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湖南人就已經學會自己種茶和飲茶了。到了唐代,劉禹錫首次在詩中記錄了朗州(今常德)山僧炒制綠茶的場景。來到明清時期,品類繁多的安化黑茶異軍突起,暢銷國內外達數個世紀。同時,湖南也發展了岳州青瓷,它和湘茶相得益彰,造就了源遠流長的湖南茶文化。
來自兩千年前的古茶遺珍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三千多件珍貴文物中,有一個貌不驚人的竹篾箱,里面的黑色顆粒經考證后被認定為茶葉。
最早的青瓷和釉下彩 岳州青瓷
湘陰縣是岳州古窯的所在地。晉代時,這里最先采用釉下彩和匣缽腹燒技法燒制瓷器,使得岳州青瓷以釉色青綠、富有玻璃質感聞名于世。
劉禹錫與最早的炒青綠茶
唐中期,朗州司馬劉禹錫迷上了西山寺的綠茶。他每次拜訪,寺僧都會親自炒制、煮茗,炒時滿室飄香,泡后“白云滿碗花徘徊”,品時“清峭徹骨煩襟開”,無疑是極大的享受。劉禹錫為此作了《西山蘭若試茶歌》。

青瓷茶盞大作戰
在茶藝中,好茶葉還需要搭配好的茶具,如唐代有六青瓷、一白瓷。陸羽卻認為釉色青綠晶瑩的越瓷和岳瓷,最適合做茶碗。因為當時流行煎茶法,煮出的茶湯往往綠中泛黃,只有配上青翠晶瑩的釉色,才能掩蓋茶湯的暗黃,并襯托出青綠可愛的效果。
摘自電子工業出版社《茶,一片樹葉里的中國》一書本欄目圖文等內容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授權轉載

滑梯狀的大灶 柴燒龍窯
龍窯是長條狀的窯爐,依山而建,自下而上,就像龍蛇趴伏在山腰上。龍窯分窯頭、窯身、窯尾三部分:窯頭最小,便于聚火集熱;中部最大,左右兩側留有窯門,用來調節空氣;窯頂留有兩排投柴孔。大的龍窯長達數十米,一次可以燒制數萬件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