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3.65億年前,脊椎動物進化出了四肢與趾爪。它們的后代迅速離開海洋,開啟了陸地生活。經過3.15億年的演化,那些原本適應陸地生活的哺乳動物卻開始逆向演化,重返海洋 —例如鯨類。這種逆流回歸的原因何在?很可能是因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食物匱乏與海洋環境中難以抗拒的豐饒誘惑。
鯨是如何演化的?
鯨不僅失去了四肢,形成了適合游泳的流線型身形,它們的身體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改變
呼吸孔:原本位于面部的“鼻子”逐漸移到頭頂,使鯨能在身體大部分浸入水中時呼吸。
肺部:鯨的呼吸效率極高。人類一次呼吸大約吸收 15% 的氧氣,而鯨可吸收高達 90% 。
鯨脂:海洋深處極為寒冷,陽光極少能穿透200米以下的水域。為保持體溫,鯨在皮膚下演化出一層厚厚的脂肪,稱為“鯨脂”
巴基鯨
這種長得像狼的生物是鯨類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祖先。古生物學家通過其耳骨結構與現代鯨類相似,且踝骨特征與有蹄陸生哺乳動物及鯨目動物(鯨類演化支系)趨同,而得出此結論。其食性兼具肉食與魚類偏好,并逐步發展出適應水生追擊的生理特征。
走鯨
其名意為“行走的鯨”,推測其游泳姿態近似現代鯨類,是通過脊柱引曲與尾部上下擺動推進。與現代鯨類相似,該物種無外耳,依賴頜骨接收水中的振動信號。為探測陸上獵物,它可能采取頭部貼地感知地面振動的方式捕獵。
這類鯨通過捕獵大型海洋生物獲取食物。為追蹤獵物,它們演化出回聲定位能力—從前額發出聲波脈沖,通過下頜感知聲波反射信號。海豚科與鼠海豚科的所有物種都屬于齒鯨。
這類鯨以微小海洋生物為食。它的上頜長有梳狀鯨須板,而非牙齒。每當它吞入大量海水時,這些須板便會將磷蝦等小型生物過濾出來當作食物。
你知道嗎?
巨大的藍鯨屬于須鯨,僅以非常小的海洋生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