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已經過去了好多天,跟幾個球迷朋友聊天,眾人還在為中國男籃亞洲杯決賽輸給澳大利亞隊議論紛紛,“可惜”“遺憾”“雖敗猶榮”等說法不絕。89比90,當時這個場面和結果真是驚心動魄。那一瞬,多少人眼睜睜地看著籃球在空中飛行,直到撞上籃筐前沿,留下的不是奇跡,而是中國隊以最小分差落敗。隨之,無數中國球迷整齊劃一地發出嘆息之聲。
回想那一幕,的確有理由讓人心生很多“如果”。比賽還剩3.9秒,中國隊握有控球權,最后一擊怎么打,存在好幾種選擇。由當場比賽投籃手感最好的胡明軒在外線出手,并非不可取。當然,迫近一些再投籃,命中的可能性更大,強攻內線或造對手犯規也可,凡此種種都已是事后諸葛。最直接的“如果”莫過于胡明軒的投籃力量再大一點,弧線再高一點。說“惜敗”,是因為此前不多時中國隊還曾領先對手。
中國男籃以往大賽既有王仕鵬超遠距離三分球打板進筐的神投,也有讀秒時間中鋒發邊線球被對手斷球的噩夢,一記“關鍵球”,或榮或辱,真是兩重天。倘若比分懸殊,不可能得到“雖敗猶榮”的評價。
與大比分的結果相比,毫厘之間定勝負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當事球員一輩子都難忘,尤其是以弱戰強。比賽打到這個份上,只要存在取勝的可能,就要用智慧、意志,盡自己所能去爭勝。最后時刻輸球,“雖敗猶榮”是球迷和媒體當評語的,不是球隊用來自勉的,想都不能想。
競技場上,此方1分之差落敗,彼方的取勝都有些幸運的成分。“關鍵球”一說,指的是決定勝負的那個回合。當年中國女排被稱贊“關鍵球”打得好,乒乓球的劉國正把“關鍵球”打神了,更成為佳話。
其實,沒有哪支球隊愿意折騰神經去打“關鍵球”,出現決勝球,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必須以非拿下不可的勇氣去面對。中國男籃球員和教練說,最大的收獲是提高自信,看到希望。此話遠比“雖敗猶榮”有分量,出自敗軍之口更難能可貴。這表明他們從那1分的得失中走出來,相信未來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哪怕又碰上決勝時刻,把不愿打“關鍵球”變為不怕打“關鍵球”,也是一種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