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切景語皆情語。”他強調外在的景物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者情感、心境的投射與外化。因此,在優秀的文學作品中,作者筆下自然景物的描繪始終與作者的主觀情感緊密相連,于是,外在的自然之物就成為作者情感宣泄的有效載體,而作者寄托的情感也借助景物得以含蓄而生動地表達。本文嘗試以教材文本的情感展現為例,探索自然景物描寫在情景寫作中的情感渲染技巧。
一、初中語文教材文本情景交融略覽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常常與人物情感緊密相連,景物往往是情感的載體,作者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抒發內心的情感。
(一)抒發喜愛贊美之情
對大自然的贊美是寫景類文章的“主流”。朱自清的《春》,開篇“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就先入為主地展現了春天的無限生機,在作者的筆下,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美景都充滿極致的美感一春草之嫩、春花之艷、春風之柔、春雨之細,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春天的熱愛與贊美,激勵著人們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勞作、奮發向前。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則著眼于濟南冬天“溫情”的特點,通過對濟南的山和水等景物的特點的描寫,如山之美—“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如水之碧一“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都表達了作者對濟南自然景色的喜愛以及贊美之情。
(二)表達孤獨寂寞之感
每個人的人生機遇不同,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感受。如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文章中“湖中人鳥聲俱絕”的寂寥和“霧淞沆碭”的雪景,用白描手法所勾勒出的“上下一白”的清凈、空靈畫面,正是作者內心孤獨寂寞心境的象征,同時也蘊含著作者對故國往事的懷戀。又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通過“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月光之景,傳達出作者被貶謫后的孤獨寂寞以及淡淡的帳惘,也有在寂寞中自我排遣的復雜心境。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通過一系列秋季所特有的衰敗、蕭瑟的景物,展現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讓千百年來的讀者深深為之動容。
(三)體現淡泊寧靜之志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描繪了“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的山川美景,表達了作者能夠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以及對自然的熱愛和淡泊寧靜的心境。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詩中那“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田園風光,表現了作者歸隱山林、遠離世俗的淡泊寧靜之志。
(四)傳遞樂觀豁達之情
如劉湛秋的《雨的四季》,作者筆下的春雨充盈著明媚之美、夏雨揮灑著張揚之美、秋雨流淌著沉思之美、冬雨吟唱著從容之美,透過對四季雨景“明”中有“暗”、“暖”中有“冷”的交織描寫,傳遞出作者內心的樂觀與豁達,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禮贊。
正如王國維所言:“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人對外部景物的描繪往往帶有自己的主觀情感,閱讀這樣的文字我們不但能夠身臨其境地領略到作者所看之物的魅力,更能讀懂作者在當中的真摯情感。
二、自然景物描寫在情景寫作中的情感渲染技巧
《論語》有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寄情山水自然當中,當然他們的目的不是單純游山玩水,而是自然山水之景當中寄托著作者的細膩情思。那么在寫作時應該如何將自己的情感融于景物之中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技巧來展開情感渲染。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的景物各有姿態,只有抓住所寫景物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才能描繪出它特殊的形象來,進而寫出它內在的韻味,從而使情感能夠很好地渲染。如朱自清在《春》中描寫春草,用“鉆”字表現其萌動的瞬間,“嫩嫩的”“綠綠的”突出其嬌柔的姿態和春天的色澤,“軟綿綿的”則從觸覺寫出其柔軟的質感,生動展現出春天的生機與活力,閱讀這樣的文字,想必讀者也體會到作者對春天的喜愛。這就要求我們在抒發情感的時候,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來寫。
需要強調的是,景物與情感要相契合,若想表達喜悅、愉快之情,則要抓住“繁花似錦”“鶯歌燕舞”等色彩明亮、動靜搭配的特征;而要表達孤獨、苦悶、憂傷之情,則要抓住“殘陽如血”“斷壁殘垣”等色彩暗淡、形態破敗的特征。如題為“那夜月明”的作文,一個同學是這樣寫的:
夜幕降臨,我獨自穿越一條城中小巷,夜幕的星星早已綴滿夜空,月亮的光灑在小巷里面,讓平時黑的巷子也泛出點微光來,連院子里那高高的竹葉也泛出光來,就像反光的掛鈴一般,似乎一切是為了照亮我回家的路…
在這段景物描寫當中,小作者緊扣月色“光亮”的特點來寫,讓人看后倍覺欣慰一月光正照亮回家的路。
(二)調動多種感官
作為景物的觀賞者、親歷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感覺,因此要善于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多角度、多側面地描繪景物,從而使讀者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景物的境況,情感的傳遞也更真切。
如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百草園“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葚”是視覺呈現,“油蛉低唱”“蟋蟀彈琴”是聽覺呈現,“又酸又甜”是味覺呈現,全方位展現了百草園的生機與樂趣,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的喜愛和懷念。
需要指出的是,五感描寫不能是各個感官細節的堆砌,而應讓每個感官都與個人的情感相契合。比如寫“校園一角”,若想傳遞懷念之情,視覺上可寫“夕陽把田徑場的草坪鑲嵌上了金邊”,聽覺上可寫“樹上的蟬在唱著陳舊的調子”,嗅覺上可寫“晚風吹來紫薇的暖香”…這樣,我們通過視覺的“暖意”、聽覺的“熟悉”、嗅覺的“甜意”,交織成一首充滿“懷念”情感的曲子。因此,五感捕捉的不單單是景物的“形”,更要浸潤出景物的“魂”(情),這樣,形情結合,文字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三)動靜結合
景物有動靜之分,描寫景物時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或以靜寫動,能使畫面更具靈動美,更能吸引讀者并傳達情感。如朱自清在《春》中寫桃樹、杏樹、梨樹等花的次第開放是靜態描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展現的也是花的絢麗靜態,讓人在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出絢麗之美態;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則是動態描寫,也讓讀者感受到動態的美感。這樣,動靜結合,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
如題為“校運會一瞥”的作文,某同學這樣寫同班同學起跑瞬間的畫面:
在起跑線上,一條繃緊的紅綢帶圈住跑道兩側,彩色氣球串被固定在欄桿上,氣球膜被十一月的陽光照得通亮,但此刻也只保持懸停的靜姿,仿佛等待著運動健兒們的爆發;而發令槍響的一瞬間,氣球也開始了浮動,草坪上的蒲公英茸毛紛紛飄飛起來
在這個段落中,小作者就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生動地呈現了起跑瞬間的緊張、熱切之情,讓讀者的心也為之一緊,對這場賽跑充滿無限的期待。
(四)運用修辭手法
如何才能讓景物更形象和生動,情感的表達更加委婉呢?可以采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將景物描寫得更加生動、形象,增強情感渲染力。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把濟南城周圍的小山比作“小搖籃”,并用擬人修辭賦予了濟南的小山那母親般的溫柔和慈善,寫出了山景的小巧秀麗,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之情。因此,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能讓景物和情感相互交融,真正讓文字呈現出情味,進而浸潤人心。
三、結語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我們可以透過一朵小花窺探到整個大千世界的容貌,通過一片綠葉可以摸索到宇宙人生的奧秘。可見,即使再微小的景物里也隱藏著大道理、真情感。要想讓外在的大自然成為我們內心情感的宣泄點,就要結合具體的表達語境來將“身外之物”融入字里行間,運用本文介紹的若干手法,相信同學們也能寫出讓人動容、難忘的華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