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慧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湖北農業科學,2025,64(7):247-250,封三.
關鍵詞: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321.32;F3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5)07-024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5.07.04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typ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FUHui-ling,QIANMiao
(ScholofEconomicsdagemetollgeofoopeaties)ingdaiculturalUersityQingdao6adongi)
Abstract:Basedogroundedtheory,argeamountofliteraturewasreviewed,relevantindicatorswerescreened,ndfilythe AnalyticHierarchyProcesswasusedtodeterminetheweightsofeachindicator.Theresultsshowedthattheevaluationindexsystefor thedevelopmentlevelofthene-typeuralcollectiveeonomymainlyconsistedof threefirst-levelindicators:Operationmanism, developmentapproach,andsupervisionmechanism,along withninesecond-levelindicators.Amongthem,four indicators,namely stableoperationode,ndustrialintegrationevelopnt,tealsupervisiondextealsupervsionadthegeatestcto thedevelopmentleveloftenew-typeruralcollectiveeconomy.Strategiesforimprovingthedevelopmentlevelofthenew-type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were proposed from three aspects.
Key words:new-typ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development level;index syste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既順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求,也是實現農業農村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因而對其發展水平的測度至關重要。為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明確可以反映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開展了文獻梳理工作。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學者們主要從運行機制、發展途徑、監督機制3個視角,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展開了研究。
首先,基于運行機制的視角,管洪彥[認為“歸屬清晰”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之一;田哲2認為權責不清是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欒江認為應建立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并按照“一人一票\"的方式進行決策;韓玉祥等4指出了外部輸血、協助型資產資源收購、協助型服務業、人股分紅等經營模式;張夢飛等5認為應完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治理規章制度;靳嬌嬌等認為應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農民收入;崔紅志[7]認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按比例提取公積金和公益金。
其次,基于發展途徑視角,錢淼等[8認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首先要解決“誰來組織產業\"的問題,強調村集體應嵌入產業發展;鄭偉認為應用現代科技創新農業發展方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焦方楊指出,要創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提高農村集體經濟收益。
最后,基于監督機制視角,王心宇\"認為要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組織章程,規范運營管理;曾超穩[12認為鄉鎮和縣級審計部門可定期進行審計檢查;聞軍隊[13]認為政府要定期開展巡查監督,并積極建立社會審計制度;張語心4認為需要構建完善的監督機制,主要包括財務監督、管理監督和民主監督等;肖盼晴等[15]認為為了減少集體資產流失,完善的監督與治理機制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對以上文獻的深人研究,發現有多種因素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產生影響。為了更清晰地揭示各影響因素的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通過扎根理論對已有文獻理論成果進行整合與歸納。
1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篩選
1.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采用扎根理論作為主要研究方法,具體分析步驟包括數據收集、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選擇式編碼、飽和度檢驗以及結果分析等環節。
為清晰梳理出國內學者自2021年中央明確提出“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以來對影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指標的研究過程,本研究選擇從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中檢索2021年1月至2024年11月國內公開發表的與影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以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為主題詞。發現有的文獻中僅提及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影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的原因等,但未明確指出影響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因此,本研究經過反復篩選,將上述文獻資料作為扎根理論分析過程中用于歸納提取影響因素的原始資料。
1.2基于扎根理論的指標梳理與分析
1.2.1開放式編碼在開放式編碼階段,經過反復審查并提煉關鍵詞,最終提煉出了19條原始語句和初始概念,并根據概念間的相似性進行歸納整理,進而得到19個初始范疇,如表1所示。
1.2.2主軸式編碼在主軸式編碼階段,運用聚類分析法,對19個初始范疇進行更深入的歸納和提煉,進而提煉出更高層次的主范疇。并根據19個初始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和范疇內涵,將相似范疇歸納到同一個主范疇,最終確定了9個主范疇,分別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入分配合理、產業融合發展、收入來源多元化、集體收入水平、內部監督、外部監督。主軸式編碼結果如表2所示。
1.2.3選擇式編碼在選擇式編碼階段,通過反復對比分析各個主范疇,并進一步集中和提煉,以確定核心范疇,并與原始文獻資料進行對比驗證之后,最終得到運行機制、發展途徑、監督機制三大核心范疇。選擇式編碼結果如表3所示。
表1開放式編碼

表2主軸式編碼

表3選擇式編碼

1.2.4理論飽和度檢驗在理論飽和度檢驗階段,本研究又查找了3篇相關文獻,發現并未出現新的概念或范疇,因此認為編碼結果達到飽和,即通過理論飽和度檢驗。最終,根據編碼結果,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關系,如圖1所示。
2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的賦權一基于層次分析法
2.1 指標權重分配
選擇5名專家,借助YAAHP軟件對專家給出的結果進行層次分析,采用薩蒂的“1一9”標度法(表4)對各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大小進行標度,構造出判斷矩陣,并求出最大特征根和相應的排序向量,同時進行一致性檢驗。若 CR (一致性比率) ∠? 0.10,認為判斷矩陣滿足一致性;否則,應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校正。
圖1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體系關系

表4“1—9\"標度法

首先,計算一級指標(運行機制、發展途徑、監督機制)的權重。YAAHP軟件輸出了專家們對3個維度評價后的權重系數(表5)。接著,對各位專家的打分進行一致性檢驗,所有打分均通過一致性檢驗( CRlt;0.1) 。采用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對多位專家的評分進行整合,計算權重,最終得出一級指標的權重。
表5一級指標權重統計

此后,采用同樣的方法對二級指標進行權重分配,5位專家的打分均通過一致性檢驗,取算術平均數后的計算結果見表6。
表6二級指標權重統計

2.2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測定權重系數的基礎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以下簡稱《集體經濟組織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章程》(試行)(以下簡稱《章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以下簡稱《財務制度》)、《廣東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作出了指標解釋(表7)。
表7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3 小結
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旨在評估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該體系通過深入剖析相關理論,結合《集體經濟組織法》《章程》《財務制度》《條例》等關鍵法規文件,全面涵蓋運行機制、發展途徑、監督機制3個維度,保障評價體系兼具全面性與精準性。基于此,提升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需從上述3個維度協同發力。
第一,在運行機制維度,關鍵在于對財產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等各項權利進行明確的界定和認定,以確立清晰的產權基礎;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通過構建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組織架構,保障決策的民主性與科學性;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需聚焦風險控制與穩定發展,追求長期可持續的盈利增長;收入分配則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實現分配與積累協同,保障各利益主體權益。
第二,在發展途徑維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策略應聚焦于促進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不同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以實現產業融合,催生新產業形態;同時,通過豐富業務活動、產品與服務類型拓展收入來源,提升集體收入水平。借助多元化發展途徑,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的活力與競爭力,為共同富裕及鄉村振興筑牢經濟根基。
第三,在監督機制維度,關鍵在于建立嚴格的內部監督體系,保障組織運作嚴格遵守法律、規章、政策及標準;同時,引入外部監督,依托組織外個人或機構對組織活動、決策、行為與結果進行監督和評估。這種內外結合的監督機制可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障其健康、規范和可持續發展。
最后,從指標權重分析,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產生重要影響的前4個指標分別是經營方式穩健、產業融合發展、內部監督、外部監督。因此,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對以上4個指標給予特別重視。
參考文獻:
[1」管洪彥.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構造[J].學習與探索,2022(12):66-74.
[2]田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賦能共同富裕的邏輯進路[J].農業經濟,2024(9):71-72..
[3]欒江.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力中國特色農業強國建設:作用機理與路徑選擇[J].天津社會科學,2024(3):57-67.
[4]韓玉祥,許珍珍.經營方式視角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及優化方向[J].農村經濟,2024(8):18-29.
[5]張夢飛,葉清娜.中國式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影響共同富裕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4,40(18):28-33.
[6]靳嬌嬌,張麗麗.共同富裕視域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邏輯進路[J].農業經濟,2024(7):54-55.
[7]崔紅志.完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制度[J].農村工作通訊,2023(7):41.
[8]錢淼,郭紅東.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制度安排與實踐邏輯[J].求實,2023(5):84-95,112.
[9]鄭偉.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思考——以寧縣為例[J].甘肅農業,2022(11):50-53.
[10]焦方楊.資源下鄉背景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23.
[11]王心宇.共同富裕視角下四川省平昌縣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23
[12」曾超穩.贛南革命老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共享發展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3.
[13]聞軍隊.政府在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引導作用分析——以沈丘縣為例[D].北京:中共北京市委黨校,2022.
[14]張語心.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J].農業經濟,2024(6):48-49.
[15]肖盼晴,姚玉鳳.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進路-基于嵌入理論的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5):145-152.
(責任編輯 丁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