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出師山西抗日前線后,即取得平型關戰斗的重大勝利,這一喜訊如春風般吹散了籠罩在國人心頭的“亡國論”陰霾。畫家任夢璋、楊為銘于1959年創作的油畫《平型關大捷》(150cm×218cm,見封底,現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正是對此戰的生動描繪。作品以俯瞰視角構圖,突出了地勢的險要,八路軍將士居高臨下,沿著關口逶迤排開,猛擊來犯之敵,他們大多處在背光位置,給人以剪影般的視覺沖擊,突出了人物的力量感。關下的侵略者人仰馬翻,被擊毀的汽車冒著滾滾濃煙。遠處崇山峻嶺,長城連綿不絕,硝煙升騰。畫作層次分明,筆調奔放,火藥味濃郁,充分展現了八路軍將士不畏強敵、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和犧牲精神。
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為挽救民族危亡,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9月上旬,日軍向華北戰略要地晉北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部隊抵抗不力,節節敗退,晉北重鎮大同被日軍占領,周圍各縣也先后失守。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晉北大地生靈涂炭。
為配合國民黨軍作戰,阻滯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總部命令第一一五師進至平型關以西大營鎮待命。9月20日,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部占領靈丘縣城,繼續向平型關進犯。23日,八路軍總部命令第一一五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相機側擊向該線進攻之敵。第一一五師受令后,決定利用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殲滅進犯日軍。25日晨7時許,日軍第二十一旅團一部和大批輜重車輛,全部進入八路軍設伏地域。第一一五師抓住戰機,全線開火。一部殲敵先頭,阻其沿公路南竄之路;一部分割包圍日軍后尾部隊,斷其退路;一部沖過公路迅速搶占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斷先期占領東跑池的日軍回援;一部阻斷日軍派出的增援部隊。經過激戰,殲滅日軍1000多人,毀敵汽車100輛,繳獲一批輜重和武器。
“集師上寨運良籌,敢舉烽煙解國憂。瀟瀟夜雨洗兵馬,殷殷熱血固金甌。東渡黃河第一戰,威掃敵倭青史流……”晚年的聶榮臻曾撰詩這樣回顧平型關大捷。此戰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前線后,充分利用地形,正確調動兵力,發揮近戰特長,首次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為在敵強我弱形勢下有效地打擊日軍積累了經驗。正如朱德在家書中所言,此戰使“全線士氣為之一壯。如各軍都同我們一樣,那就不難打退敵人和消滅敵人”。
這場戰役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侵華日軍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使許多人由此相信共產黨不但堅決抗日,并且是有能力戰勝敵人的。實踐證明,只有全民族團結抗戰才是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在這生死存亡關頭,中國共產黨“敢舉烽煙解國憂”,勇敢戰斗在抗戰最前線,充分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抗日,支撐起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今天,走過百年光輝歲月的中國共產黨,依舊引領中華兒女奮進在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進行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走好今天的路,完成好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對歷史最好的告慰。
(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