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經貿格局劇變,我國外貿正經歷深層次結構調整。作為中部崛起的關鍵支點,湖北在新一輪對外開放和高質量發展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面對復雜多變的地緣經濟環境,湖北外貿展現出強勁的增長韌性,并以創新驅動和平臺賦能為引擎,走出了一條獨具內陸特色的開放發展新路。2024年,湖北省進出口首次突破7000億元,增長 9.6% 增速中部領先;實際使用外資19.2億美元,繼續保持區域領先。這充分體現了湖北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提升開放能級的綜合實力。
這些成績背后是湖北外貿發展路徑的深刻轉型:從企業單打獨斗到優勢產業集群“組團出?!?;從依賴傳統出口到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質”的躍升;從業態創新到依托花湖國際機場等戰略樞紐,正從“內陸腹地”躍向“開放高地”。
但比起廣東、江蘇、浙江等外貿強省,湖北外貿還相差甚遠,變身外貿強省還需破解主導國際供應鏈分工的鏈主企業缺乏等四大“成長的煩惱”。
乘勢而上:解碼湖北外貿“量質雙升”的鮮明特征
近年來,湖北外貿產業的發展可以用“勢頭強勁、含金量十足”來形容,正處在一個規模加速擴張與內涵持續深化的黃金交匯點,呈現出五大鮮明特點:
第一,增長加速度快,規模躍升,領跑中部。2024年全年表現突出,年內持續發力。今年上半年,湖北外貿進出口總值達402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8.4% ,創歷史同期新高,不僅遠超 2.9% 的全國平均水平,也繼續在中部地區保持領先。在復雜多變的全球經貿環境下,這一成績彰顯了湖北外貿強大的抗壓能力和內在活力。
第二,產業集聚度高,優勢集群,組團出海。過去“單兵作戰”,如今已“編隊出海”。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等優勢產業集群加速崛起,通過“鏈主”企業如長飛光纖、中信科等龍頭帶動上下游協同出海,形成“眾木成林”的產業生態,為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第三,結構含金量足,動能轉換,優化升級。湖北出口結構正在發生積極轉變,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機電產品的出口實現兩位數增長。湖北產手機、集成電路、高端汽車零部件正不斷出口全球,外貿增長動力正由“量的驅動”向“質的引領”轉變,創新已成為核心引擎。
第四,主體活躍度穩,千帆競發,多元開拓。外貿的活力源泉關鍵在于企業。湖北的外貿實績企業數量持續增長,特別是民營企業,已成為拉動外貿發展的主力軍,貢獻了超六成的進出口額。湖北省商務廳通過“千企百展拓市場”等行動,支持企業不僅在歐美、東盟等傳統市場深耕,也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開拓“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極大提升了外貿抗風險能力。
第五,業態創新度強,模式革新,內陸崛起。作為內陸省份,湖北依托花湖國際機場等樞紐,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借助五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推動“買全球、賣全球”,積極探索市場采購、易貨等新模式,實體與數字貿易協同,內陸腹地與國際市場雙向互通的開放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新徑探索:“國資搭臺、民企唱戲”的湖北實踐與模式優勢
以長江國際貿易集團等為代表的綜合服務平臺崛起,標志著湖北外貿徹底告別單打獨斗的舊模式,邁向一個資源整合、生態共榮的全新階段。
“國資搭臺、民企唱戲”正是這一新路徑的核心驅動模式,它之所以在湖北能夠取得成功,原因有三:首先,這是一種優勢互補的智慧組合。國資平臺的核心優勢在于“搭臺”—它們擁有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雄厚的信用背書和深耕全球市場的網絡布局。例如,長江國貿集團構建的覆蓋全球主要市場的13個智能海外倉網絡,就如同為湖北企業在全球搭建了“前哨站”和“補給庫”,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物流成本高、海外渠道窄、品牌認知度低等痛點。而民營企業則天生是“唱戲”的好手,它們構成了湖北外貿的“毛細血管”,對市場反應最敏銳,創新意愿最強烈。當國資平臺為它們鋪好路、架好橋、規避掉開拓國際市場的大部分風險后,民營企業的靈活性和開拓精神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可以大膽去抓訂單、搞研發、拓市場。
其次,這是一種精準滴灌的戰略需要。這個模式完美契合了湖北當前的產業現狀和轉型需求。湖北是工業大省,產業體系完備,但民營企業數量眾多,力量相對分散,好比“珍珠”很多,但缺少一根能將它們串起來的“線”。國資平臺就扮演了這根“金線”的角色,它將分散的企業、技術、資金、渠道等資源高效鏈接起來,形成了“抱團出?!钡膹姶蠛狭Γ餐蝽憽昂敝圃臁焙汀昂狈铡钡募w品牌。這不再是簡單的“1+1”,而是產生了聚合裂變的效應。
最后,這是一種生態共建的未來方向?!皣Y搭臺、民企唱戲”的本質是構建一個開放、共享、共贏的開放經濟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里,國資平臺不僅是服務提供商,更是資源組織者和風險分擔者;民營企業不僅是客戶,更是價值共創的合作伙伴。政府則通過政策引導,確保這個舞臺堅實可靠、這場戲精彩紛呈。這種模式超越了簡單的業務合作,正在推動湖北形成一個內外貿聯動、產業鏈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性循環,為湖北外貿的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最強大的確定性。
面向未來:湖北外貿還有四大“成長的煩惱”
湖北外貿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但仍需保持清醒的認識。2025年上半年,對比全國外貿三強——廣東(4.55萬億元)、江蘇(2.81萬億元)、浙江(2.73萬億元),湖北還相差甚遠。站在新的起點上,要實現從“外貿大省”向“外貿強省”的跨越,湖北應正視并著力破解以下四個“成長的煩惱”:
第一,如何實現從產業龍頭到全球鏈主的跨越。湖北已擁有不少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但其中一部分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和資源整合能力還有待提升。下一步的重點是,如何通過精準的政策支持和市場化運作,培育出幾家真正具備全球視野、能夠主導國際供應鏈分工的“鏈主”企業。只有這樣,才能帶動整個產業鏈向價值鏈的頂端攀升。
第二,如何完成從湖北制造到湖北智造的蝶變。部分領域的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以及自主品牌的國際影響力,與世界一流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間。這要求必須下更大力氣,支持企業投入基礎研發,攻克“卡脖子”技術。同時,要建立系統的品牌培育和推廣體系,講好湖北品牌故事,讓更多“湖北智造”成為全球市場的“硬通貨”。
第三,如何提升廣大外貿主體的抗風浪能力。隨著外貿企業數量激增,大量新進入的中小企業在應對國際市場波動、貿易壁壘和復雜的合規要求時,經驗和能力尚顯不足。這要求政府服務體系必須迭代升級,轉向“精準滴灌”,提供更專業的合規培訓、更靈活的金融支持和更及時的風險預警,為企業出海筑起一道堅固的防波堤。
第四,如何構建更具競爭力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盡管湖北的“鐵水公空”立體交通網絡日益完善,花湖機場也帶來了歷史性機遇,但在跨境運輸的效率、多式聯運的銜接以及供應鏈的智慧化管理方面,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未來的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需要進一步優化物流基礎設施,打通堵點,發展智慧物流,構建一個反應更快、成本更低、可靠性更高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總之,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湖北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成長的煩惱”,也是實現更大跨越必須面對的挑戰。為應對這些考驗,湖北省委、省政府已出臺了《關于實施樞紐提能戰略整體提升支點開放輻射力的行動方案》,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加快推進開放支點建設。依托堅實的產業基礎和強勁的發展動能,湖北有信心也有能力在破解難題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推動開放型經濟邁向新高度,并在全國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格局中持續發揮支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