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法首次明確將協調核威懾力量
提升雙邊安全合作框架,重點加強核威懾合作
2025年7月8日至10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對英國進行了為期3天的國事訪問。除了在經濟、科技、移民管理等領域達成豐碩成果,此訪還推動兩國在安全和防務合作領域達成一系列成果,吸引了全球的關注。
一方面,對既有安全合作框架進行鞏固與提升。雙方發表《蘭卡斯特宮2.0宣言》,對2010年簽署的軍事合作協議進行全面升級。新框架下,英法聯合遠征軍規模將較之前有較大提升;組建一體化太空與網絡防御部隊,標志著雙方的防備合作從傳統領域向新質領域拓展;在國防工業領域,兩國達成“工業協約”,聯合升級“風暴陰影”巡航導彈生產線,協同研發下一代超視距空對空導彈及微波、射頻等定向能武器;在地緣安全方面,英法將牽頭對烏安全保障“志愿聯盟”,組建最多5萬人的法英聯合部隊,預備未來派駐烏克蘭維和。
另一方面,雙方新簽署的《諾斯伍德宣言》明確,任何威脅英國或法國核心利益的對手,都可能面臨兩國核力量的聯合回應。兩國將成立英法核指導小組,由法國總統府和英國內閣辦公室領導,負責協調雙方在核威懾行動等方面的合作。
以如此厚重的成果作基礎,難怪馬克龍會高調宣稱法英關系已“重啟”。斯塔默則表示,英法簽署“歷史性”宣言,在支持歐洲和北約方面邁出“了不起的一步”。
長期以來,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英法兩國在歐洲安全方面既存在共同的地緣利益,又存在“瑜亮情結”,公開的競爭和暗地里的背刺都層出不窮。美英與澳大利亞簽署三邊安全伙伴關系并開展核潛艇合作,使法澳談好的潛艇大單淪為一張廢紙,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英法雙方15年前簽署的《蘭卡斯特宮宣言》,雖然承諾在多個方面加強防務合作,但受兩國矛盾以及英國脫歐的影響,實際落地內容非常有限。
英法此次防務關系升溫背后的原因頗耐人尋味。事實上,許多分析都認為,這是美國政策調整吹來刺骨的地緣政治寒風下,兩國“抱團取暖”之舉。
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已成為歐洲安全共識中的“最大威脅”,雖然北約沒有公開下場對抗俄羅斯,但其對俄羅斯的制裁以及對烏克蘭的援助,仍令俄承受巨大壓力。然而,特朗普重新上臺后,美國在烏克蘭問題的政策上出現大幅轉向,甚至一度中止對烏軍事援助。不僅如此,推崇“美國優先”的特朗普,甚至公開質疑《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集體防御條款的有效性,并在2025年6月舉行的北約布魯塞爾峰會上逼迫歐洲接受了“防務開支提升至GDP5% ”的這一天文數字般的目標,其從歐洲抽身的意味彰顯無遺。這也讓歐洲愈發覺得,特朗普執政下的美國不再是一個“靠譜的盟友”,戰略安全焦慮不斷拉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馬克龍在威斯敏斯特的演講說出了許多歐洲人的心聲一一歐洲必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英法兩國加強防務合作特別是核威懾合作,既可對沖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及其對歐洲安全承諾的不確定性,增強歐洲自身的戰略自主性和核威懾能力,也能安撫歐盟內部的安全憂慮,在北約“核共享”安排之外展現歐洲大國提供“核保護傘”的能力與意愿,進一步鞏固其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填補因美國戰略收縮而出現的權力真空。
只是,英法兩國深入防務合作,仍面臨不少掣肘因素。
英法兩國內部的反對聲音,將在具體合作項目落地過程中束縛雙方手腳。在表明核威懾合作方向的同時,兩國都重申了核力量的獨立性。因此,《諾斯伍德宣言》只意味著歐洲兩大核力量的政治整合,而非作戰整合。事實上,對于兩國達成的協議,英國改革黨領袖法拉奇指責英國是在向“反脫歐的傲慢法國總統”屈服。馬克龍也面臨國內反對力量的夾擊,任何對英妥協都可能被法國極右翼領導人瑪麗娜·勒龐渲染為“主權讓渡”。
更重要的是,“英美特殊關系”的存在,將嚴重制約英法防務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英國一向在歐洲大陸奉行“均勢戰略”,二戰后更始終恪守“英美特殊關系”,在國防建設和軍隊發展方面也強調與美國協調一致。當前,英國在核彈頭設計和核運載系統研制上高度依賴美國,并通過北約“核共享”安排等機制,與美國在核力量規劃和運用上保持密切協調。因此,來自美國的外部壓力,以及英國核威懾力量的獨立性問題,都對英法核合作的未來走向產生重大影響。
馬克龍訪問結束不久,媒體就報道了美軍B6-12型戰術核彈運抵英國薩福克郡萊肯希思皇家空軍基地的消息。而且,美國政府已經宣布特朗普將于今年9月訪英,“英美特殊關系”得到加強還是削弱,英法防務合作成色如何?屆時或許能夠看得更清楚一些。
(責任編輯: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