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洪宗洲采訪/楊水明
《半生的專注》


攝影與攝像:洪老師,您用手機拍攝人像堪稱一絕,不僅形神兼具、出片迅速,還會為照片配以藏頭詩。您在攝影、詩詞、管理等多個領域游刃有余,形成了獨特的個人影響力,令人欽佩。能否談談您是如何在這些看似不同的領域融會貫通的?
洪宗洲:攝影與詩詞都是人與人之間高效溝通的橋梁。它們能打破社交壁壘,即便不拍照,我通過觀察和交流也能找到共同話題,實現從“破冰”到“交心”的跨越,幫助建立深度關系。有一次經歷讓我印象深刻,早年我因工作失誤被主管約談,本是以“負荊請罪”的忐忑心情見面。但在談話過程中,我為主管拍攝肖像并即興賦詩,沒想到這一舉動迅速化解了矛盾。主管不僅不再追究,還冒雨驅車送我們到停車場,后續更是主動給予我工作上的支持。
攝影與攝像:您長期專注于英都拔拔燈等非遺文化的拍攝記錄,在您看來,攝影在非遺文化傳承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洪宗洲:攝影在非遺文化傳承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主要體現在視覺存檔、傳播破圈和價值賦能三個方面。通過鏡頭,我們可以定格英都拔拔燈的儀式流程,留下珍貴的視覺文獻;以紀實與藝術結合的表達,呈現非遺背后深厚的人文精神,讓靜態影像承載動態的文化記憶。這些攝影作品通過展覽、出版物、社交媒體等渠道廣泛傳播,突破地域與文化的限制,還能用于文旅宣傳和文化交流,吸引更多人關注并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
《英都拔拔燈》


攝影與攝像:您有著豐富的攝影經歷,遠征南極北極,多次前往非洲等地,足跡遍布世界60多個國家。您行攝的背后,是怎樣的需求?
洪宗洲:學習的意義不在于用多少,而在于學多少。就算明天生命結束,早上學到新東西也是幸福的,學以致用最好,學習本身就有價值。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行能有更多體會。
行攝60多個國家,更多的是透過眼睛,透過鏡頭,內心能得到洗禮,清洗雜質。趕路時觀察不同的人,不管是卑微的、富有的,還是當官的,想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看他們的心靈是赤裸的還是充盈的,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從他們的內心折射中,了解不同的人,開拓思想,感受多樣人生。。
我去過非洲十七八次,有次從塞舌爾回來三天就又去埃塞俄比亞,很瘋狂。非洲的貧窮讓我想起70年代初的童年,孩子不懂生命珍貴、也不怎么講衛生和禮貌,勾起兒時記憶。
每到一個國家,會先了解當地宗教信仰,比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是教人向善,有信仰的地區更具安全感。有一次,在東帝汶迷路時,拿著房卡向當地人求助,一位騎摩托車的男子主動帶路 20-30 公里,把我送到臨近酒店100米處,我拿50美元感謝他,他拒絕收取,這是宗教信仰帶來的善意。

《祈禱》
攝影與攝像:行攝不同國家,您偏向于風光還是人文?出發前會做攻略嗎?
洪宗洲:我偏好人文攝影,相比風光攝影,人文攝影更具獨特性,面對不同的拍攝對象,抓取的瞬間、構圖、表情、內涵都有差異,且可在任何光線條件下創作。
我喜歡真實的人文,追求常人看不到的視角,避免常態的站立拍攝,會選擇有地域特征的面孔,比如在印度拍苦行僧的妝容、神態,體現獨特的人文。
出發前我拒絕提前做功課,旅行注重未知與探索,這才是真實旅行的意義,比如去南極時,臨登船才買保暖內衣,提前準備充分會失去驚喜感。
《百年百贊》系列

攝影與攝像:作為泉州市攝影家協會的領頭人,您主持并拍攝的《百年百贊》專題獲得了巨大成功,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
洪宗洲: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我希望通過拍攝百歲老人為黨的百年華誕獻禮,展現他們歷經從封建半封建時代到新時代的親身經歷,感受社會的翻天覆地變化,他們最有話語權講述百年間在黨的領導下的感動與美好。拍攝時,老人們紛紛表達對黨的深厚情感,直言“給共產黨點100個贊都不夠”。當時,協會主席認為拍攝百歲老人不可行,理由是老人自光呆滯、疾病多,且部分家屬因封建思想,擔心“魂被勾走”,不同意拍攝。但我熱衷于挑戰“不可能”,此前我曾在菲律賓成功抓獲A級通緝犯,也在治安較差的地方用手機隱蔽拍攝真實生活,融入當地記錄貧困現狀。這個項目最終完成了160位百歲老人的拍攝,我親自前往高山、海邊等地,同時各縣區也協助完成部分拍攝。展出時精選100名精氣神良好的老人照片,在中華世紀壇全國性展覽中展出,社會反響熱烈。我始終認為,好的作品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他人,《百年百贊》系列正是如此。


《世遺泉州·獻禮華年》

攝影與攝像:您的攝影作品風格多樣、題材廣泛,使用的設備從大畫幅相機到手機,都運用得爐火純青。《世遺泉州·獻禮華年》用大畫幅相機創作,被閩臺緣博物館收藏;而您的手機攝影作品,同樣震撼同行。您是如何開啟手機攝影之路的?
洪宗洲:我是用蘋果4S手機在南極拍攝風光肖像時,開啟了手機攝影之路。起初在圖片平臺投稿,作品常入選全國賽并獲無數獎,這極大地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2017年,我用華為P20Pro拍攝泉州老城,照片制成2.4米長畫作,作為評委作品參展,震撼了評委會主席,這張作品現在還掛在我家客廳。在一些不適合直接拍攝的場合,手機的隱蔽性就發揮了很大作用。我認為攝影人不拍照,就像士兵上戰場不扛槍。目前我拍攝的圖片約有300萬張,現在我較少盲目拍攝,更傾向于有主題地創作,處于養精蓄銳狀態。此外,我現在也開始涉足文藝評論和詩詞創作,詩詞與攝影相似,都能激發情懷、感動人心。
攝影與攝像:看來手機已經成為您攝影創作的重要工具,是您手中的槍。

洪宗洲:是的,現在習慣用手機記錄生活。就在早上,我用手機記錄了92歲堂哥被扶上救護車去醫院的瞬間。堂哥生病,死活不肯去醫院,5天未進食,僅靠診所打點滴維持。家人勸說無果,昨晚家人求助我幫忙送醫,一早我聯系救護車,醫護人員連扶帶扯將其送上車,到醫院配合治療。
早年行攝60多個國家,也常用手機抓拍,手機拍攝可偽裝,避免被拍者因相機鏡頭產生緊張情緒。比如假裝拍燈或其他物體,待對方放松后再轉向拍攝,或開啟無聲模式,在對方放松時抓拍真實狀態。拍肖像時,多數人會因鏡頭緊張導致頭后仰、手僵硬,通過交流引導放松,等到他進入自然狀態時拍攝。

攝影與攝像:《哭泣的女孩》是您的代表作,背后感人的故事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洪宗洲:有一次到山里采風,我走進一座破舊石頭房,看到一個5歲女孩在哭泣。了解后得知,這是一個命運坎坷的家庭。主人原本育有一女一子,兒子因高燒腦損傷離世,二女兒招婿后,女婿30多歲也因病去世,留下兩個孫女,家中僅剩下母親、女兒和兩個孫女,全家靠低保度日,經濟十分貧困。2016年3月,閩南正值梅雨季節,持續春雨導致房屋漏雨,全家生活陷入絕境。我決定發起建房救助,帶頭捐款并發動影友募捐,還與村鎮溝通,解決土地和建房難題。從決定建房到完工,僅用了半年時間,趕在2016年8月16級超強臺風“莫蘭蒂”登陸前,他們搬進了兩層新樓房。后來臺風導致舊房一間臥室倒塌,幸好提前搬遷,避免了生命危險。搬入新房后,老母親從疲憊抑郁變得面帶笑容,兩個孫女也從自卑怕生變得陽光自信,如今都已參加工作。

《哭泣的女孩》

志愿服務到安溪白賴鄉山區為行動不便老人拍攝標準照

《紅帆》

《牛運亨通》

《牛運亨通》
攝影與攝像:這個故事太感人了!從拍攝記錄到發起救助,充分體現了攝影人的社會責任感,您還帶領協會志愿服務隊,到安溪白賴鄉山區為行動不便老人拍攝標準照,并協調公安部門幫他們辦理身份證,展現了攝影除藝術創作外的社會價值。您不僅在攝影領域成就斐然,還涉足無線電、工廠、媒體、文化傳播等十余個行業,并且都成績卓著。更難得的是,您在這些領域大多是無師自通,能談談您的學習和探索過程嗎?
拍法通過動靜結合拉長時間維度,展現多個瞬間的動態感。《紅帆》是我在蔡國強泉州無人機煙花表演現場,利用多次曝光手法創作的作品,克服了天氣與活動限制,蔡國強看完后非常喜歡,還特意讓助手送來紅包。
攝影與攝像:近年來,您在家鄉文化建設上投入了很多精力,能介紹一下以您名義命名的四層閣樓“望都閣”的情況嗎?
洪宗洲: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25歲時通過自學考取了福建省電子工程師職稱,打破了科班出身的限制。在體制內,我擁有三個自主考取的職稱,近年還新增了“群眾文化”職稱,服務家鄉基層。我善于觀察他人長處,通過“偷師”學習。在攝影上,我沒有正式的老師,全靠實踐琢磨各種創作手法。我曾擔任全國性影賽評委,得到“小專家”的認可。在印尼巴東的“奔牛節”,我用慢門追隨拍法創作作品,2021年牛年以《牛運亨通》為題展出,作品登上《中國攝影報》頭版,還與攝影界大咖交流技法,啟發他在冬奧會拍攝中采用類似手法。這種
洪宗洲:“望都閣”歷時五年建成,是全國第一個以攝影人名義捐建的閣樓,李舸主席題寫“送目瑤臺”。我們的“素月孤洲”攝影主題公園是全省首個攝影主題公園,入選泉州“5個優秀示范案例”,還被列為福建省新時代文藝示范基地示范點。目前,我們正在推進董林古碼頭建設,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內驛始發地,預計投入超700萬元。
我出身貧困,小學三年級時,父親讓我輟學學編竹筐,我哀求母親后,她給了我10斤大米,我拿到鎮上賣了3.7元交學費,從此再未向父母要過錢。10-14歲時,我擺地攤賣連環畫、收購廢銅廢鐵,還用橡皮泥刻“標識章”記賬分利,賺取人生第一桶金;14歲因家庭變故開始打工,學手藝時還因機床事故在手指留下傷疤;不到16歲辦工廠,后轉行做無線電;23歲時,我配合當地政府文化事業發展,捐資建設有線電視臺。2002年,32歲的我為母校南安三中捐建了第一棟藝術館,拒絕以個人名義命名,堅持使用“南廣藝術館”這個名字,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題寫館名。
《送目瑤臺》

《望都閣》


攝影與攝像:我們常說“人品即作品”,您的攝影風格“干脆利索、不拖泥帶水”,這也是您的處世態度。
洪宗洲:我始終認為“名利是過眼云煙”,家中、辦公室從不陳列任何榮譽牌匾;在祖厝重建、公益項目中,我也拒絕個人署名,一直秉持“能做事就是福報”,不求回報。這輩子我從未與人結仇,即便被坑騙數千萬元,也沒有起訴任何人,面對利益糾紛,我始終相信“吃虧是福”,以寬容之心處理人際關系,追求內心的安寧。自童年起,我不欠他人一分錢,即便被拖欠債務也甘愿自行承擔,視“清白”為人生最寶貴的財富。牽頭重建家族祖厝時,我出資最多卻拒絕留名,僅同意刻上父親名字;后來發現族譜中14代祖先與我同日出生,我覺得這是“使命傳承”,“做好事”是我的內在使命,而不是外在炫耀。
攝影與攝像:您推動了泉州攝影事業的發展,獲得各界好評,因“實在辦事、不圖回報”深受協會認可,被評價為“雷厲風行、思維敏捷”,在攝影創作、協會管理、家族事務中展現出非凡的綜合能力。您是如何平衡這些工作的?
洪宗洲:非常感謝社會各界對我的認可。在用人方面,我秉持揚長避短的理念,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質。比如對協會中“計較型”人才,我安排他管理財務,利用其注重細節的特點實現資源優化。擔任泉州攝影家協會主席等職務期間,所有因公出差費用我都不報銷,不計較個人得失,更專注于宏觀事務與創作。我有著強烈的時間管理意識和責任感,擔任主席十年間,每次會議我基本是第一個到達。“德行”是我的人生核心,我認為財富、地位必須與品德相匹配,否則難以長久。我相信通過助人可以積累福報,“朋友是最大的財富”,雖然我出身貧困,但通過真誠交往積累了廣泛人脈,各界人士主動來訪,我與他們的關系并非依賴金錢維系。在生活中,我追求清淡飲食,注重健康,不過度追求物質享受,深知過度追逐財富會導致“德不配位”。我希望以淡然心態對待名利,追求“活得通透”的人生境界。
攝影與攝像:您的人生態度充滿豁達、勇氣與熱忱,這份對生命的通透令人敬仰。
洪宗洲:生命意義在于經歷的廣度,而不是活了多少歲。生命的價值在于“寬度”而非“長度”,我追求理想,追求人生經歷的豐富,生逢太平盛世是幸運,如果能為理想付出,即便面臨死亡也坦然。2010年11月,一艘船在德雷克海峽因遭遇15-16級大風、造成100多人遇難,我于2011年11月11日毅然前往南極,隨后又赴北極,為理想冒險值得,即便可能付出生命,也是無悔。我這輩子,趕上大好時代,人生值得。
攝影與攝像:在極限環境中探索世界,用行動詮釋對理想的熱愛,這樣的人生因挑戰而閃耀。祝愿您繼續在追尋中收獲更多獨特風景,每一次出發都能遇見生命的新意義。
洪宗洲:謝謝!

洪宗洲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全代會代表、福建省青年攝影協會會長、福建省攝影家協會青年藝術委員會主任、泉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兼書記、福建省歷史名人研究會榮譽會長、中國傳媒大學特聘主講教授、泉州華光藝術學院特聘教授、泉州信息工程學院特聘教授、泉州市文化名家、泉州市高層次人才、福建省攝影家協會成立50周年優秀工作者、上邦國際攝影俱樂部顧問、南安市慈善總會南廣公益基金創始人,曾遠征南極北極,多次擔任省展和全國攝影大展評委已有300多件攝影作品在全國及國際大展、大賽中入選、獲獎榮獲福建省委省政府百花文藝獎、福建攝影金像獎、全國人才新聞工作攝影大賽一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