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運用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科目中主要指教師“講故事”,在講“故事”的同時,需要厘清‘事’背后的規律性與必然性。本文基于1022份有效問卷調查數據,探討敘事能力在綱要教學中的影響機制與實踐價值。調查發現,88%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敘事能力對學習效果至關重要,72%的受訪者因生動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學生整體呈現出“高興趣—淺認知”的群體特點。
良好的敘事能力能夠通過構建歷史事件的因果邏輯、增強情感共鳴以及提升課堂互動性,有效彌合了學生知識儲備與認知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本文提出“時序敘事—多維解析”雙軌教學模式,建議結合數字資源與實踐項目,優化綱要課程設計,以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與時代適應性。
就具體作用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激發學習興趣。生動的故事講述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促進知識吸收。通過敘事,教師能夠將歷史事件、人物等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知識體系。第三,引導價值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綱要課教師需要通過細節描寫與人物刻畫,激發共情,敘事中蘊含的歷史觀、價值觀等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和價值認同。第四,代際特征與教學適配。Z世代學生生長于信息碎片化環境,其“高興趣—淺認知”特征(96%興趣率vs79%自評一般了解)要求敘事能力突破單向講授模式。例如,將歷史事件拆解為“微敘事”單元,結合短視頻、互動游戲等新媒體形式,實現“深度”與“趣味”的平衡。
問卷顯示,72%的學生因“教師講授的故事生動多彩”激發學習興趣,遠超“課本內容上的某人某事”(25%)與“其他因素”(3%)。學習興趣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當前大學生對于思政課普遍持一種較為消極的態度,人文精神已經逐漸淪為邊緣存在,被實用主義所取代。學生會考量所學科目“有用無用”,這種“有用無用”論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近80%的學生對于中國近現代歷史都有一定的了解,有良好的知識基礎。故而在學習時會產生一種過往已經學習過,此時無需再學習的慣性思維,故學習興趣不高。從問卷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學生對于綱要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于“教師講授的故事生動多彩”,故事并非綱要講授的所有內容,但成為學生對于本課學習的重要興趣來源。
79%的學生自評“一般了解”中國近現代史,但46%的受訪者表現出對復合型內容(歷史事件、人物、文化等)的高度興趣。這種“廣而不深”的認知特征要求敘事能力突破單一維度,構建多線索交織的歷史圖景。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偏好故事化教學的學生中,88%同時要求“以史實先后為主線講授”,表明敘事能力需以時序邏輯為基礎,避免碎片化表達。
95%的學生認可綱要課程的核心價值,但46%僅“偶爾”課后主動學習。這一矛盾提示,教師須具備良好的敘事能力,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的作用。帶領學生在課堂中完成“認知—認同”的轉化。生動敘事可通過細節還原引發情感共鳴,進而強化“四個選擇、三個為什么”的理論內化。
第一,注重時序邏輯與因果敘事的協同效應。88%的學生偏好按時間線授課,但單純羅列事件易陷入“編年體陷阱”。就綱要而言,對170年中眾多歷史人物和眾多的歷史事件的認識和評價,都直接影響到學生是否能夠正確認識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規律,也直接關系到教師是否能夠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所以,如果沒有充分地利用網絡條件,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針對性,大學生經歷了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便有可能在互聯網上付諸東流。教師需在時序框架內嵌入因果分析,例如,在講授“甲午戰爭”時可以提一提其時孫中山已經提出了革命的設想,并積極尋求李鴻章的認同,但最終并未在此時實現他的設想,甲午戰敗后,清政府進一步滑向分崩離析,而孫中山則輾轉四方依舊在為自己的革命理想奮斗。這樣在講到辛亥革命時,對于孫中山的評價的相關內容的時候,學生也能夠清晰地了解為何孫中山是“革命先行者”這一評價。
第二,保持復合敘事中的維度平衡。學生對史實、人物、軍事、文化等內容的興趣(合計占比46%)為敘事設計提供了多元切入點。綱要內容體量之大,內容之多,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目標的設置,選擇不同的切入點。例如,抗戰史教學可融合“臺兒莊戰役(軍事)”“西南聯大西遷(文化)”雙線敘事,既滿足興趣分化,又凸顯民族精神的一致性。
第三,尋求數字時代的敘事創新。98%的學生具備課后關注基礎,教師可借助短視頻、互動地圖等工具延伸敘事場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此起彼伏地活躍起來,學生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與數量都越來越多,但學生很難區別這些信息,這就使得學生在接收信息時往往會陷入偏差,繼而形成錯誤的思想觀念。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可通過技術手段、媒介形式和參與方式的革新,以此突破傳統線性敘事框架,增強課程的沉浸感、互動性與現實關聯。例如,通過虛擬現實重現“長征”現場,將單向講授轉化為沉浸式體驗,讓學生們親歷長征路。并布置小組作業,可以多組同做一個題目,教師課下可以提供相關的網絡媒介,讓學生有地方找、有地方學習、學正確的內容。
第四,注意敘事能力的邊界。敘事能力并非萬能工具,需警惕“娛樂化”風險。教師應在保證史實嚴謹性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故事表象深入理論內核。敘事的目的是帶領學生“淺入深出”,從“故事”切入,得出理論結果。教師在綱要課程教學的過程之中,需通過教材又不僅僅局限于教材,提供真實可靠、有趣豐富的史實,更要通過這些史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從而發揮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例如,講授抗日戰爭時,可通過個人命運故事,結合各地不同的情況選取幾個特例與個例進行講解。以遼寧籍抗日烈士張大飛為例,張大飛于1945年自陜西安康出擊信陽的敵人,與敵機遭遇后為掩護友機不幸陣亡。進而可以延伸至其父張鳳岐的抗日事跡,再延伸至整個東北人民在九一八事變后流離失所的慘況,最后引出“全民族抗戰”的集體主義精神,再結合史料分析深化理論認知。
就綱要課而言,教師的講授成為主要方式,這對于教師的各方面素質都有要求,其中講課的能力無疑是最重要的。但由于個體不同,每位老師在具體的講授過程中又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就問卷調查而言,學生更偏向于接受“故事”化教學,故而敘事能力是提升綱要教學效果的核心變量。本研究證實,敘事能力是提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實效性的關鍵變量。通過故事化教學,教師能夠有效銜接歷史知識與學生認知需求,化解“興趣高—認知淺”的結構性矛盾。
基金項目:西安翻譯學院科研項目“敘事能力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24B30)。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