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豐富的寄生植物種類,目前已記錄的達627種。這些看似“慵懶”的生命體,實則擁有令人驚嘆的生存智慧:從多樣化的寄生策略到外觀與基因的巧妙進化,它們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熱帶雨林中,與其他動植物形成了緊密的共生關系。
寄生策略:半寄生與全寄生的智慧博弈
寄生植物根據對寄主的依賴程度,可分為半寄生和全寄生兩大陣營,其中約 80% 屬于半寄生。
半寄生植物(如桑寄生科),它們擁有自己的葉綠體,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部分有機物質,但由于根系不發達或退化,無法從土壤中有效汲取養分,仍需要從寄主植物那里獲取水分和營養物質等必要的資源。這種“半工半寄”的生存方式,讓它們在一些環境惡劣、土壤貧瘠的地方也能頑強生存。
全寄生植物(如寄生花和菟絲子),它們通常沒有葉綠素,幾乎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完全通過特殊的器官一一吸器,悄無聲息地汲取寄主的水分和營養物質。
吸器秘密:掠奪式的“生命之橋”
吸器,這一寄生植物的特殊器官,是連接寄生植物和寄主的 橋梁一一它源源不斷地向寄生植物輸送著水分和營養物質。這種“敲骨吸髓、損人利己”的生存方式,會對寄主帶來不利影響,有時甚至是致命的。通過對寄生植物進行基因組測序,科學家發現全寄生植物丟失了大量與葉片和根部發育、開花以及抗病抗蟲相關的基因,有些功能的基因甚至縮減到了一個,如信號傳遞、代謝或環境適應等;而半寄生植物丟失相對較少,而且它們丟失的基因大部分是與葉綠體和光合作用相關的基因。沒有了基因的指揮棒,許多寄生植物的外貌便和我們所熟悉的植物相去甚遠。
桑寄生:鳥兒是“意外傳種”的信使
桑寄生,包括約1600種植物,除南北極、部分高寒和沙漠地區外都可以見到,是一類分布十分廣泛的半寄生植物。在西雙版納已發現桑寄生植物約20種,它們多數是喜光植物,主要分布在路邊、河流沿岸、森林邊緣、村寨附近等光照條件好的地區。在保存較好的森林中,桑寄生很少見,即使有也僅見于林冠。因此,熱帶森林的破壞為桑寄生的迅速蔓延創造了有利條件,而這種高效率的擴散也離不開桑寄生本身顯眼的花朵和果實。
盡管生長在人們難以觀察的高度,桑寄生植物卻為傳宗接代使出了渾身解數:多數桑寄生以艷麗的花朵和富含糖分的花蜜為誘餌,吸引鳥類或昆蟲來幫忙傳粉、結果。當果實成熟,鳥兒被鮮艷的果實吸引,變身貪嘴的種子“搬運工”,將桑寄生植物的種子連同糞便一同排出…然而滑稽的一幕出現了,由于桑寄生種皮外有一層膠質層,這使得黏黏的種子并不能順利掉落,鳥兒就只能想辦法把種子蹭掉,于是有一些種子便幸運地找到了新的家園一寄主的枝條。這是桑寄生植物的成功,卻也是寄主植物的噩夢。一旦桑寄生植物種子附著成功并發芽,它們便會將吸器侵入寄主的樹皮、枝條,汲取著寄主的養分。伴隨著寄生點的日益膨大甚至脹裂,寄主的上段枝條會日漸瘦弱直至枯死。
寄生花:失而復得的雨林瑰寶
2024年初,一種名為“寄生花”的雨林奇葩走紅網絡,將這一消失多年的保護植物又一次帶入公眾視野。
作為大花草科的典型代表,寄生花完全依靠崖爬藤屬或葡萄屬植物的根部提供水分和營養。由于寄生花沒有我們一般認知中的根莖葉,因此除了在繁殖季突然冒出的艷麗花朵,其他時候難覓蹤影。
2015年底,寄生花在西雙版納的重新發現,為科學家們研究和保護這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歷經多年嘔心瀝血,的科學家們終于在2019年通過人工授粉獲得了38907顆寄生花種子,為以后以人工繁育的方式實現遷地保護鋪平了道路。
寄生植物,這些自然界的“躺平”藝術家,盡管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卻仍然是植物界中的另類。當我們以多角度解碼寄生植物的生存智慧,方能真正理解這些不走尋常路的“奇葩”。如果此時再吟誦《詩經》中的“篤與女蘿,施于松柏”,或許能透過文字窺見更豐富的生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