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有這份答卷,體現出國內校園體育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多有潛力、有實力的年輕運動員從校園中涌現。本屆大運會比賽時間與多個單項國際賽事重疊,參賽陣容和競爭水平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何看待大運會在國際體育賽事中扮演的角色,同樣催生思考。
大運會曾有“小奧運”之稱,所有必選競賽項目全部是奧運會項目。自1959年首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誕生以來,隨著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會員陣容不斷壯大,大運會得到長足發展,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參與,也見證著一批批年輕運動員從大運會走向職業賽場和奧運舞臺。
本屆大運會共設三人籃球、羽毛球、田徑、跆拳道等18個大項234個小項,吸引了來自102個國家和地區的9000余人參賽。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由116名運動員組成,參加14個大項90余個小項的比賽,參賽的小項不到本屆大運會總設項的一半。代表團總負責人劉立新介紹,與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代表團相比,中國參賽運動員的數量不到他們的三分之一,85%的運動員是首次參加國際大賽,大多數是國際大賽的新手。
與兩年前的成都大運會相比,本屆大運會中國代表團“星味”略顯不足。排除本土辦賽的緣故,究其原因,一方面,本屆大運會于巴黎奧運會后一年舉行,很多選手處于調整階段,加上全運會將于今年舉辦,無疑給運動員們參賽選擇提出更多要求。另一方面,乒乓球世錦賽、女籃亞洲杯、游泳世錦賽、羽毛球世錦賽等單項國際賽事與本屆大運會舉辦時間相近,各支隊伍有著更多考量。
雖然參數人數、參賽項目、大賽經驗均不占優,但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大運會首次設立的三人籃球項目,中國女隊收獲銀牌。談及首次參加大運會的感受,來自清華大學的王小青表示,自己在國內校園聯賽中更多是參加五人籃球比賽,這次參加大運會,積累了經驗,提高了技戰術認知。
馬秀針首次走出國門參加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跑出1小時12分48秒的成績,奪得女子半程馬拉松金牌。這位大涼山姑娘16歲前沒有見過操場塑膠跑道,她將這枚金牌視為自己體育生涯的新起點。馬秀針表示:“從大涼山走出來挺不容易,體育為我們那邊很多孩子帶來了機會,我就是受益者之一,因為接觸體育,才有了現在這樣的舞臺。”劉立新認為,本屆大運會中國代表團集中展示了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發展成效和大學生的良好精神風貌,圓滿完成了參賽任務和既定目標。



2005年土耳其伊茲密爾大運會時,教育部從國家體育總局手中接過組團參賽的任務。轉眼間20年過去,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在保持競技成績穩定在較高水平,也在體教融合的推動下,呈現出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
本屆大運會,中國代表團構建三類組隊模式。其中,田徑、游泳、乒乓球、網球、射箭、跆拳道、柔道7個項目,通過各校推薦優秀運動員,商請單項協會支持重點運動員共同組隊;體操、羽毛球、跳水、沙灘排球4個項目商請單項協會負責組隊;籃球、排球、三對三籃球3個項目以國內大學生賽事冠軍隊伍班底,協調單項協會,有針對性地補充完整參賽陣容。
多樣的組隊模式與當前國內校園體育的發展情況相互印證。本屆大運會,中國兩支女籃隊伍分別收獲三人籃球銀牌和五人制籃球金牌。據了解,參賽的所有隊員由來自國內6所高校的在校學生組成。劉立新介紹,校園籃球已初步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全國、省、市、縣、校貫通的校園聯賽體系。此外,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與中國籃球協會共同開展教練員培訓,不斷提高體育教師和校園籃球教練員的執教能力與水平。劉立新認為,基層籃球教練和校園聯賽發揮牽引作用,激發學生們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不斷擴大籃球運動的人口基數,既可以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們強健體魄、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也可以源源不斷地為競技體育輸送后備人才。
與籃球、排球等在校園普及較為廣泛的項目相比,單項體育協會在體操、跳水等項目人才培養中仍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歐羅巴體育公園游泳跳水館舉行的跳水比賽中,雖然遭遇東道主德國隊的挑戰,但中國跳水隊仍收獲12金8銀,成為跳水比賽最大贏家。本屆大運會德國派出的11名跳水運動員中,有5名選手具有奧運會參賽經歷。中國跳水隊領隊付玉超表示,雖然有一些遺憾,但對隊伍取得的成績感到滿意,考慮到東道主非常重視跳水項目,中國隊取得的成績很不錯了。
此外,隨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高校在田徑、乒乓球等項目中的積極探索,校園中涌現出一批不俗的年輕運動員。來自北京大學的田徑運動員舒衡以8米09的成績奪得男子跳遠冠軍。雖然年僅21歲,但舒衡的履歷中已有多個冠軍頭銜,第二十屆亞洲U20田徑錦標賽冠軍、2024年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遠冠軍、第26屆亞洲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遠冠軍。舒衡表示,每一場比賽都能夠給自己建立信心,“我現在可以說自己是亞洲冠軍,是大運會冠軍,這讓我能夠更自信地去沖擊更高級別的比賽。”
大運會是全世界大學生的競技舞臺,目的是檢閱大學生的競技水平和高校培養運動員的成果。從本屆大運會來看,不同代表團結合自身情況,采取不同的參賽策略。日本體操隊由奧運會冠軍橋本大輝、岡慎之助領銜,意在以賽代練,為明年舉行的名古屋亞運會做準備。考慮到眾多國內外參賽任務,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的年輕選手通過本次賽事積累經驗。
大運會也是難得的交流載體。進入新世紀以來,大運會強調交流的主旨愈發強烈。以競技為平臺,為世界培養更具開闊視野和競爭活力的青年一代,也是這項有“學生味”的綜合性大賽區別于其他賽事的重要標簽。在女籃賽場混合采訪區,中國女籃隊員劉禹彤與獲得季軍的匈牙利女籃隊員們相互擊掌祝賀。她解釋說:“我們吃飯的時候互相分享各自的美食,休息時也會一起玩游戲,大家成為很好的朋友。”舒衡有著同樣的感受。他表示:“比起田徑單項賽事,我很喜歡大運會的氛圍,綜合性賽事可以結識各地的同學,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此外,透過大運會,可以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在高校體育教育方面的組織模式和發展情況。上海體育大學教授毛麗娟表示:“我們從賽事中汲取經驗,通過賽事標準傳導,優化高校訓練體系和課程結構,促進體育教育科學化轉型,為推動中國高校體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據統計,本屆大運會參賽人數超過9000人,比成都大運會6500人的參賽規模增長了38%,賽事共誕生28項新的賽會紀錄。劉立新認為,立足學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已經成為全球趨勢。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體育的教育功能和價值,把學校作為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蓄水池”,通過學校俱樂部、校園聯賽等,構建起完整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選拔機制。
如何從大運會中汲取經驗,推動校園體育長久發展,還需多方努力。劉立新表示,校園體育一方面要推動體育運動推廣普及,面向人人,發揮好以體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要為競技后備人才選出好苗子。他說:“理論上,校園體育的一體兩面并不沖突,是分子和分母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從實踐看,要把校園體育做實做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策、人才、經費、機制等方方面面下足功夫。”
責編 柏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