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風拂過實驗室窗前的梧桐葉,當深夜的儀器仍在捕捉分子躍動的軌跡,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攜著體制機制破繭的銳氣,帶著學術本源歸巢的溫度,捧著成果導向結出的沉甸甸果實,于時間的坐標軸上,為中國科學的發展刻下一道嶄新深痕。
破繭
科學的進步從來不是孤膽英雄的冒險,而是制度土壤與創新種子共同孕育的奇跡。在一場場論壇上,院士與青年學者圍坐一堂、坦誠相對,白發與青絲在思想的碰撞中相映生輝,激蕩出跨越代際的智慧漣漪——這般打破壁壘的交融,正是體制機制革新最生動的注腳。
歸巢
科學的真諦,從來不是追逐潮流的喧囂,而是矢志回歸對世界本真的追問。實驗室里,沒有激昂的口號,只有精密的公式推導與嚴謹的實驗數據辨析;研討席間,默契的頷首間,那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共鳴,恰是學術最本真的回聲。
居里夫人在棚屋里提煉鐳的日夜,陳景潤在狹小房間里攻克難題的執著——科學的浪漫,便深深鐫刻在這般“坐冷板凳”的堅守里,歷久彌新。
果實
科學的光芒,終究要照進現實的土壤。它的價值,不僅在于思想的深邃,更在于成果落地時那串堅實的足音。這些成果背后,始終矗立著“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信念。
當“社會效益”“民生貢獻”成為衡量創新的標尺,我們愈發清晰:最好的創新,從來都是讓普通人的生活因此多一分便利、添一縷暖意。
暮色中的會場漸漸安靜下來,但科學的火種已在每個人心中重新點燃。
這場兼具創新銳氣與回歸溫情的年會,讓我們懂得:體制機制的創新,是為了給科學松綁;學術本源的回歸,是為了給初心保鮮;成果導向的彰顯,是為了給價值錨定。
當第一縷晨光掠過會場上空的穹頂,參會者們帶著新的思考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或許前路仍有迷霧,但只要我們守住創新的勇氣、回歸的定力、務實的擔當,科學的星辰終將照亮更遠的征程。
魏曉文202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