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on the Renewal Planning Strategyof Riverside EcologicallySensitive Areas: Taking theJinling Shipyard District in Nanjingasan Example
Zhou Li,Graduate Student,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陽錦鵬(碩士研究生,) JinpengYang,GraduateStudent,DepartmentofCityand Regional Planning, Cornell University

史北祥(副研究員,)
Beixiang Shi,Associate Researcher,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參考文獻引用格式:
李周,陽錦鵬,史北祥.濱江生態敏感地區更新規劃策略研究:[J].城市設計,2025(1):144-155.LIZ,YANGJ,SHI B.Research on the RenewalPlanning Strategyof Riverside Ecologically SensitiveAreas:Taking the Jinling Shipyard District in Nanjingasan Example [J]. Urban Design,2025(1):144-155.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一一城市存量空間評估和空間優化技術項目“基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建設與治理理論和方法”(2022YFC3800204)。
李周陽錦鵬史北祥 Zhou Li, Jinpeng Yang,Beixiang Shi
Abstract
Riverside areas have always been an essential partof urban development.Due to their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nd significantremaining issues fromtraditional industries,theyurgentlyrequire new planninganddesign tounleash heir ecologicallandscapevalueanddiversespatialpotential.This studyisbasedonaprofoundanalysisofvarious elements inriverside areas.Itestablishesamultidimensional value systemandtechnical frameworkcentered aroundecological elements,functionandindustryelements,and spatial formelements.Byintegrating multi-source bigdataandon-site exploration,the study focusesonthe NanjingJinling Shipyard Districtand proposesarenewal strategyofmountainriver-city integration.Theaimis to integrate therelationships amongvarious elements toachieve the vision of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mountain,river,and city.
Keywords:Ecologically sensitive;Riversidearea;Old industrial area;Renewal strategy;Planningand design
0引言
自古以來,由于優越的航運交通條件,濱江地區在城市發展轉型及升級時期充當著重要的角色[1。近現代由于工業發展的需要,工業、倉儲業和港口用地多擇址于濱江地區[。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發展模式向內涵式轉變及大眾生態與水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濱江地區在城市空間中的利用權重日趨提高,在原有船舶制造、鋼鐵冶煉等企業的工業空間需求基礎上,城市建設及市民生活等社會活動頻增,與原有區域的空間形態產生沖突。舊有濱江工業空間與城市提質發展的矛盾、工業生產生活活動與沿江自然生態閾值的矛盾亟待解決,地塊業態轉型、優化資源配置與空間規劃設計成為濱江生態敏感地區的當務之急。
1濱江生態敏感地區發展概況
由于歷史工業發展所需,濱江地區基于水運優勢成為多數工業及相關產業的聚集地[3]。而隨著我國城市發展模式由增量擴張轉變為存量更新的內涵式發展,產業功能布局隨之進行調整,濱江工業廠區大多外遷,用地閑置,亟待二次開發。在濱江老舊工業廠區的更新改造中,需要關注到如下特征:一方面,由于長期的工業發展,老舊工業廠區給濱江地區帶來了污染物排放、生態系統破壞、周邊服務配套缺失、人群活力降低等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老舊工業廠區留存下許多以廠房、碼頭、設備等為代表的工業遺產,這些工業遺產見證了城市歷代的發展,是城市與市民共同的記憶,其價值應被挖掘且延續,融入并促進今后的城市發展[4]。歷史工業的發展對濱江地區的影響深遠,因此在更新規劃工作中常需將之置于顯著視域加以考慮,一般而言,即是以修繕濱江環境、重塑良好生態系統為首要考量,同時嘗試激活工業產區的城市歷史記憶,彰顯空間人文價值,新舊交織、釋放活力。
圖1/Figure 1 濱江生態敏感地區更新關鍵要素/Keyelementsofrenewalof riversideecologicallysensitiveareas

圖2/Figure 2 濱江生態敏感地區更新技術框架/Technical frameworkfor renewalof riversideecologicallysensitiveareas

濱江生態敏感地區現存問題及更新改造難點主要為以下4個方面: ① 生態敏感:濱江地區的自然水網與植被構成了復雜生態系統,涉及生物多樣性、水文環境等問題,對城市生態安全格局有巨大影響[5。由于長期的工業發展,污染與廢棄物的排放、岸線硬化、碼頭侵占綠地與水系等生態問題顯著。 ② 空間閉塞:交通方面,濱江地區處于城市盡端,內部道路網密度低,多為斷頭路,交通不便。濱江地區由于早期工業、防御、市政等功能需要,導致土地產權復雜,涉及鐵路、部隊、港口、航運管理、工廠等大型權屬單位,級別層次高,搬遷成本高,搬遷工作難以協調[。同時,在這樣的權屬之下,受早期計劃經濟時期思想影響,為滿足生產生活便利的需求,單位大院地塊多呈現封閉、龐大等特征,阻礙城市發展。疊加傳統的開發模式以經濟因素為導向,于濱江建設大量住區,進一步加劇封閉現象[8]。 ③ 業態低端:傳統的發展模式使得濱江地區業態單一,僅可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缺乏高質量服務項目。同時,“士紳化”問題凸顯[2,9],新舊社群難以融合,片區活力低下。 ④ 風貌混雜:濱江地區整體建筑形象破舊、雷同,工業遺產未得到有效利用,隱藏在高樓之間,天際線也受到嚴重破壞[10]。
針對上述問題,現有的研究認為濱江地區的更新應該將服務性功能作為首選,從游憩、旅游角度關注濱江空間開發利用,把江岸歸還給市民,才能推動更大范圍的發展[1]。濱江地區的規劃與設計需要做到保護與開發并重,協調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12],先厘清濱江生態閾值,再進行開發建設與空間管控。具體而言,更新策略可總結為3種類型: ① 生態網絡修補:利用技術工具,對濱江生態系統情況進行多尺度模擬以判定生態安全格局[13];利用景觀手段,對工業生產造成的生態破壞及環境污染進行治理,將濱江岸線由碎片串聯成連續整體,改造利用濱江消落帶,打造濱水休閑、健身運動步道等[14-15]。 ② 業態轉型:在旅游、游憩的定位下進行業態布局的同時,重視場地周邊的原居民,提供相應的生活服務配套,滿足多樣人群的需求,實現人群共融;加快推進傳統工業搬遷,充分利用工業遺存,使得場所記憶可以存續,并植人商業、文化、娛樂等業態,使濱江地區轉化為具有公共性、日常性的第三空間[1;融合生態、安全、文化、游憩等功能,實現濱江地區生產、生態、生活整體發展[14]。 ③ 空間形態及景觀風貌設計:增加濱江地區道路網密度,增強可達性,完善慢行體系,使得市民可以舒適連貫地體驗濱江風光[17];嚴格保護工業遺產等歷史建筑,在不改變其風貌、傳統格局的前提下進行改造,新建建筑風貌需與之協調[8;控制新建建筑物高度,結合山、江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共同塑造特色天際線,并納人管理平臺,嚴格管控[19-20]。
既有研究將濱江生態敏感地區更新的目標定位、實施路徑等總結得較為完善,部分在實踐中驗證,但多基于單維度視角,思考較為片面,且更新利益主體及情形復雜多變,對其整體功能轉型的系統性研究有限。本研究以金陵船廠片區為例,旨在綜合濱江地區多要素價值,搭建多維的更新體系,圍繞多元的空間發展策略,通過空間規劃與設計,以相對統一的語境探討探索濱江生態敏感地區的更新途徑與方法。
圖3/Figure3 金陵船廠片區空間范圍示意圖/Spatial scope diagram of Jinling Shipyard District

2濱江生態敏感地區更新技術框架
2.1濱江地區更新的關鍵要素
濱江地區的更新改造涉及眾多影響因素,總結為從生態維度出發的生態本底要素,從發展維度出發的功能業態要素以及從形態維度出發的空間形態要素(圖1)。
2.1.1生態本底要素
濱江地區的更新改造首先需要注重生態敏感性這一特征,重視對該地區生態安全的保障。
因此更新改造前期需要對片區的生態本底要素進行詳盡研判,對高程、坡度、坡向、匯水情況、洪水淹沒情況等要素進行分析,以期構建一張科學客觀的生態底圖,為后續提出生態格局一體化的空間策略提供依據,也為濱江地區的更新改造搭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
2.1.2功能業態要素
濱江地區更新的本質是對其所承載的產業功能進行轉型、升級,以符合城市新的發展需求。因此濱江地區更新改造也應注重功能發展維度的影響因素,包括片區周邊的業態布局、產業組成、功能定位等。結合業態POI大數據和充分的實地調研,明晰濱江地區的功能業態組成以及目前所面臨的發展困境,明確不同功能業態所對應的空間需求,為后續的產業策劃和功能布局提供依據,也為實現功能業態一體化,激發濱江地區的活力提供堅實基礎。
2.1.3空間形態要素
規劃設計歸根結底需要落位到物質空間,需要保證空間環境品質的提升和優化。在前期的要素研判過程中,濱江地區的空間形態要素也是一大重點。對片區內部建筑質量、建筑高度、建筑年代等建筑屬性進行分析得出建筑“留改拆”評價,除此之外,對片區內部交通通達度進行分析,明晰片區的物質空間形態以及目前存在的空間品質問題,為后續塑造特色化空間結構、打造多樣化空間節點、策劃人性化活動體系,形成一體化的山一江一城景觀體系提供依據。
2.2生態敏感背景下的關鍵問題與技術框架
生態敏感區指對外界干擾和環境變化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潛在自然災害影響,極易受到人為不當開發活動的影響而產生負面生態效應的區域[21]。城市中的濱江地區便屬于典型的生態敏感區,基于這一特殊性,需要在后續的規劃設計中關注以下問題: ① 在片區乃至區域生態格局的視角下,注重更大尺度上的生態廊道聯系,修復已破損的生態斑塊,構建生態安全網絡。 ② 在自身基礎與城市發展訴求下組織功能業態問題。 ③ 考慮本地品質提升與未來居住工作人群需求的情況下,布局公共服務設施,構建公共服務體系。
圖5/Figure5洪水淹沒分析/Analysis of flood inundation

本文從問題識別到要素研判再到更新發展策略搭建更新技術框架(圖2),以期作為濱江生態敏感地區更新改造的綜合性參考。基于前期的問題識別,綜合運用多源大數據解析,構建包括生態本底要素、功能業態要素和空間形態要素的要素研判體系,其中生態本底要素重點關注地形地貌和水文條件;功能業態要素重點關注業態POI和產業發展情況;空間形態要素則重點關注建筑“留改拆”評價和交通通達性分析,二者均影響后續物質空間的結構和格局。基于此,以空間為媒介,以規劃為手段,提出濱江生態敏感地區更新改造的四大策略,即生態格局一體化策略、功能業態一體化策略、空間形態一體化策略和活動體系一體化策略。
3 濱江生態敏感地區的綜合研判一以金陵船廠片區為例
3.1金陵船廠片區的典型代表性與特殊問題
本研究以南京濱江金陵船廠片區作為典型案例分析,金陵船廠片區位于南京市鼓樓區,面朝長江,背靠幕府山,中部為南京明外郭上元門遺址,東接幕燕濱江風貌區,西臨南京長江大橋,承接下關濱江商務區,占地面積約為166公頃(圖3)。在南京市擁江發展的背景下,《南京魅力濱江2035》被提出,規劃將場地定位為上元門城市客廳,旨在串聯金陵船廠與上元門地區,保護利用工業遺址,打造高端設計創意、文化藝術展示和科技創新產業互為支撐的創意走廊。該片區是南京濱江岸線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南京過江的門戶空間,屬于典型的濱江地區。同時,幕府山、老虎山等自然山體、以金陵船廠為代表的老舊工業廠區等復雜要素使得該片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基于前述總結的濱江生態敏感地區更新框架,從生態本底、功能業態和空間形態3個維度對其進行研判。
3.2生態本底要素研判
生態本底維度主要評價金陵船廠片區的生態本底情況,包括對金陵船廠片區的高程、坡度、坡向、匯水情況以及洪水淹沒情況等進行分析。
基于對高程、坡度、坡向因子的分析(圖4),可見基地西部由于作為工業用地存在,用地較為平整,起伏較小;中部背靠山闕,東部背靠幕府山,整體用地也都較為平整,坡度分布在0°~16 基地范圍外存在幕府山、老虎山等山體,地勢較陡峭,坡度分布在 12°~56° 。基于匯水情況的分析,可見場地內部存在幾條通向長江的重要匯水廊道,暗示山江之間的聯系,為后續的規劃結構提供一定的依據。
由于場地北臨長江,對于防洪防汛具有較高的安全要求,因此需要對場地的洪水淹沒情況充分預估。本次分析分別選取長江枯水位、常水位、重現期 10~50 年的洪水、有記載的一的大洪水以及全新世高海面時的洪水5種情況進行洪水淹沒模擬[22],最終得出對場地紅線閾值的判斷(圖5,圖6),即需修筑防洪體系,一級防洪堤按照百年一遇的洪水標準修筑,標高在 11~12m, 0
圖7/Figure7 業態POl核密度分析/POl kernel densityanalysis

3.3功能業態要素研判
功能業態維度主要評價金陵船廠片區的功能業態分布以及功能業態定位。首先對包括餐飲類、生活服務類、體育休閑類、商務住宅類、交通設施類、醫療保健類等各類業態的POI數據進行歸納分類,形成公共服務類、商業消費類和休閑娛樂類三大類,再進行核密度分析,得出最終結果。
由結果可見(圖7),在鼓樓區范圍內,場地內部大多數業態處于低密度區。場地及周邊業態較為疲軟,處于服務水平較低的“洼地”。在場地范圍內,呈現西南密東北疏的分布特點,尤其是公共服務類和商業消費類的POI分布,反映了場地內部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具體而言(圖8), ① 公共服務方面,該片區缺乏大型公服設施,僅有諸如藥店診所、居委會等低端設施。 ② 商業消費方面,由于人口集聚在場地西南側,因此該范圍內餐飲購物生活服務發展較成熟,但是業態等級較低端,多為餐飲小食、小規模零售、家政服務等。場地中部的江山匯是僅有的高質量商務住宅。 ③ 休閑娛樂方面,場地西南側有著名景點南京長江大橋與大橋公園,東北側背靠幕府山公園;東北段有兩座快捷酒店以及足球運動場,但由于位置偏遠,缺乏吸引力。
3.4空間形態要素研判
空間形態維度主要評價金陵船廠片區的物質空間形態以及目前存在的空間品質問題。包括建筑“留改拆”評價和交通通達性分析。建筑“留改拆”評價對所有現狀建筑的建筑年代、建筑高度、建筑質量等單因子分別進行現場踏勘和賦值評估,在此基礎上,通過多因子疊合的綜合評估形成對各建筑的“留改拆”的合理判斷。交通通達性分析對現狀道路等級、交通設施等進行調研評估,進而得到對通達性的評價。
由建筑“留改拆”評價(圖9)可見,片區中部新建的江山匯樓盤和重要市政設施上元門水廠約占總面積的 24% ,建筑質量好,年代新,規劃中予以保留;片區西側的金陵船廠以及金陵村小區是場地記憶存續的重要載體(其中金陵船廠的五棟廠房屬于歷史保護建筑),約占 42% ,建筑質量較好,具備良好的改造潛力;剩余建筑分布零散,質量較差,年代久遠,約占 34% ,規劃中予以拆除。
由交通通達性分析可見(圖10),片區周邊以通過性交通為主,如快速路南京長江大橋、主干路中央北路,內部擁有地鐵3號線上元門站及南堡公園公交首末站,城市級交通便利。而場地內部路網密度較低,交通承載量較小,并存在人車混行、機動車占道停放等問題。
3.5片區問題概覽
綜合三大維度的要素研判,片區內部的特征分化已現雛形,小尺度的城市設計更多還是需要設計師主觀進行研判,因此進一步結合對上位規劃的解讀和分析以及對歷史變遷的溯源(圖11,圖12),對分化結果進行補充和修正,最終將片區分為三大特色分區(圖13),分別對應三組江城關系。
圖9/Figure9 建筑“留改拆”評價/Evaluationof building retention,renovation,and demolition

江城阻隔:江和城被工業用地阻隔,功能單一,活力低下;在船廠騰挪、工業用地更新再利用的背景下,如何重組生產一服務一居住關系,打通江城聯系,實現復合多元?
江城內外:作為歷史上的城關所在地,上元門的存在,使得江和城有了內外之分,而上元門消逝后,新的門戶形象如何營造?城市與濱江的內外關系如何體現?
江城相接:片區作為城市邊緣用地,位于山江之間,山作為城市的生態屏障,山江原為一體,城市開發發展,如何體現江一城的生態聯系,如何平衡保護和開發?
這三組關系作為綜合研判的結論,是片區特色也是片區問題,后續的規劃策略建構都將基于此而展開。
4山一江一城一體化的更新發展策略
為激發濱江生態敏感地區的活力,加強其與城市腹地的聯系,結合上位規劃相關要求,采取多元化的空間更新策略,以期實現山一江一城在生態格局、功能業態、空間形態、活動體系四方面的一體化,進而達成山一江一城一體共生的美好愿景(圖14)。
4.1生態格局一體化
濱江地區作為生態敏感地區,改善其整體生態格局是更新中的首要任務。為實現生態格局一體化(圖15),主要采取以下三大策略:① 根據該段長江歷史水位差異,于不同標高種植差異化習性的植物,優化濱江生態消落帶生態系統。其中,水位小于 7.5m 處主要種植耐冬季水淹的草本植物,如狗牙根、香附子等;水位在 7.5~9.5m 之間處主要種植耐水淹灌木及高草,如中華蚊母樹、蘆葦等;水位在 9.5m 以上處種植本地喬灌木,如水杉、垂柳等。生態消落帶的優化,發揮了優化水體環境、輔助防洪防澇、生物多樣性保育等生態服務功能[23],同時塑造了特色濱江景觀,形成魅力濱江綠帶,成為市民未來休閑游憩的好去處。 ② 打通濱江堵點,在濱江綠帶的基礎上,打造多層級濱江漫步體系。第一層級步道結合防洪設施,進行綠色化、市民化改造,使其成為城市級休閑健身步道;第二層級為濱江游徑,將其設置于灘涂上,與防洪堤銜接,使市民可以親近長江,體驗更加豐富;第三層級置于體系上的各個碼頭節點,以硬化臺階、觀光塔等形式呈現。 ③ 加強山一江一城之間的聯系,根據歷史水系溯源和生態敏感性分析,沿濱江綠帶向城市腹地滲透數條可充當如濕地景觀帶、通風廊道、視線通廊等多種功能的垂江綠廊,形成藍綠脈交織的生態本底,實現生態格局一體化。
圖10/Figure10交通通達性分析/Trafficaccessibilityanalysis

圖11/Figure11土地利用規劃參考/Landuse planning reference來源/Source:《鼓樓鐵北中央門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ControlDetailedPlanningforGulouTiebeiZhongyangmen Area

城市由老城向外無序擴張,原有部分耕地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場地內水系減少,幕府山部分附屬山脈面積減小。
圖12/Figure12 歷史變遷潮源/Tracing historical changes

城市持續擴張,朝擁江的方向發展,江北大量耕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及林地/綠地幕府山部分附屬山脈面積持續減小
圖13/Figure13 金陵船廠片區分區示意/JinlingShipyard Districtzoning

圖14/Figure14 目標愿景/Goalandvision

圖15/Figure 15 山一江一城生態格局一體化示意圖/Ecological patern integration diagram of mountain,river,and city

圖16/Figure 16 山一江一城功能業態一體化示意圖/Functional and business integration diagram of mountain,river,and city

4.2功能業態一體化
在三段江城關系的基礎上,因勢利導,結合南京宏觀產業布局和地塊功能需求,植入在地化、特色化的產業,合理進行功能布局,最終形成復合活力片區、門戶形象片區和山江連接片區三大特色分區(圖16): ① 復合活力片區以創意產業為主,包括基于船廠遺址改造而植入的文化創意、設計、廣告傳媒等內容,以及附帶的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等科技服務內容,同時保留了場地原有小區并增設部分人才公寓,并配套商業、活動中心等生活服務內容。 ② 門戶形象片區以新能源產業為主,包括知識產權、信息咨詢等科技服務內容以及產品展銷、購物餐飲、商務酒店等商業服務內容。 ③ 山江連接片區位于幕燕濱江風貌區,由于其獨特的景觀條件,業態以長江旅游產業為主,包括酒店公寓、文化創意廠等,其余為原工業用地轉型而成的生態產業園。
4.3空間形態一體化
濱江地區作為直接對外展示城市形象的窗□,此處的空間形態需要經過精細化的設計與嚴格的管控,主要體現在交通組織、三維形態的規劃與設計方面。
交通組織可分為道路交通和慢行系統兩部分(圖17)。道路交通部分,增加道路網密度,改善地區通達性。內部路網等級以支路為主,向外銜接的少數道路如中央北路、金燕路北延、寶塔橋東街等設置為主、次干道。在更新地塊均建設地下停車場來緩解老舊小區及船廠片區的停車需求,完善靜態交通設施。此外,片區范圍內設置兩個公交樞紐并增設長江游輪金陵船廠站,為市民及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提供條件。在慢行系統的構建上(圖17(b),表1),從點、線、面三個層次出發,按照人們不同的出行目的與需要,規劃聯系不同活動場所的各類慢行廊道,形成便捷完整的慢行網絡。其中重要的慢行廊道包括濱江多層級綠道、地塊記憶串聯步行軸線、立體遺址展陳環線、幕府山一老虎山山體游憩線等,串聯起大橋公園、金陵船廠、上元門觀江平臺、幕府生態修復博物館、幕府山、老虎山等重要景觀要素。在此基礎上,融合特色活動,并于沿線換乘點提供非機動車停靠、充電樁、街角商業等完備的慢行服務,形成綠色活力開放的慢行體系。
基于建設適宜性評價和特色化分區需求,對片區進行差異化的三維形態控制,包括地塊高度控制、地塊開發強度控制、視線視廊控制等,再運用ArcGIS進行草模構建并導人三維建模軟件進行細化建模(圖18)。 ① 復合活力片區進行混合布局,中強度開發:建筑高度控制在 15~100m ,由城市腹地向江依次降低,濱江前景為現代坡屋頂商業街及保留的龍門吊等生產船舶的工藝流程設備; ② 門戶形象片區保持高強度高密度開發:建筑高度控制在30~120m ,規劃在建的兩座 150m 的塔樓成為門戶地標,新增上元門圓環步道及觀江平臺塑造濱江前景; ③ 山江連接片區則為了協調山江自然關系,強調低密度低強度的開發,建筑高度控制在 6~32m 。同時,為增強山江聯系,且盡量減少對山體的遮擋,預留多條垂江的景觀視廊,屋頂連續退臺和覆土建筑暗示山江的連續過渡。在整體控制上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錯落,契合各地段定位的空間形態,勾勒出起伏多變的濱江天際線。
圖17/Figure17交通組織規劃圖/Trafficorganizationplan

表1/Table1開敞空間要素/Elementsof openspace

4.4活動體系一體化
好的發展契機、理想的發展區位、適宜的功能業態與良好的空間形態并不能直接導致濱水區發展項目的成功[。對市民而言,公共空間及公共活動與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場所文化與精神的體現。基于此,對于公共空間及活動體系的設計與策劃是不可或缺的,通過活動體系一體化以賦予城市新的活力。
① 對于復合活力片區(圖19),以改造更新的金陵船廠為核心組織活態遺址展陳環,置入濱江商業帶、社區服務圈等,強調功能的混合布局和活力再生。其中,活態遺址展陳環串聯起濱江步道、濱江商業街、屋頂花園、工業廠房等空間載體,針對包括創客、游客、居民等主體,融合數字網絡媒介與場所特色文脈,策劃游船觀光、影視傳媒、藝術創作、極限運動、商業餐飲、電子競技等多元活動,激發舊廠區活力,實現不同社群間家園感的共同締造。② 對于門戶形象片區(圖20),在已高度建成的環境下,以新設的門戶景廊、圓環步道和濱江挑臺豐富門戶軸線,也作為“上元門”的形象轉譯。同時充分利用地鐵站和公交樞紐站進行TOD開發,功能垂直混合,強調高效集約。③ 對于山江連接片區(圖21),以綠地為底,低密度低強度開發,預留多條通江綠廊。同時通過纜車線路延續幕府山游徑。
5結語
濱江地區生態敏感性顯著,疊加傳統工業的遺留問題,在城市空間的系統優化中日益凸顯其復雜性。為促進濱江地區的更新發展,亟須以多維價值、綜合視域為指引,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設計。本研究以南京金陵船廠片區為典型分析案例,得出依循生態為本底、滿足功能需求、豐富空間價值的具體路徑:首先,充分考慮濱江地區的生態閾值,以地形地貌、水文條件的在地要素順勢塑造韌性江岸、打造多功能垂江綠廊,既保障洪水防護的現實需求又滿足市民活動的空間需求,實現生態格局一體化;其次,基于業態POI的分析結果,結合宏觀產業布局與地塊功能需求,致力于形成特色分區,并增強在地各業態要素、特色片區間的聯動,精細化、差異化地協調山一江一城的關系,實現空間形態的一體化;最后,以旅游、休憩功能為主要導向,體現人文關懷,綜合不同人群的活動需求和行為特征,塑造多元的適用場景,構建慢行體系并進一步釋放開敞空間的潛力,實現活動體系的一體化。
本研究呈框架式提出山一江一城一體化設計構想的技術實施與思維策略,為濱江生態敏感地區的精細化更新發展與管理管控豐富了理論基礎。雖然城市設計導則在很大程度上為方案實施及管控提供了依據,但在實際工程之中仍會面臨指標錯位等問題[24],因此未來濱江生態高敏地區的實施與管控過程需要引人智慧城市理念,建立集多維價值為一體的數字化管控平臺,使得勾畫出的美好藍圖能更精準地轉譯成實際空間。
(c)視線視廊控制
(e)濱江天際線空間效果
圖18/Figure18 三維形態控制及整體效 果/Three-dimensional shape control and overall effect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劉博敏.發展在水:城市濱水時代來臨[J].城市規劃,2018,42(3):72-79.
[2]王建國,呂志鵬.世界城市濱水區開發建設的歷史進程及其經驗[J].城市規劃,2001(7):41-46.
[3]王玲.歷史濱水工業區的保護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市楊浦濱江(南段)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為例[J.規劃師,2015,31(增刊1):103-106.
[4]季道鵬.工業遺產保護視角下的濱水工業區改造更新規劃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20.
[5]章飆,楊俊宴,吳義鋒,等.基于多層級水環境適應性的綠色城市設計探索:以杭州湘湖地區為例[J中國園林,2021,37(5):68-73.
[6涂志華,成翠萍.南京下關濱江地區更新改造困境及策略探討[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東莞市人民政府.持續發展理性規劃:201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城市更新),2017:12.
張曉琳.基于場所記憶的單位大院評價及更新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工程大學,2021.
[8]肖天意,權逸群,李潔蓮,等.基于城市雙修理論的南京幕燕濱江地區更新研究[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與品質: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城市更新),2018:7.
[9]DAVIDSONM,LEESL.New-Build‘Gentrification'andLondon's Riverside Renaissanc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A:Economy and Space,2005,37(7):1165-1190.
[10]扈萬泰,胡海,姜濤.承啟人文生態重塑山城水岸:重慶主城兩江四岸濱江地帶城市設計[J城市規劃,2010,34(01):73-76.
[11]席珺琳,吳志峰,洗樹章.我國城市濱水空間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生態經濟,2021,37(12):224-229
[12]石龍,李和平.景觀生態學視角下的城市濱江地帶規劃策略研究:以重慶市北部新區濱江地帶城市設計為例[C]/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2014(第九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S14生態景觀規劃營建與城市設計,2014:5.
[13]楊俊宴,任煥蕊,胡明星.南京濱江新城的生態安全格局分析及空間策略[J].現代城市研究,2010,25(11):29-36.
[14]馬向明,趙嘉新,魏冀明,等.萬里碧道:生態文明背景下廣東河湖水系水一岸協同治理的探索與實踐[J]南方建筑,2021(6):10-21.
[15]莊少龐,高坤鐸,王靜,等.濱水工業遺存的城市性重構與地方性塑造:東莞魚洲更新方法摘要[J].南方建筑,2021(05):30-37.
[16]章明,孫嘉龍.顯性的日常上海黃浦江水岸碼頭與都市濱水空間[J].時代建筑,2017(4):44-47.
[17]耿雪,楊嘉怡,陳立鵬.“城市雙修”視角下的工業遺產更新設計:[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活力城鄉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城市更新),2019:12
[18]丁琳,戴翔,劉揚.長江大保護背景下的濱江地區更新思路探索:以南通市港閘區(1)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9):132-134.
[19]陳偉,陳渝,羅黎勇,等.面向管理的濱水地區天際線控制規劃:以武漢東湖為例[城市規劃,2018,42(7):61-68.
[20]張逸天.精明準則視角下城市近邊工業地區更新策略研究:以杭州高新區(濱江區)為例[J城市建筑空間,2022,29(8):135-137.

[21]凌詩佳.生態敏感地區特色小鎮規劃方法的再認識:以武威市涼州區清源葡萄酒小鎮建設規劃為例[J]中國民商,2022(5):42-44.
[22]何華春,王穎,李書恒.長江南京段歷史洪水位追溯[J].地理學報,2004(6):938-947.
[23]袁興中,杜春蘭,袁嘉,等.自然與人的協同共生之舞:三峽庫區漢豐湖消落帶生態系統設計與生態實踐[J].國際城市規劃,2019,34(3):37-44.
[24]史北祥,張晨陽,孫昊成,等.濱湖地區的多維景觀服務價值與發展戰略:以蘇州盛澤湖南岸地區為例[J]風景園林,2022,29(10):74-79
SYNOPSIS
Research on the Renewal Planning Strategyof Riverside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Taking the Jinling Shipyard District in Nanjingasan Example
Zhou Li, Jinpeng Yang, Beixiang Shi
Riverside areas have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development.Due to their prominent ecological sensitivityand significant legacy problems such as space blocking,low-end business forms,and mixed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it isurgent to release their ecological landscape value and spatial diversity potential with new planning and design.
Existing studies have summarized the target positio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renewal of riverside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s relatively well,and some of them have been verified in practice. However,most of them are based on a singl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with one-sided thinking, and the stakeholdersand situations of the renewal are complex and changeable,so systematic studies on the overall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re limited.
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elements in riverside areas,previousproblemidentification,and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multi-source big data analysis,this study buildsamulti-dimensional value system and technical framework including ecological elements,function and industry elements,and spatial form elements,among which ecological elements focus on topography and hydrology conditions. Function and industry elements focus on business POI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Spatial form elements focus on the evaluation of building retention, renovation,and demoli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raffic accessibility,bothofwhich influence the structureand pattern of subsequent material space.
Based on this,with space as the medium and planningas the means,four strategies for the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of riverside highly ecologically sensitiveareasareproposed,namely,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ecological pattern,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function and industry,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spatial form,and the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activity system.The aim is to integr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elements to achieve the vision of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mountain,river,and c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