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當今文化多元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發布的相關政策也強調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各教育階段,學前教育亦不例外。基于此,探索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應用成為了學前教育領域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系統分析了其應用價值及實施策略,以期為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一、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應用價值
(一)文化傳承:奠定幼兒文化根基的重要方式
幼兒園是幼兒開始認識世界、接受系統教育的場所,這個時期的文化熏陶對其未來的文化認知有著深遠影響。傳統文化涵蓋了民族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等多方面內容。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不僅能使幼兒在早期就置身于本土文化氛圍之中,還能幫助他們逐漸建立對傳統文化內容、形式等的認識,培養文化認同感。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現代社會,幼兒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有助于他們在后續成長過程中堅守本土文化,確保傳統文化在代際之間的傳承,為民族文化的延續奠定扎實根基。
(二)審美啟蒙:提升幼兒審美素養的有效途徑
審美素養的提升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且具有藝術魅力的美學元素。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引入傳統文化元素,能夠從多方面影響幼兒的審美發展。首先,傳統文化元素獨特的藝術表現能為幼兒園環境營造別具一格的視覺效果。其整體布局與細節裝飾所呈現的獨特風格,既區別于現代審美,又能激發幼兒的視覺感知,引導他們接觸多元化的審美樣式。其次,通過環境創設,能將傳統文化元素蘊含的審美觀念傳遞給幼兒。這不僅能幫助他們適應并理解對稱美、意境美等審美觀念,還能鍛煉和提升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最后,隨著對傳統文化審美觀念的不斷接受,幼兒的審美判斷力也會逐步發展。他們能夠開始分辨不同審美風格之間的差異,并根據審美感受做出簡單評價。這種早期的審美啟蒙能有效提升幼兒的審美素養,對其未來的藝術欣賞與創作能力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三)品德教育:塑造幼兒良好品德的潛在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品德教育的寶貴資源,是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傳統文化中包含著眾多經過歷史沉淀的優秀品德內涵,如善良、正直、勤勞等,將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能為幼兒的品德教育營造良好環境。在充滿品德暗示的環境中活動,幼兒會受到傳統文化元素蘊含的品德內涵的引導,逐漸形成對這些品德內涵的初步認知,并將其融入日常行為習慣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能有效提升幼兒的品德修養,為其良好品格的形成提供持久動力。
二、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應用策略
(一)故事上墻:借助傳統故事繪制多彩文化墻
在環境創設中,以墻繪的形式展現傳統故事,無疑為幼兒園增添了一抹濃郁的文化色彩。為了更貼近幼兒的興趣和理解能力,教師特意選取了繪本風格的墻繪,將傳統故事與現代插畫藝術相結合,使得這些墻繪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成為了幼兒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當幼兒經過走廊時,他們的目光總是被這些生動的墻繪所吸引。例如,在教室的走廊墻面上,教師參考繪本《神筆馬良》精心繪制了故事畫卷。從馬良家境貧寒卻懷揣繪畫夢想,到他意外獲得神筆后為窮苦人民作畫,再到他與敵人斗爭的英勇情節,每一幕都色彩鮮明,人物形象躍然墻上。這些故事墻繪不僅是幼兒園環境的一部分,更是傳遞文化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例如,“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墻繪,通過展現司馬光在緊急情況下冷靜機智地砸破大缸救出小伙伴的情節,引導幼兒在觀賞中感受到了司馬光的勇敢和智慧。“囊螢映雪”的故事墻繪則通過描繪古人刻苦學習的場景,傳遞了勤奮好學的精神。“曾子殺豬”的故事墻繪則通過曾子為了信守承諾而殺豬的情節,向幼兒傳達了誠實守信的品德。這些墻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價值觀的形成。其直觀且富有吸引力的呈現方式,不僅激發了幼兒對傳統故事的興趣,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二)傳統手工:創設傳統手工藝特色區域傳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教育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將傳統文化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因此,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教師積極融入傳統手工藝術,特別設立了傳統手工藝特色區域。
在這一區域內,剪紙藝術占據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作為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藝術形式,剪紙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各種顏色的紙張及專為他們設計的安全剪刀,并引導他們嘗試剪制傳統的剪紙圖案。活動初期,教師通過示范簡單的剪紙圖案,如五角星、花朵等,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創造力。隨著技能的提升,他們開始嘗試剪制更復雜的圖案,如小動物、人物等。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幼兒的手部小肌肉群,還讓他們體驗到了剪紙的樂趣和成就感。除了剪紙藝術外,捏泥人也是該區域的一大亮點。教師采用了超輕黏土這種方便塑形且干凈的材料代替傳統泥土,讓幼兒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捏出各種形象。從可愛的小動物到傳統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哪吒等,幼兒的作品充滿了創意和童趣。在捏泥人的過程中,幼兒不僅鍛煉了手部協調能力,還加深了對傳統神話故事的了解和喜愛。為了幫助幼兒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手工藝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教師還特意挑選了與剪紙、捏泥人、扎染等相關的繪本,將其放置在區域內供幼兒閱讀。這些繪本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知識儲備,還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三)節日氛圍:依傳統節日營造特色環境
許多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僅停留在放假和吃美食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借助傳統節日布置幼兒園環境,讓幼兒深度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春節來臨之際,教師精心布置了幼兒園的環境,營造出濃厚的春節氛圍。在大廳中,紅燈籠被高高掛起,為整個空間增添了喜慶氣息。大廳柱子上張貼了對仗工整、寓意美好的春聯,充滿童趣和創意的設計使幼兒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教室門口貼上了各種樣式的福字,教師借此向幼兒講解了福字倒貼的寓意,傳遞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在教室內,教師設置了春節主題角,擺放了與春節習俗相關的物品,如鞭炮模型、中國結等。這些物品不僅讓幼兒在觸摸和觀察中理解了春節的傳統習俗,還激發了他們對春節的期待和喜愛。此外,教師還特意挑選了與春節相關的繪本,如《過年啦》。該繪本通過生動的插畫和簡潔的文字介紹了春節的由來、習俗和傳說等,能讓幼兒在閱讀中更深入地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
又如,元宵節時,教師提前準備好了制作花燈的材料,如彩紙、竹簽、膠水等,組織了幼兒動手制作花燈。幼兒將彩紙糊在竹簽框架上,制作出了各種形狀的花燈,如兔子燈、蓮花燈等。這些花燈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還讓幼兒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到了節日的獨特魅力。同時,教師還向幼兒講述了元宵節吃湯圓、賞花燈的習俗和傳說,讓他們對元宵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再如,中秋節時,教師在花園里設置了賞月區,擺放了小桌子和椅子,營造出模擬的傳統賞月環境。幼兒在品嘗月餅的同時還了解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感受到了中秋節的團圓氛圍。教師還特意挑選了與中秋節相關的繪本,如《月亮的味道》等,并將其放置在區域內供幼兒閱讀。
(四)古典音樂:讓古典旋律彌漫園所環境
在幼兒園的音樂活動空間中,教師精心布置了墻面,使其成為了展示古代音樂大師風采的舞臺。教師懸掛了伯牙與子期共賞琴音的經典畫像,旁邊配上了《高山流水》的曲譜片段。幼兒一進入教室就能感受到古典音樂所承載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底蘊。為了讓幼兒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樂器,教師還在空間內張貼了古箏、古琴、編鐘等古代樂器的精美圖片,并配以簡潔明了的文字介紹。這不僅讓幼兒對古老樂器有了初步認識,還激發了他們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在幼兒園的休息區,教師通過定期播放古典音樂,營造出寧靜舒適的氛圍。例如,在午睡時段前后,輕柔地播放《漁舟唱晚》能幫助幼兒放松心情,順利入睡或自然蘇醒。當《茉莉花》的清新旋律響起時,幼兒不僅享受到了音樂美,還通過教師的講解領悟了茉莉花在中國文化中代表的純潔與美好寓意。此外,教師特意挑選了與古典音樂相關的繪本,放置在音樂活動空間內供幼兒閱讀,旨在幫助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古典音樂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
(五)國學經典:用國學智慧裝點閱讀角落
為了讓幼兒從小接受國學經典的熏陶,養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教師在教室內打造了充滿國學經典元素的閱讀空間。在書架上,整齊地擺放了適合幼兒閱讀的國學經典繪本,如《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等。這些繪本將國學經典中的文字與生動的插畫相結合,使得幼兒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深意。例如,在《弟子規》繪本版中,“父母呼,應勿緩”這一句配以幼兒聽到父母呼喚后迅速回應的溫馨畫面。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還能幫助他們理解國學經典中的道德規范。此外,在教室墻上張貼了國學經典中的名言警句,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每一句名言警句旁都配以色彩豐富、充滿童趣的插畫及簡潔明了的解釋。這些不僅讓幼兒對名言警句有了深刻理解,還激發了他們對國學經典的興趣和熱愛。
三、結語
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可以為幼兒構建充滿文化底蘊與民族特色的學習空間。這不僅能使幼兒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還能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堅實基礎。在未來的幼兒園環境創設工作中,教師應不斷探索更多樣、更深入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方式,讓傳統文化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伴隨他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