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要注重引導幼兒領略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從而激發他們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為此,我們精心策劃并開展了“尋味無錫”主題活動,旨在讓孩子在品味美食的過程中,感受家鄉的獨特韻味,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活動緣起:香酥來襲,探秘啟程
清晨,曉妍興奮地舉起手中泛黃的油紙,剎那間,芝麻的醇厚香氣在教室里彌漫開來。“這是我奶奶揉的面,用爐火烤得金黃酥脆!”曉妍一邊說,一邊輕輕展開油紙,酥皮碎屑簌簌落在她的手心。圍坐的孩子眼晴一下子亮了起來,滿是期待。“我也吃過這種掉渣的燒餅!”“聽說用豬油做才這么香呢!”曉妍仰著紅撲撲的小臉,驕傲地說:“我家‘香又酥燒餅鋪'在無錫開了30年啦,天天有人排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追問中,一場香酥探秘之旅就此開啟。
實踐歷程:多維探索,素養進階
(一)好奇萌芽:舌尖探秘前期準備
1.精心設計調查,埋下好奇種子
圍繞\"關于燒餅我知道\"設計三級問題鏈。基礎層聚焦觀察記錄,引導孩子們關注燒餅的顏色、形狀、氣味;探究層提出科學問題,如“燒餅里面有什么”\"為什么燒餅會掉渣”“油酥里藏著什么”;拓展層進行文化溯源,詢問制作燒餅的工具,以及無錫燒餅和其他地方的燒餅有何不同。
雙休日,孩子們和家人走向炊煙裊裊的街角。孩子們舉著繪畫本認真記錄;有的追著師傅問:“油酥里為什么要加各種餡料?”蒸汽繚繞的案板前,孩子們踞腳觀察的模樣,恍若春日里探頭探腦的雛燕。周一我們共收回有效調查表30份,孩子們提出的各類問題20余個,充分展現了他們對燒餅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探索欲望。
2.繪制探秘路線,拓展多元經驗
聽說要去曉妍家的“香又酥燒餅鋪\"探秘,孩子們興奮極了。
在去燒餅店的路上,孩子們認真數著從幼兒園到燒餅店要經過的路口;有的仰頭觀察街邊的路牌,嘴里念叨著“原來幼兒園離燒餅店很近”;還有的蹲在紅綠燈下研究信號燈變化的規律。回到幼兒園,孩子們迫不及待地聚在一起繪制路線圖。小組討論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園門口的大樹要畫得高高的!”“要把紅綠燈涂成紅色和綠色!”大家用歪歪扭扭的線條、充滿童趣的符號,把探店的收獲都畫在紙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深化了對空間方位的認知,學會了遵守交通規則,更在合作中學會了傾聽與分享,用獨特的方式記錄這段充滿香氣的探索之旅。
3.趣繪思維導圖,點燃好奇火花
孩子們繪制了兩張思維導圖。一張思維導圖聚焦做燒餅所需的材料和注意事項,另一張則圍繞孩子們想問的問題展開,孩子們的提問充滿了童趣。
小毅:“做燒餅的時候為什么要在上面撒芝麻呢?”
柚子:“燒餅有好多好多不一樣的口味呀,怎么才能知道手里拿的這個燒餅是什么口味的呢?”
這些充滿童真的問題,不僅展現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也為后續的探索之旅指明了方向。
教師思考:通過“調查表一路線圖一思維導圖”三維支架,巧妙地引導幼兒從生活經驗出發,逐步構建起“觀察一提問一驗證\"的思維路徑,為孩子們打開了探索之門。
(二)親訪餅店:燒餅研學歡樂時光
我們充分調動并合理運用家長資源。與曉妍的家長取得聯系后,我們將孩子分成若干組,帶領他們前往燒餅店。抵達燒餅店后,每個小組都迅速分工。“小記錄員”全神貫注,時刻留意著制作流程中的每一個關鍵步驟,手中的小本子與畫筆隨時待命;“小采訪員”憑借出色的溝通能力,勇敢地與店內工作人員交流互動,探尋燒餅制作的獨特工藝;而“小廚師助手”則迫不及待地想要參與到燒餅制作的每一個環節。
制作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孩子們接連遭遇了諸多棘手的難題。“為什么我的面團怎么都包不住餡呀?”“我用搟面杖的時候,面團老是死死地粘在上面,這可怎么辦?\"“我搟出來的面皮一邊厚一邊薄!”…面對這些問題,孩子們沒有絲毫退縮之意,而是積極主動地向店內經驗豐富的師傅和隨行老師求助。師傅們不厭其煩,親自示范講解,從面團濕度的調整,到搟面杖使用時如何巧妙發力以確保受力均勻,再到面皮厚度的把控,每一個要點都講解得細致入微。
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逐步構建起“做中學”的學習模式,他們積極思考、大膽嘗試,觀察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提升。
(三)萌娃制餅:多元能力進階之路
回到幼兒園,孩子們用畫畫、拍照表征方法,把做燒餅的過程清楚地展現出來。從認知方面看,孩子們回想“和面一調酥一搟皮一包餡一刷水一撒芝麻一烘烤一刷油\"這些步驟時,一邊記著自己動手的感覺,一邊想著看到的畫面,動作和視覺記憶一起,讓他們對做燒餅的順序理解得更透徹。
(四)標志設計:創意符號誕生
做完燒餅,新的問題又來了:怎么包裝才環保呢?孩子們留意到燒餅店使用塑料袋包裝,意識到這種方式并不環保。于是,孩子們行動起來,著手設計燒餅環保袋。
為進一步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班級開展了“設計自己的美食標志”活動。孩子們互評投票,學會了欣賞和改進設計。
幼兒能發現燒餅包裝的環保問題,并主動遷移已有認知和經驗,體現了中班幼兒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責任意識。將二維碼、聯系電話等生活元素融入設計,說明他們已具備一定的社會符號認知能力。
(五)跨科整合:培養幼兒的綜合素養
在這個過程中,跨學科教育讓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和技能,培養了他們的綜合素養。例如,在室內搭建燒餅爐子的過程中,幼兒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還在討論木塊數量和組合方式時提升了數學思維。
后續規劃:深挖內涵,延續精彩
接下來我們打算繼續深挖無錫燒餅的文化內涵。科學區還要開展“面團變形記\"實驗,讓孩子們親手體驗水和面粉的比例變化帶來的不同口感。在實驗中,孩子們可以嘗試不同比例的水和面粉混合,觀察面團的狀態,如軟硬度、彈性等,并記錄下不同比例下制作出的燒餅口感差異。通過這樣的實驗,孩子們不僅能更深人地了解燒餅制作的原理,還能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和觀察力。同時,我們還將組織孩子們開展無錫燒餅故事分享會,邀請長輩講述無錫燒餅的歷史傳說、傳統制作工藝等,讓孩子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感受無錫燒餅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進一步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立人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