熱平衡方程等經典方法,設計團隊可量化分析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從而制定節能策略;通過LCA與材料數據庫的聯動,BIM模型支持低碳材料選型與循環利用率優化;此外,基于采光因子(DF)的模擬工具可動態調整建筑形態與窗墻比例,平衡自然采光與熱工需求。
本文以青島某商業綜合體項目為研究對象,聚焦BIM技術在可持續建筑設計中的實施路徑與效果驗證。通過梳理BIM在能耗模擬、材料優化及多專業協同中的具體應用,探討其對綠色建筑評價指標的支撐作用,旨在為同類項目提供可復用的技術參考。
2案例背景與可持續設計目標
2.1項目概況
青島某商業綜合體項目位于青島市核心商圈,2021年啟動設計,2023年竣工并投入運營。項目總建筑面積
5.8萬 m2 ,涵蓋辦公、商業及公共空間等多種功能。作為區域綠色建筑示范工程,項目以LEED金級認證為目標,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環境效益與使用功能的平衡。設計階段采用BIM技術,貫穿方案設計、性能模擬及施工協調全流程,為可持續目標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撐。
2.2可持續設計需求
項目團隊基于GB/T50378-2019《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提出三項核心指標:建筑運行能耗較基準值降低20% ;可循環材料利用率在 30% 以上;主要功能區域自然采光達標率不低于 80% 。為實現上述目標,需在設計階段量化分析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材料碳足跡及空間采光效率。BIM技術的參數化建模與多專業協同特性,為復雜性能模擬提供了數據基礎。例如:通過調整外窗布局與遮陽構件角度,可動態優化建筑采光與熱工性能的平衡;借助材料數據庫與LCA工具,能夠快速篩選低碳建材并評估其環境影響。
2.3BIM應用范圍
BIM技術在本項目中主要應用于三個方向:能耗模擬、材料優化與管線綜合。能耗模擬基于AutodeskInsight平臺,結合國家標準GB50189-2015《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熱工參數,構建建筑全年動態能耗模型。材料優化通過BIM模型關聯材料屬性數據庫,實現碳排放量與循環利用率的實時計算。管線綜合則利用三維模型的碰撞檢測功能,在施工前解決機電系統與結構構件的空間沖突問題。上述應用均以BIM技術的可視化與數據集成能力為核心,確保設計決策的科學性與可實施性。
如表1所示,BIM技術的應用緊密圍繞項目可持續設計目標展開,其技術路徑覆蓋建筑性能分析與建造過程管理兩大維度。通過標準化數據接口與多專業協同流程,BIM模型成為連接設計意圖與工程實踐的核心載體。

3BIM技術在可持續設計中的實施路徑
3.1能耗模擬與優化
建筑能耗模擬是BIM技術在可持續設計中的核心應用之一。通過集成建筑幾何參數、材料熱工性能及環境邊界條件,BIM模型可生成動態能耗分析結果,為節能策略提供量化依據。本項目采用AutodeskInsight工具,基于ISO13790標準構建建筑熱平衡模型,計算建筑全年逐時熱負荷。建筑熱平衡方程如下表示:
ΔQtotal=Qconduction+Qventilation+Qintemal-Qsolar
式中, Qtotal 為建筑總熱負荷, Qcorduction 為圍護結構傳導熱損失, Qventiation 為通風熱損失, Qintemal 為內部熱源得熱,Qsolar 為太陽能得熱。通過調整外墻傳熱系數(U值)與窗墻比,模型預測建筑全年能耗較基準方案降低 19.2% 。設計團隊進一步優化外窗遮陽構件角度,在保證采光需求的前提下,夏季太陽輻射得熱減少 14% ,顯著降低空調負荷。
3.2材料循環利用分析
材料選型階段,BIM模型通過關聯材料數據庫與LCA工具,實現碳排放量的實時計算與優化4。傳統混凝土框架結構方案與BIM優化后的鋼結構-混凝土混合結構方案對比如表2所示。
BIM優化方案采用預制鋼結構與再生骨料混凝土,使主體結構碳排放降低 18% ,施工周期縮短 21% 。BIM模型通過參數化調整構件截面尺寸,在滿足結構安全性的前提下,減少鋼材用量 12% 。
3.3自然采光與管線綜合
自然采光效率直接影響建筑照明能耗與室內環境質量。本項目采用CIBSELightingGuide1O推薦的DF公式進行模擬:

式中, Ein 為室內工作面照度, Eout 為室外無遮擋水平面照度。通過BIM模型迭代優化窗墻比與中庭布局,辦公區域平均DF值從初始方案的 6.2% 提升至 8.5% ,滿足LEED認證要求的 80% 區域達標率。
管線綜合方面,BIM模型通過三維碰撞檢測功能,在施工圖階段識別并解決機電管線與結構梁的沖突點137處。相較于傳統二維設計,現場施工返工率降低 90% ,有效減少材料浪費與工期延誤。設計團隊利用BIM模型的可視化特性,協調各專業管線排布邏輯,最終實現地下室綜合管線層凈高提升 200mm ,增加可使用空間約1200m3 。
4效果驗證
4.1能耗驗證
項目竣工后,6個月的實際運行數據顯示,建筑全年單位面積能耗為 106kWh/m2 ,較傳統設計方案的148kWh/m2 降低 28.4% 。通過對比BIM模擬值與實測數據,空調系統能耗偏差率為 7.2% ,照明系統偏差率為 5.8% ,驗證了模型預測的準確性。能耗差異主要源于實際使用中部分區域空調溫度設定值的調整,表明BIM模擬需進一步考慮用戶行為對能耗的影響邊界。
4.2材料節約驗證
施工階段材料用量統計表明,BIM優化后的鋼結構方案共減少鋼材消耗820噸,再生混凝土應用比例達28% ,較傳統方案提升16個百分點。表3展示了主體結

構材料的實際使用情況與設計目標的對比。
數據表明,鋼材用量偏差源于施工深化階段對節點構造的進一步優化,而再生混凝土用量偏差主要是供應商配額限制導致的。
4.3采光與空間效率驗證
運營階段的采光實測結果顯示,辦公區域平均DF為 8.3% 83% 的區域滿足LEED認證要求的 DF?5% 標準。中庭區域通過BIM優化的天窗設計,室內照度均勻度從0.45提升至 0.68 。管線綜合優化釋放的地下室空間,實際增加停車位12個,相當于提升空間利用率2.1% 。
通過對比設計階段BIM模型與竣工模型的差異,發現采光模擬未充分考慮室內隔斷對光線的二次反射效應,導致局部區域實測DF值較模擬值低1.2個百分點。這一偏差為后續項目中BIM模型的精細化建模提供了改進方向。
5結論
本研究通過青島某商業綜合體項目實踐,驗證了BIM技術在可持續建筑設計中的系統性應用價值。研究將BIM模型與LCA進行聯動分析,實現材料碳排放的實時計算與優化。接著,基于參數化建模技術,動態調整建筑圍護結構與窗墻比,在采光效率與熱工性能之間取得平衡,然后通過多專業協同平臺整合設計、施工與運維數據,減少信息斷層導致的資源浪費。
案例數據顯示,項目實際運行能耗較傳統設計降低28.4% ,鋼材用量減少 19.5% ,辦公區采光達標率 83% ,驗證了BIM技術在量化分析與協同設計中的可靠性。研究同時發現,采光模擬需進一步考慮室內隔斷的二次反射效應,管線綜合優化可釋放約 2.1% 的空間利用率,為后續項目精細化建模提供改進方向。實際應用表明,BIM技術可為同類工程提供兼顧環境效益與經濟性的技術路徑。
參考文獻
[1]鞠瑞馨,曹輝,勝利.EPC引領的城市可持續BIM綠色辦公建筑設計研究[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5(2):97-100.
[2]殷文暢.基于BIM技術的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評估及優化路徑研究[J].新城建科技,2025,34(2):19-21.
[3]張大海,贠韞韻,王小君,等.計及光熱電站及建筑熱平衡的冷熱電綜合能源系統優化運行[J]高電壓技術,2022,48(7):2505-2514.
[4]蔡莉莉.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經濟性分析與研究[J].建筑,2024(11):112-115.
[5]孫澄,董禹含,梁靜.基于高預測性能代理模型的建筑綠色性能優化設計研究——以寒地辦公建筑采光與能耗性能為例[J]建筑學報,2024(S2):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