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議論文寫作中,觀點空泛、素材陳舊、論證松散、語言生硬等問題,是眾多同學面臨的常見瓶頸。要想寫出高質量的議論文,可從立意、素材、論證、語言四個關鍵維度入手。本文結合歷年高考真題實例,為大家深入剖析表達邏輯與寫作技巧。
一、相準立息切八,羅維芯兮
立意是議論文的核心,許多同學常因觀點過于宏大、抽象,導致文章內容空洞。想要改善這一問題,可通過選取小切口、轉換思考角度、結合時間維度等方式,讓立意更加具體、新穎、立體。以2023年高考全國甲卷為例,題目圍繞“人·技術·時間”展開,要求考生探討技術發展對人們掌控時間的影響。多數考生選擇從宏觀層面泛泛而談,而一位高分考生另辟蹊徑,以“外賣騎手與智能配送系統的時間博弈”為切入點。文章先闡述智能系統通過算法優化配送路線,幫助騎手在單位時間內完成更多訂單;接著指出系統設定的嚴苛配送時限,迫使騎手不得不爭分奪秒,甚至違反交通規則,反而陷入被時間支配的困境。由此得出結論:技術的發展不應以犧牲人的生活質量為代價,我們需要在追求效率與保障人的基本權益之間找到平衡。這種從具體現象出發,以小見大的立意方式,使文章既有現實針對性,又體現了深刻的思考。再如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題目給出圍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要求考生結合材料談感悟與思考。大部分考生從常規角度,論述打好基礎(本手)才能創造出精妙成果(妙手),避免出現“俗手”。但有一篇滿分作文提出“俗手亦可變妙手”的獨特觀點。作者結合自身參加機器人編程比賽的經歷,講述在比賽中遇到技術瓶頸,原本按部就班的“本手”方案無法突破困境,后來大膽嘗試看似不合理的“俗手”策略,意外發現新的解題思路,最終取得優異成績。通過這一逆向思維,文章論證了在創新過程中,不應畏懼嘗試非常規方法,只要打破固有思維模式,“俗手”也可能轉化為“妙手”。時間維度的運用,能讓立意更具層次感。2019年高考全國I卷以“勞動”為主題,有考生采用“過去一現在一未來”的時間線索展開論述。文章先回顧過去,人們通過農耕、手工勞作等方式獲取生存物資,勞動不僅是謀生手段,更塑造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接著分析當下,隨著科技發展,部分人產生“勞動無用論”“勞動可以被機器替代”等錯誤觀念,同時也出現了互聯網運營、人工智能研發等新型勞動形式;最后展望未來,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勞動始終是創造價值的源泉,未來的青年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傳承中創新勞動方式。這種時間維度的論述,使文章邏輯清晰,觀點全面。
二、推陳出新,靈活運用素材
素材陳舊是議論文寫作的常見問題,許多學生反復使用“愛迪生發明電燈”“司馬遷忍辱著書”等老例子,導致文章缺乏新鮮感。想要讓文章脫穎而出,需要注重積累新穎、真實的素材,并學會從新的角度解讀經典素材。校園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往往能引發讀者共鳴。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以“跨越,再跨越”為題,有考生以班級籃球賽為例:班級籃球隊原本實力較弱,在年級比賽中屢戰屢敗,但隊員們沒有氣餒,每天放學后主動加練戰術配合與體能訓練;在一次關鍵比賽中,面對實力強勁的對手,他們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巧妙的戰術安排,實現了比分的逆轉,贏得比賽。這個素材生動展現了“跨越”的主題,既有生活氣息,又能有力支撐論點。社會熱點事件也是優質素材的重要來源。2023年高考新課標I卷作文圍繞“故事的力量”展開,有考生引用“張桂梅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事跡:張桂梅扎根貧困山區,克服重重困難創辦免費女子高中,用教育改變山區女孩的命運。她的故事激勵無數人,也引發社會對教育公平的廣泛關注。通過這一素材,文章有力地論證了故事能夠傳遞精神力量,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推動社會進步。經典素材從新的角度解讀,同樣能煥發新生。比如“蘇軾被貶”的故事,在2020年高考一篇論述“逆境中的智慧”的文章中,考生沒有局限于蘇軾樂觀豁達的一面,而是聚焦他在貶謫期間發明“東坡肉”。文章分析,蘇軾在困境中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因地制宜,將當地廉價的豬肉改良成美味佳肴,既改善了生活,也體現了他在逆境中積極探索、創造生活樂趣的智慧。此外,數據和俗語的合理運用能增強論證的說服力。2023年高考論述“閱讀的重要性”的文章,有考生引用調查數據—“某研究表明,每天堅持閱讀30分鐘的學生,其語文成績平均分比不常閱讀的學生高出12分”;在論證“堅持的意義”時,使用俗語“水滴石穿”“鐵杵磨成針”,讓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
三、邏輯清晰,深入論證
很多同學在議論文寫作中存在“堆砌例子,缺乏分析”的問題,導致論點與論據脫節。想要提升論證質量,需建立清晰的論證邏輯,并對論據進行深入分析。“是什么一為什么一怎么做”的論證結構,能使文章邏輯嚴謹。以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理想”主題作文為例,有考生先闡述理想的內涵一“理想是人生的自標,是指引我們前行的燈塔”;接著分析為什么要有理想,通過正反對比論證,正面例子是袁隆平懷揣“禾下乘涼夢”,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解決全球糧食問題;反面例子是部分青少年沒有理想,渾渾噩噩度日,最終一事無成;最后提出如何實現理想一“要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結合,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對比論證能使觀點更加鮮明。2022年高考論述“環保的重要性”的文章,考生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環境狀況:“過去,家鄉的河流清澈見底,魚蝦成群;如今,河水因工業污染變得渾濁不堪,魚蝦絕跡。”通過鮮明的對比,凸顯環保的緊迫性。舉例后深入分析,是論證的關鍵。2023年高考論述“堅持與思考的重要性”的文章,考生以“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為例,不僅講述她經歷190次失敗后終獲成功,更著重分析:“屠呦呦的成功,不僅在于堅持實驗,更在于她每次失敗后都深入思考,從傳統醫學典籍中尋找新思路,調整實驗方法,將堅持與思考相結合,最終取得突破。”
四、語言簡潔生動,自然流暢
議論文的語言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但要做到簡潔明了、生動形象,避免拖沓和生硬。很多同學在寫作時,要么把句子寫得冗長復雜,要么用詞生僻難懂,影響文章的可讀性。
在2023年新高考Ⅱ卷中,有一篇論述“青少年成長與社會發展”的高分作文,語言表達就很值得學習。作者沒有使用“在時代飛速前行且各種思潮不斷碰撞的大背景之下”這樣煩瑣的表述,而是直接寫“如今社會快速發展,各種觀念層出不窮”。短句的運用,讓句子更加干脆利落,讀者一眼就能抓住重點。在用詞上,也要盡量選擇通俗易懂的詞匯。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一篇關于“創新”的優秀作文,作者在論述時,用“老辦法解決不了新問題,得大膽嘗試新路子”,替代“陳規舊制難以應對時代新局,需勇于開拓創新”,雖然表達的意思相近,但前者更口語化、更接地氣,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想要讓文章更生動,還可以適當加入細節描寫。2020年全國Ⅲ卷一篇寫“自我認識”的作文,考生描寫自己參加演講比賽的經歷:“站在舞臺上,聚光燈刺得我睜不開眼,手心的汗把演講稿紙都浸濕了,心跳聲大得仿佛整個禮堂都能聽見。”通過對環境、動作、感受的細節刻畫,把緊張的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議論文不再枯燥乏味。只要在寫作中多注意句式、用詞和細節,就能讓議論文的語言更上一層樓。
五、結語
高考議論文雖然有一定難度,但只要持之以恒地練習,熟練掌握這些寫作方法,就能夠寫出觀點鮮明、內容充實、邏輯嚴謹的文章。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時間沉淀,如同培育幼苗,耐心澆灌、細心呵護,終會迎來繁花盛開的時刻。相信大家通過不斷努力,都能突破寫作瓶頸,在考場上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