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旌旗戰局開,
大軍東出薄燕臺。
南方豪杰風雷動,
團結救亡下山來。
淺析:
本詩寫于1937年9月,“八路軍大捷”,指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在平型關伏擊日軍,首戰告捷,一舉殲滅日軍1000余人,擊毀日軍汽車100余輛,繳獲一批輜重和武器。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前半句“抗日旌旗戰局開,大軍東出薄燕臺”,首句直指旌旗獵獵、戰火紛飛的抗日戰場。詩人用“旌旗”寓指抗日勇士,用“戰局”寓指抗日烽火,一個“開”字指出抗日戰爭已全面鋪開。次句寫八路軍主力在朱德同志的領導下,東渡黃河,向晉察冀地區抗日前線和敵后挺進的情景。“薄”為靠近的意思,“薄燕臺”指我八路軍主力正在向冀北一帶急進。后半句“南方豪杰風雷動,團結救亡下山來”是指南方游擊隊對“國共合作”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到行動。這個行動,就是為了“團結救亡”而紛紛“下山來”,下來的目的就是聯合起來,抗擊日軍,保家衛國,把日軍趕出我們的國土。“下山來”是對“風雷動”的呼應,進一步深化了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的英勇精神。“動”是這首詩的詩眼,不僅反映出我軍主力行動迅速,也反映出南方游擊隊下山抗日之迅猛,凸顯了全國上下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決心和意志。
這首七言絕句系詩人“聞捷”后所作,詩句雖短,但氣勢如虹,“聞捷”而不寫捷,而是集中筆墨寫“動”,寫全國上下抗日的行動,八路軍主力在行動,南方游擊隊也在行動;而“大捷”只是個序言,舉國同心的抗日行動才是詩歌的主題。只有全國上下齊心,中華民族才能形成抗擊敵寇的合力,拯救中華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