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牌照制度的推動下,新加坡成為“高標準合規”市場中小企業與個人機構或更傾向在合規成本更低的市場開展創新
一場突如其來的監管風暴,正在改寫新加坡乃至世界Web3行業格局。
攪動行業的新加坡Web3新政
2025年6月30日,新加坡《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案》(FSMA)第137條規定正式生效:凡在新加坡設有營業場所的個人或公司,若提供任何形式的數字代幣服務,均必須事先取得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牌照(DTSP),否則最高可面臨25萬新元罰款或3年監禁的刑事制裁。此舉不僅標志著新加坡加密資產監管的一個新階段,也將深刻影響本地乃至亞洲、全球的Web3行業生態。
對Web3企業而言,近年來新加坡對行業監管趨嚴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特別是此次新政后,許多僅服務境外客戶的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將被迫關停,這種嚴格的定位增加了企業合規難度和運營風險。此外,MAS對加密行業的審查也擴展到消費者保護、技術風控等多個方面,若違規可能遭重罰甚至撤牌。
隨著新規落地,不合規或無法承受合規成本的公司將被迫退出新加坡市場,部分團隊和項目或將轉移至監管更寬松、牌照條件更低的司法轄區,如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地,甚至選擇在東南亞其他國家重組運營。這既可能帶來人才與項目的分散,也會推動相關國家加速完善本土監管制度,以搶占“排空”紅利期"。
新加坡為Web3正本清源?
此次新政顯然為中小企業帶來負面作用。首先是創新活力受限。高昂的合規成本與牌照門檻,將令許多早期創業項目望而卻步。其次是產業外溢與人才流失。無牌合規者被迫轉移,可能造成新加坡本地人才和項目向周邊國家轉移,對新加坡本已有限的區塊鏈人才儲備造成擠壓。再就是造成監管碎片化。跨境業務的合規難度和成本成倍增長,企業需面臨多重牌照申請與不同技術標準的對接。
新加坡為何要如此決絕地揮起監管“大刀”?答案的核心,在于對國家“金融聲譽”的極致捍衛。新政文件反復強調,數字代幣服務具有強烈的跨境匿名屬性,極易被用于洗錢等非法活動。因此,新政的監管目標是從源頭上過濾掉高風險主體,寧可放棄對部分創新的包容,也絕不以國家金融中心的聲譽為代價。
亞洲多城競合加強
新政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高標準、無縫銜接的監管框架,提升市場透明度與安全性;另一方面,其高門檻與強執行力不可避免地會壓縮本地中小創新主體的生存空間。對于亞洲乃至全球而言,新加坡的新規既是監管創新模式的標桿,也將加速全球合規潮流的到來;而企業則需在“合規優先”與“創新優先”之間謹慎權衡。
作為亞洲金融科技與區塊鏈創新前沿,新加坡的新規往往具有示范效應。其他區域性金融中心將密切關注新加坡牌照制的成效,并或多或少地借鑒其監管邏輯與技術要求。這一“走在前、被模仿”態勢有助于亞洲各國監管趨同,促進區域內的良性競爭與合作。
在牌照制度的推動下,新加坡成為“高標準合規”市場,中小企業與個人機構或更傾向在合規成本更低的市場開展創新。但與此同時,新加坡監管當局與其他亞洲監管機構可能在跨境監管合作、信息共享、執法協助等方面達成更多協議,提升對跨境違法行為的打擊效率,從而對區域內每個市場的玩家提出更高要求,客觀上對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