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補貼政策落地之后,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又印發了《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下稱《意見》),明確從2025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幼兒園學前一年在園兒童保育教育費。
在8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對上述政策惠及的范圍、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如何分擔、如何與現有政策做好銜接,以及未來還將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作出回應。
“這是我國學前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在會上表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是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投資于人的具體實踐,是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政策體系的關鍵環節,對于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促進教育公平、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加快完善生育支持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政策措施不斷落地見效。業內分析,生育支持體系是一套組合拳,包括育兒補貼、托育、教育以及居住、醫療等多個方面,需要長期綜合施策。要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營造全社會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圍,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據統計,2024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2%,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今年6月1日,《學前教育法》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學前教育進入“有專門法可依”的新階段,為廣大適齡幼兒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權益,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郭婷婷表示,國家統一實施的免保育教育費政策覆蓋所有幼兒園的大班兒童,預計今年秋季學期將惠及約1200萬人。同時,鼓勵各省結合實際鞏固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群體的資助政策,做好兜底保障。
她表示,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是以政府投入的“加法”,來實現家庭教育支出的“減法”。保育教育費占家庭學前教育總支出的比重比較高,免除費用后,家庭的教育支出將有效降低。經測算,僅今年秋季一個學期,全國財政將增加支出大約200億元,相應減少家庭支出200億元。
這些資金中央和地方如何分擔?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長許留慶在發布會上介紹,對因免保育教育費導致幼兒園收入減少的部分,由財政對幼兒園予以補助,所需資金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其中,中央財政對西部、中部和東部地區分別按照80%、60%、50%的比例分擔。
許留慶表示,財政部已經足額安排了中央財政需要承擔的免保育教育費補助資金,將于近日下達。財政部將會同教育部指導各省級財政、教育部門統籌安排好中央補助資金和地方應承擔的資金,及時足額將財政補助資金撥付到幼兒園。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高丙成表示,據初步測算,大約每年需要三四百億元。從大班開始執行,有助于這項政策更加平穩、更可持續地落地。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姜全保對記者分析,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也是我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框架完善的一部分,減輕育兒家庭的經濟負擔,減輕教育成本,這對全社會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育兒友好型氛圍起到重要作用。未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可能延伸到學前三年,再延伸到高中。
目前已經有一些地方實施了減免保育教育費的政策,這次全國實施免學前一年保育教育費后,如何做好政策銜接?
郭婷婷表示,近年來,一些地方結合實際探索開展了免保育教育費政策,積累了不少經驗,也為制定全國統一政策提供了有益借鑒。有的地方實施了更有力度、更長年限的免費政策。這次國辦《意見》明確,各省已經實施的免保育教育費政策范圍超出學前一年的,可以繼續執行,超出部分所需資金也繼續由地方承擔,這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做好政策銜接。
學前一年免保育教育費之后,關于后續政策的考慮,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郭婷婷表示,后續還將統籌考慮學齡人口變化、財力狀況等因素,研究適時完善免費政策。在落實好免保育教育費政策的同時,統籌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群體的資助、健全學前教育投入機制等工作,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
近年來,財政部會同教育部等部門堅持學前教育以政府投入為主、家庭合理負擔、多渠道籌措經費的原則,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中央財政設立了專項資金,支持和引導地方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學前教育投入機制。各地結合實際出臺了公辦幼兒園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或者生均公用經費標準,以及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生均財政補助標準,同時還建立了動態調整機制。
據統計,國家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2013年為862億元,到2023年增長到3150億元,年均增長13.8%。其中,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學前教育經費由2013年的749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665億元,年均增長13.5%。
郭婷婷表示,學前教育法對地方政府健全學前教育機制作了具體規定,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此再次做了強調。考慮到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是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的重要支撐,《意見》再次對相關規定進行了重申,要求各省要認真落實學前教育法,堅持保基本、保普惠,進一步健全學前教育投入機制,制定并落實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相關生均財政補助標準,提升辦園質量和水平。下一步,將會同教育部加強對地方工作指導,同時繼續通過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地方健全學前教育投入機制。
當前,生育支持體系正持續完善。7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對外發布。從2025年1月1日起,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3周歲以下嬰幼兒發放補貼,至其年滿3周歲,且無論一孩、二孩、三孩,均可申領育兒補貼。育兒補貼按年發放,現階段國家基礎標準為每孩每年3600元。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紅日前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育兒補貼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范圍、普惠式、直接性向群眾發放的民生保障現金補貼,是一項惠民利民的重大舉措。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宋健介紹,從國際經驗來看,較早進入低生育社會的發達國家大多采取了發放育兒補貼的方式進行生育支持。在微觀層面,育兒補貼對不同家庭生育的促進作用存在差異,但從宏觀層面來看,總體上有利于提升生育水平或防止生育水平進一步降低。
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4個方面13項生育支持政策措施。
郭燕紅表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落地生效,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生育支持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了經濟支持、服務支持、時間支持、文化支持等一攬子的政策措施。各地可結合本地實際,采取多種措施,與育兒補貼制度同向發力,形成生育支持政策的“組合拳”,更好地減輕家庭的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表示,國家在生育支持政策的框架方面,已有四個維度。在生育這個環節,經濟支持是一個方面,在公共服務、減輕家庭多子女的養育負擔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做。在東部地區,婚育延遲是普遍現象,在孕產婦的服務和保健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中女性在養育孩子方面負擔比較多,怎樣創造一個有利于女性和家庭成員平衡家庭和職業發展的良好制度,也是政策“組合拳”里應該包括的內容。
(摘自8月8日《第一財經日報》。作者為該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