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旁的時尚地標里,
一場關于潮流與創新的變革正在悄然上演。
從科技感十足的智能家居體驗店,
到融合東方美學的美妝個護新品發布會;
從充滿創意的文創衍生精品展覽,
到智能出行潮品路測現場……
北京時尚產業正以全新的姿態,
在文化與科技的交融中,
書寫著屬于自己的高質量發展篇章。
而北京時裝周作為這場變革中的璀璨明珠,
更是以其獨特的魅力與影響力,
成為推動北京時尚產業邁向全球的重要力量。
空間聯動:從產業分散到集群共生
北京時尚產業的空間布局,正經歷著一場深刻變革。走進張家灣設計小鎮,福元醫藥、京東方藝云等3591家重點企業在此集聚。城市設計、工業設計、時尚設計三大領域在這里融合發展,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小湯山美麗智造園將打造未來美城產業創新基地,而該項目將建設集合醫療美容、美妝、生物醫藥的大健康產業集群,實現以中試生產為核心,同時集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展示體驗、平臺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醫美健康產業集聚區。
除了產業園區,2025年上半年,時尚場景育新行動交出亮眼成績單。東城區前門之夜科技體驗館開館;西城區大吉巷將合院式街區變成消費熱門打卡地;平谷萬達憑借“擼寵+二次元+夜經濟”的破圈組合拳刷新客流紀錄;豐臺區長辛店老鎮打造“演藝+消費”新空間;中關村ARTPARK大融城(西區)一開業就穩坐京西商業“C位”……消費者在這里可以購買到各種時尚潮品,與設計師面對面交流,感受時尚的魅力。
生態聯合:時尚產業鏈的“創新方程式”
《北京市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27年)》的出臺,為北京時尚產業構建起以創新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鏈。
服務型制造拓展行動推動企業向“精于制造又擅長服務”的標桿示范企業轉型。三一重工北京樁機工廠作為全球重工行業首家獲認證的“燈塔工廠”,成為服務型制造典范。工廠內,工業機器人在智能化生產線上完成焊接、抓取等工序,智能制造“超級大腦”實現智能排產調度等30多個智能場景。
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行動中,可持續材料應用成為企業競爭焦點。一批綠色能源與新材料企業加速崛起:“小巨人”企業愛尚家科技將石墨烯應用于服飾、汽車座椅等場景,實現輕薄與速熱保暖兼顧;獨角獸企業衛藍新能源研發的高性能混合固液電池,將純電動車續航帶入一千公里時代。房山區“前店后廠”模式縮短了技術從研發到落地的周期,為企業創新發展提速。
體驗消費場景建設行動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吸引消費者。2025年6月,北京apm的“THEMONSTERS怪味便利店系列主題展覽”華北首展落地,主題空間融合潮流裝置、互動游戲與新品限定發售等活動,吸引大量消費者,限量版“LABUBU”產品更是“一盒難求”。
時尚產業載體集聚行動通過主力園區聯動發展,推動產業集群效應顯現。政府也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合作交流,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如智能家居領域,曲美家居全屋智能制造工廠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實現720°實景設計、高清效果圖快速生成且直接對接生產系統,實現日均千單個性化定制。
價值聯結:時尚產業的文化新坐標
北京時尚產業的發展已超越單純經濟增長,在城市文化層面深度破題與重構。相關方案將其提升至“文化表達與科技賦能”雙輪驅動的導向高度,明確其“符號經濟”本質,從狹義的服裝、美妝擴展至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泛時尚領域,賦予豐富文化內涵。
科技潮品領域,北京推動電子產品從功能導向轉向“科技+設計”雙輪驅動。北京易刻醫療科技的易優諾可穿戴低頻治療儀,作為國內首款非侵入式可穿戴式醫療設備,用于治療特發性震顫和部分帕金森引起的震顫,兼具高科技含量與人性化設計,實現科技與美學的融合。
時尚名品領域,東方美學得到當代轉譯。依文服飾以科技賦能國潮,打造中國手工藝者和民族美學紋樣數據庫,從零售到供應鏈全面數字化轉型,搭建服裝行業數字服務平臺。珀萊雅旗下彩棠與頤和園聯名推出“觀頤”系列彩妝,以頤和園山水建筑為設計靈感,未來頤和園有望成為故宮文創之外的又一文化IP。在北京時裝周上,許多品牌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時裝設計中,展現了東方美學的獨特魅力。
健康新品領域,生活方式的時尚重構持續推進。2025年2月,北京兒童醫院與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聯合研發的北童益生菌營養粉亮相,集成27種營養素、150億益生菌及三重專利技術,提供科學營養方案。同年1月,豐臺區和義街道的國內首個新蛋白食品科技創新基地啟用,填補國內細胞培育肉工業化生產示范空白,為健康飲食添新選擇。
創意精品領域,傳統技藝破圈實驗成果豐碩。“燕京八絕”等非遺技藝借科技煥發新生,如貝子府“1921燕京八絕非遺會客廳”,將8件非遺大師作品融入當代場景,通過數字化技術3D建模展示細節,讓觀眾可線上“云”逛。國家自然博物館利用AR技術提供個性化導覽,“數字人”指引提升參觀體驗。北京時尚產業還響應首都“文化中心”定位,通過各類活動推動時尚文化國際交流。2024年巴黎奧運會,中國舉重隊的5金佳績得益于北京體育大學與安踏集團聯合研發的第二代國產舉重鞋,該鞋經無數次研發打磨,既顯中國體育科技實力,也成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名片。
合力前行:在挑戰與機遇中再生長
站在2027年的時間節點上,北京時尚產業既面臨著諸多挑戰,也孕育著無限可能。品牌國際化、產業鏈協同、人才生態等方面的問題,如同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需要產業各方共同努力去克服。
品牌國際化方面,盡管政策支持力度大,但北京本土品牌國際影響力仍待提升。據《全球時尚影響力指數2025》,北京位列第9位,本土品牌海外營收占比僅19%,80%的跨國合作集中于代工,國際頂級時裝周官方合作品牌不足5家。為突破這一瓶頸,政府已出臺中小企業工業設計券、數字化營銷券等一系列創新政策,鼓勵企業加速應用前沿技術,發展科技潮品。北京時裝周也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加強與國際時尚界的交流與合作,為本土品牌提供更多的國際展示機會。同時,往屆時裝周還邀請國際知名品牌和設計師參與,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時尚理念和運營模式,提升本土品牌的國際競爭力。產業鏈協同上,京津冀存在明顯不足。北京時尚制造業規模僅占全國6.3%,面料研發、成衣加工等高度依賴長三角、珠三角供應鏈,本土高端定制企業成本較上海高22%,交貨周期延長15-30天。受首都功能限制,工業用地占比不足3%,園區擴展受限,34%服裝制造企業因環評外遷,降低設計-生產協同效率。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政策推動的“研發在北京、制造在津冀”模式正在破局。
人才生態方面,高端設計人才與技術工人的雙重短缺制約產業升級。北京服裝學院與企業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已培養千名復合型人才,但行業整體人才流失率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了構建多層次人才梯隊,政策通過產教融合基地建設、首席設計官培育工程等措施,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
北京時尚,引領全球潮流新風尚
從故宮紅墻下的傳統服飾展示,到首鋼園里的科技時尚秀場;從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創意火花,到中關村AI北緯社區的智能時尚探索……北京時尚產業正經歷著一場靜悄悄的融合創新浪潮。這場變革不僅關乎產品創新,更關乎文化自信的重塑與全球影響力的深化。
當科技與文化在時尚的熔爐中淬煉,當政策紅利與市場活力形成共振,北京有望在2027年交出令世界矚目的產業答卷,讓“北京時尚”成為繼“巴黎時裝”“米蘭設計”之后的又一全球標桿。夜幕降臨,北京的時尚地標燈火輝煌,仿佛在訴說著一個關于時尚、文化和創新的永恒故事,而這個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