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題、立意、結構、選材及語言是作文的重要評價指標,其中的語言要求尤為關鍵。新課標強調表達“力求有創意”,而“有創意”的標準多樣,筆者以為擬人修辭是讓語言靈動鮮活的有效方式。我們可從新課標“表達與交流”的視域來理解這一點。新課標要求“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當前中考多采用記敘文,其本質是“以事感人”,記錄生活中的人與事,既刻畫人物形象、鋪陳事件,也細致描寫景物(事物)。如何讓景物(事物)的描寫更細致?答案是為其賦予人的情感和行為,使其成為有生命或具人情態的存在。唯有如此,事物的外在特征才能更生動、具象地呈現。
一、教材中關于擬人修辭的示范
在《濟南的冬天》中,文學大師為濟南的山山水水賦予了人性,讓文章表達得靈動、鮮活。不妨看以下幾個片段:
片段一:“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這個片段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睡著”“喚醒”賦予老城人的動作、情態。在的筆下,濟南就像一個勞累多日后得以好好休息的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冬天的濟南在陽光照射下的暖和與安適,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
片段二:“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
這個片段也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通過“拿”字賦予水藻人的動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藻綠的程度之深,表現了濟南冬天的無限生機。類似的還有“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不忍得”和“照個影兒”都是作者賦予水和垂柳人的情態、動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水的溫暖、多情與清澈。
如果去掉擬人修辭,濟南的山山水水會是怎樣的描寫呢?似乎只能用直白的語言概括“濟南有山有水,山清秀、可愛、淡雅,水暖和且綠”,這樣的表達何來形象與生動?無疑會失去語言的韻味,顯得枯燥無味,褪去文學性而變成一篇純粹介紹濟南冬天的說明文,即便作為說明文,其語言也難稱精妙。
竺可楨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也展現了別樣的表達,單從題目就運用了擬人修辭。大自然本是“無語”的綜合體,怎會有語言?這無形中啟發讀者思考。隨著文本閱讀,我們發現作者筆下的大自然仿佛是一位能說會道的老者:它借桃花之“口”,暗示人們“趕快種谷子”;借布谷鳥之“歌”,告訴“阿公阿婆”要及時“割麥插禾”。若去掉擬人修辭,句子會變成:“桃花開了,到了三月份,人們就要種谷子了;布谷鳥在山谷吱吱喳喳叫時,人們就要開始割麥插禾了。”這樣的文段顯然缺乏文學色彩。
總的來說,擬人修辭的運用能讓事物更形象生動,特征更明確,讓人對事物有更具象的感知。從《濟南的冬天》和《大自然的語言》中可見,濟南的山山水水不再是固化的景物,而是被賦予情態的鮮活人性化角色:在擬人的加持下,山可以是鮮活的人,水也有人的嫵媚與溫柔;事物不再是單純的事物,而是具備人情感與情態的存在,讓文章更有趣。
那么,我們該如何在寫作中運用擬人修辭呢?
二、如何運用擬人修辭展開寫作
(一)賦予事物人的行為
“人的行為”指人的言行舉正,我們可根據事物的屬性與人的行為相聯結,讓事物更有趣。
比如賦予事物人的語言功能。語言功能即人說話,如前文竺可楨筆下的桃花、布谷鳥“告知”人們農事,這本是自然規律,賦予它們人的語言后,就成了能說會道的存在,而非單一固化的事物。
如描寫暴風雨來臨前的花草樹木,我們可以這樣寫:
暴風雨來了,我們快步往家跑。樹葉“沙沙作響”,似乎在說:“快跑啊,風雨來了!”一片樹葉飄到我前方,好像在說:
“來啊,我比你快,你可要被淋雨了!”地面的小草抓住一片樹葉,似乎在說:“我有傘,你得跑!”說完還扭動身子嘲笑我呢!
這段文字寫出了“我”在暴風雨來臨前的窘迫一既沒樹葉跑得快,又沒遮雨的東西,顯得十分尷尬。這遠比單純的“暴風雨來了,我趕快往家里跑”更妙趣橫生。
我們還可以賦予事物人的行為本能。人的行為與其他生物不同,并非只為食物、生存而“動”。比如寫夏天的水滴,我們知道夏日滂沱大雨常見,撐傘時能感受到傘面的震動,可這樣寫:
滂沱大雨飄落,雨珠似乎掙脫了云層的桎梏,一顆接一顆傾灑下來,在傘面上調皮地跳來跳去,仿佛我的傘面就是它們肆意展現舞姿的大舞臺。它們毫無顧忌地跳著,狠狠發泄著被囚禁許久的苦悶,卻苦了我這個“舞臺搭建者”…
這段話賦予夏雨“跳舞”的技能,既靈活展現雨勢之大,又表現了大雨中“我”的狼狐,意趣盎然。
(二)賦予事物人的情感
“人的情感”指人的喜怒哀懼,這是人類高貴的特征,有時我們可通過賦予事物人的神情來傳達情感。如“喜”,莊子的“魚之樂”被傳為千古佳話;朱自清《春》的結尾“春天…笑著,走著”,賦予了春天喜悅的心情。其實,事物的情感也從側面反映了寫作人的情感一一愉悅的心理。
需要注意的是,合理運用擬人修辭有兩個要點。
其一,特征與語境保持一致。“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事物的特征各不相同,因此運用擬人修辭應結合事物特征,否則會用法失當。比如有同學寫小區夜晚的路燈:“小區的路燈孤獨地站在路邊,眼睛一眨不眨地監督著過往的行人。”“監督”雖是人的行為,但該詞多用于上級對下屬工作的督促,而路燈的作用是照明,行人只是路過,用“監督”不當,改為“陪伴”更貼合路燈溫暖人心的意義。
其二,想象與表達相對和諧。擬人修辭離不開想象,但并非天馬行空、不著邊際。比如題為“周日的一天”的小作文,有同學寫拖把:“媽媽拿著肥胖的拖把在地上來回摩擦,一會兒地板就光潔如新。而那拖把呢?我發現它早已立在陽臺,倒過來把自己的頭發對著太陽晾干呢!”
這段文字讀來怪異:首先,拖把由桿子和拖把頭組成,稱其“肥胖”不妥;其次,將拖把頭的碎布料比作“頭發”雖無大錯,但“倒過來把自己的頭發對著太陽晾干”讓人覺得不適,這樣的擬人顯然不合適。若將拖把的“瘦小”與“業績”結合,能讓立意更豐富,可修改為:
世界上每一個事物都有其獨特價值,正如我家那瘦弱的拖把,從不在意自己的身材。它每次在屋里頻繁“走動”,都帶走地面的臟東西,讓家里光潔如新,即便自己臟了也毫不在意。
這個修改段更體現想象的合理性,這值得我們每一個學子反思。
三、寫在最后一讓擬人成就語言的美妙
“有文采”是考場作文的重要標準之一,新課標強調“寫作要有真情實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我們要善于觀察生活中的事物,結合想象力,創設具體語境,讓它們成為筆下生動形象、具有人性的角色,而非固化、毫無生氣的外部事物。這樣能讓作文語言更有趣,更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與想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