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智能技術飛速發展,正在深刻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也不例外。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將教育列為人工智能的首要應用領域。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利用智能技術支撐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構建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從教育公平的視角來看,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蘊含著推動教育現代化、促進教育公平的重大機遇。人工智能突破時空限制,構建共享開放的教育資源供給體系,縮小區域、城鄉教育差距;支撐精準化教學服務,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個性化、富有適應性的學習機會。對于中國這樣城鄉發展差距較大的國家而言,人工智能是否能成為彌合城鄉教育鴻溝的“新引擎”,亦或會因技術壁壘與資源失衡而加劇教育不平等,成為一種“反噬”,引發了廣泛討論。
城鄉教育差距問題并非新話題。盡管國家不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地區經濟、資源配置、師資力量等長期不平衡,城鄉之間在教育質量、學習機會、信息獲取等方面仍存在顯著差異。人工智能的快速滲透,在一方面被寄予“彎道超車”的厚望,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數字鴻溝擴大的擔憂。
本文旨在探討人工智能對城鄉教育差距的影響,全面分析其可能帶來的積極與消極作用,并提出應對策略,思考如何利用AI真正推動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對教育公平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作為一把雙刃劍,它能夠讓知識實現跨越時空、精準定位的個性化教學,彌補農村地區教育資源匱乏,緩解教師教學壓力。但強大的功能往往伴隨著一定的前提條件,一方面是人工智能自身的技術前提,要實現精準推送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是學生與教師自身在使用過程中,其數字素養能否支持人工智能的充分利用,提高教育與學習質量,如缺失了這些前提條件,則很可能適得其反,使得城鄉教育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分析人工智能對城鄉教育差距的多重影響是促進人工智能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環。
1.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借助AI技術可以打破地理限制,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可以通過智能教育平臺快速下沉至邊遠地區。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學平臺如“學而思網校”“猿輔導”等可為農村學生提供與城市學生同等水平的課程內容,解決“沒有好老師”的問題。
2.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AI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錯題、答題時間、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行分析,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這對于農村教師力量薄弱、班級人數多的現狀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有助于彌補教師精力不足的問題。
3.教師輔助系統減輕負擔,提升教學能力
AI閱卷、作業批改、教學評估等智能工具可顯著減輕教師工作量,讓教師有更多精力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尤其對農村教師隊伍而言是一種效率革命。
4.AI促進教師培訓與教學成長
利用AI技術開展線上教師培訓,彌補農村教師培訓機會不足的短板。例如,AI可以模擬教學場景,輔助新教師提高課堂互動與教學管理能力。
1.數字基礎設施不足制約AI教育發展
很多農村地區網絡不穩定、終端設備不足,無法順利接入AI教育平臺。這種基礎設施短板使得AI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打了“折扣”,甚至反過來拉大城鄉數字教育差距。
2.技術素養差異加劇教育不平等
城市學生在家庭指導、接觸技術的機會方面普遍優于農村學生,能夠更熟練地使用AI工具。而農村學生面對復雜的操作界面和技術系統容易“望而卻步”,形成“新型文盲”。
3.教育投入與商業邏輯沖突
當前多數AI教育平臺由企業主導,優質內容往往設置收費門檻,進一步限制了農村學生的使用。教育平臺如果以盈利為核心,可能忽視邊緣群體的教育權利。
4.“去人化”傾向可能影響教學溫度
AI雖能高效提供內容與測評,但無法完全替代教師的人文關懷和教育情感。一味依賴AI可能使農村教育缺乏互動性與溫度,加劇“機械化教育”。
如前文所述,人工智能以其打破時空限制、個性化定制等特征,可以通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農村教育質量促進城鄉教育差距縮小,但是由于“智能鴻溝”的存在,數字基礎設施、城鄉技術素養等差距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城鄉教育差距,從而不利于城鄉教育公平的發展。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角度為人工智能賦能城鄉教育公平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1.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對農村地區網絡建設、硬件設備采購的投入,確保AI教育能夠“進得來、用得上”。同時推動教育設備更新換代,縮小城鄉“接入差距”。
2.推動AI教育平臺公益化與普惠化
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推出公益性AI教育產品,支持農村學生免費使用優質教學資源;探索政府采購服務模式,推動教育科技企業參與鄉村教育振興。
3.加強數據監管與倫理引導
在推廣AI教育的同時,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學生隱私與數據安全,防止技術濫用或算法歧視對農村學生造成進一步傷害。
1.強化教師AI素養培訓
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對農村教師開展AI教育工具使用培訓,提高其教學設計能力與平臺應用熟練度,使教師成為AI工具的“駕馭者”而非“旁觀者”。
2.推動AI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學校應探索“AI+傳統教學”模式,結合本地教學實際,充分利用AI進行備課、診斷與測評,而不是一味照搬城市經驗,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3.重視學生數字素養培養
將信息技術教育納入常規課程,幫助農村學生建立基本的信息檢索、平臺使用、網絡安全意識等能力,讓學生“會用”“敢用”“善用”AI工具。
1.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鄉村AI教育
高校、公益組織、志愿者可聯合開展“AI+鄉村教育”項目,如編程培訓、AI實驗班、遠程支教等,豐富農村學生的學習方式與視野。
2.企業應踐行社會責任
教育科技企業在獲取商業利益的同時,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設立“農村教育基金”或開設“免費專區”,提供定制化、低門檻的AI教育解決方案。
3.鼓勵本地化內容開發
開發適應農村學生知識水平與生活經驗的AI課程,避免“照搬城市教材”導致教學內容脫節,提高教育內容的實用性與親和力。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為教育領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能,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是對教育公平提出的新挑戰。對于城鄉教育差距這一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AI既可能成為“優化器”,推動教育資源更均衡地流動,也可能在缺乏系統治理與規范引導的情況下,演化為“反噬者”,加劇既有的不平等。
因此,人工智能不應被視為一劑萬能良藥,而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引導它、規范它、善用它。未來的教育變革既需要科技賦能,也需要制度保障、人文關懷和多方協同。只有將人工智能嵌入更加公平、可持續的教育生態中,才能真正實現“科技向善”,讓每一個孩子(無論來自城市還是鄉村)都能在AI時代收獲成長與希望。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系統科學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規劃項目“人工智能賦能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質量提升研究”(項目編號:Xq25C07)。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