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生育率持續走低引起了廣泛關注。2024年我國人口總量連續第三年負增長,總和生育率持續徘徊在1.0低位。當前,低生育率的現象已不再單純由死亡率主導,而是更多地受到了功利性生育意愿下降和生育成本制約的影響。面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深刻反思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破解“不愿生、不敢生”的深層困局,以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近年來有一種不正確的觀點,認為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越高,結婚率與生育率越低,因此應該提高女性接受高質量高水平教育的門檻。首先,這種觀點不符合我國實行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其次,這種觀點十分片面。不可否認,我國的低結婚率、低生育率與逐步提高的女性受高水平教育比例相關,但致使我國總和結婚率和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女性教育的不斷深入,女性意識逐步覺醒,受教育程度持續提升。在此背景下,諸多女性不愿因生育而囿于家庭,致使自身社會價值難以充分實現,進而導致生育意愿降低。
當然,生育并不是女性單方面決定的,生育率低與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上承受的生存壓力有關,例如,養育成本高昂和房價飆升的經濟因素、職場壓力和生活節奏加快的社會因素。2021年我國正式出臺了“三孩生育政策”,各地積極完善生育支持體系,通過一系列配套措施,如生育及育兒補貼、生育保險福利、育兒假期延長等,旨在減輕家庭在生育、養育及教育方面的經濟負擔。然而,當前的支持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強,同時各項政策的落實情況也有待進一步優化和提升。在經濟學概念中,理性經濟人完全依照收益最大化原則進行行動和決策。假設女性是理性人,那么身處并不完善的生育休假和生育補貼制度之中,女性難以做出生育的決策。
另一種片面的觀點,簡單化地把人口出生率下降歸結為我國曾經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計劃生育政策對遏制我國人口過速膨脹、推動經濟發展及社會進步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有力地減輕了人口對自然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壓力,為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鋪設了良好的基石。然而,若僅將當前人口出生率的下滑簡單歸結于這一政策,則忽略了背后更為紛繁復雜的社會經濟演變以及人口結構深層次調整的多重因素。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提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生育友好型社會,本質上是指在一個社會環境中育齡女性能夠在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礎上,主動認知并積極響應國家制定的生育政策,形成一種自覺的社會風尚。在這種情況下,生育的尊嚴和價值將被廣泛認可,生育權益和生態環境將得到堅決的保護。
在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進程中,首要之舉在于“賦權于民”,確保生育權利真正回歸到每個家庭,這是激發當代適齡女性尊重并珍視生育社會價值的重要前提。生育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是每位女性與生俱來的權利。現在有些女性堅持不婚不孕以追求自身的獨立和男女平權,我們尊重她們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但女性沒必要因為要實現追求某項權利而以犧牲另一項權利(生育權)為代價。“賦權于民”實現的核心在于讓生育決策回歸至家庭內部,由夫妻雙方共同商定孩子的誕生時機與數量。強調生育權回歸家庭,并非意圖削弱黨和國家在人口戰略規劃中的引領作用,而是倡導不再依賴法律或行政的強制性措施來約束個人的生育抉擇。這要求將重心轉移至優化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的供給上,通過正面引導和合理調節,幫助適齡女性及家庭清除生育決策過程中的障礙,從而確保生育行為基于自主意愿與自由選擇。
此外,我們需致力于“賦予生育價值”,確保生育成本的合理分擔,這是激勵當代女性珍視生育社會價值的必要條件。費孝通先生曾指出,生育是一項損己利人的事情,即生育過程中的成本主要由個體承擔,而其帶來的益處則廣泛惠及子女的成長、社會的延續以及國家的發展。鑒于此,單純要求女性為了他人和社會的利益而承擔生育責任,似乎是一種“非分之請”。要使這一要求變得合理且可行,關鍵在于“賦予生育價值”,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補助、待遇提升等多維度措施,大力支持女性的生育行為。此舉措旨在轉變當前生育成本主要由單個家庭獨立承擔的局面,致力于逐步縮減并最終消除生育投入與所得回報之間的顯著差距。
當前,我們常常過于看重工具理性層面生育行為所帶來的利弊,其實生育還涉及更多精神層面的價值。情緒價值,即他人的語言、行為等對某個個體情緒的喚醒,這種情緒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生育作為人類社會的基石,自古以來就承載著延續生命、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生育始終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古代的多子多福觀念,到現代的優生優育理念,生育始終被視為一種神圣而偉大的行為。正是這種代代相傳的生育觀念,使得人類社會得以不斷延續和發展。
“養兒防老”這一傳統觀念,在很大程度上確實體現了情緒價值的重要性。這種觀念源于對家庭、親情和未來的深切期望,它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上的考量,更是一種情感上的寄托和保障。從情緒價值的角度來看,“養兒防老”意味著在晚年生活中,子女的存在本身能夠成為父母的精神支柱和情感慰藉。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可能會面臨身體機能的下降、社交圈子的縮小以及生活節奏的變化等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子女的陪伴、關心和照顧對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關重要。子女的存在不僅可以讓老年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力量,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晚年生活,減輕孤獨感和無助感。此外,“養兒防老”也體現了父母對子女成長和未來的期望。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會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情感。他們希望子女能夠健康成長,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當子女在成年后能夠回饋家庭、照顧年邁的父母時,這不僅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也是對他們情感投入的一種肯定。這種肯定和認可對于父母的情緒價值來說,是無比珍貴的。
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而生育友好型社會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是順應時代潮流、符合人民利益的必然選擇,是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口安全的重要舉措。它不僅能夠提升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還有助于積極應對我國目前面臨人口的老齡化挑戰,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以及經濟的持續增長。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