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并逐步滲透至教育領域的各個層面,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該領域的深度革新。在此背景下,教育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而傳統的語文教育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對學生培養的需求,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改革因此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推動語文課堂互動模式創新,不僅關乎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更涉及學生語言素養與思維能力的協同發展,對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語文課堂互動模式的創新由人工智能推動,其關鍵在于重新構建“教—學”互動的底層邏輯,人工智能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解析學生語音、文字反饋,實時捕捉學習狀態數據構建動態學情畫像,從而使教師能精準把握每個學生的認知卡點,實現從“群體灌輸”到“個體響應”的轉變。并且智能交互工具如虛擬助教、情境化學習系統,可創設沉浸式互動場景,將抽象文字轉化成可感知的畫面與交互任務,消解傳統課堂里時空限制和表達門檻的問題,人工智能的自動化分析功能能夠快速聚合互動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形成個性化學習路徑,這既減輕教師機械性工作負擔,又憑借數據反饋閉環提升互動的針對性與持續性,讓課堂互動從“隨機觸發”邁向“精準設計”。
要激活人工智能的互動價值就需要深耕教師數字素養培育,不能只停留在技術操作培訓的表層模式,而要構建“語文教學理念+智能工具邏輯”的融合培訓體系,教師要通過案例研修理解智能分析數據與語文核心素養的關系,借助情感識別技術解讀學生朗讀情感表達缺陷并把數據變為個性化朗讀指導方案、通過智能系統抓取的學生作文高頻語病設計針對性句子訓練互動活動。還要建立教師協作共同體并組織跨校智能互動課例研磨以及定期開展“智能工具應用工作坊”,引導教師在實踐中探索智能工具和識字教學、閱讀批注、口語交際等不同課型的適配點,讓技術應用一直服務于語文學習的本質需求,從而促使教師從“技術使用者”轉變為“智能互動設計者”。
語文學習的具體情境中應嵌入技術應用以防止工具和教學相互割裂,人工智能可用來打造“雙線互動”場景,如識字環節AR技術能把漢字解構為動態筆畫動畫,學生觸屏拖拽完成字形搭建,筆順錯誤系統會實時糾正且關聯字源故事,根據學生操作速度和正確率自動推送難度遞進的組詞互動游戲;閱讀教學時智能系統按照文本主題生成多維度互動任務,如讓學生為角色設計對話氣泡,系統分析情感匹配度,或語音交互模擬和文中人物對話,學生表達內容后系統智能追問相關情節細節,將閱讀理解變為創造性表達,這種情境化應用并非技術替代文本解讀,而是交互設計強化學生和文本深度對話,使技術成為激活語文思維的“腳手架”。
重構課堂互動評價生態,智能互動模式就有了持續發展動力。要建立“過程性數據+質性觀察”的多元評價體系:讓人工智能記錄學生互動時的參與頻率、思維深度、合作貢獻度等量化指標,如學生小組互動中的提問發起次數、對他人觀點回應質量等,也要保留教師對互動中情感共鳴、創意表達等質性要素的專業判斷,學生角色扮演互動時展現的共情能力、對文本內涵的獨特感悟等。在評價反饋方面,要改變傳統分數評定模式,利用智能系統生成個性化互動成長圖譜,以可視化曲線展示每個學生在表達流暢度、合作參與度、思維邏輯性等維度的進步,使學生能直接看到自己互動中的成長軌跡,并且引入跨班級互動數據對比分析,從而幫助教師找到自己互動設計的特色和不足,形成“設計—實施—評價—優化”的良性循環以促使智能互動模式不斷升級。
小學語文課堂互動模式在人工智能推動下創新,這不是技術將教學簡單替代,而是互動邏輯被重構、實施路徑被優化,從而達成技術和語文教學深度融合。教師數字素養系統性提升且智能工具在識字、閱讀、表達等教學環節情境化嵌入、“數據量化+質性觀察”評價生態全面重構后便形成環環相扣的創新體系,這一體系既能發揮智能工具數據捕捉、場景創設的技術優勢,又能保留教師情感引導、價值塑造的專業判斷,在課堂互動精準對接學生認知需求且承載語文教育的人文溫度,從而找到精準性和人文性的動態平衡。未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迭代,要在保護學生思維自主性的前提下,進一步探索技術應用邊界和尺度、優化互動模式適應性和創新性,使人工智能真正成為助力小學語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普通小學白銀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