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浩涵利用教具給小學生講述抗戰歷史姚振峰攝
“同學們,我們面前是‘國歌墻’。《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抗戰的烽火中,是我們中華民族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號角”今年清明節前夕,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展廳內,一群來自新疆研學團隊的學生,伴隨著講解員王浩涵深情的講述,駐足于“國歌墻”前。
“老師,新疆也有參與抗戰的嗎?”當王浩涵講到東北抗日義勇軍浴血奮戰的事跡時,一位維吾爾族女學生突然舉手問道。這個問題,一下子讓王浩涵的思緒回到去年赴新疆塔城地區進行紅色宣講時的情景。當他深情講述塔城各族群眾在抗戰期間熱情接待3萬余名經蘇聯回國的東北抗白義勇軍官兵時,一位哈薩克族學生激動地說:“從前覺得抗戰歷史離我們很遙遠,現在我知道了,我們的祖輩也是這段歷史的參與者,也為抗戰勝利盡了自己的力量! 7
警世鐘 姚振峰攝

王浩涵為駐沈某部官兵講述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牛詩文攝

這次跨越八千里路的紅色宣講,讓王浩涵又一次體會到:“會‘講’歷史,更要會‘解’歷史。”
歷史知識儲備有了,講解形式也需要創新。王浩涵和同事們不斷嘗試引入沉浸式講解,用語言描述戰斗場面,將自己和參觀者融入歷史事件。同時,他們還與助盲協會合作,探索開發“觸摸歷史”講解模式,為視障人士制訂專門講解路線;積極參與“情暖童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項目,深入鄉村為孩子們講述紅色歷史;走進大、中、小學校,運用數智化宣講視頻、抗戰時期珍貴文物和史實圖片等,進行體驗式、沉浸式教學。
2021年9月,王浩涵從武警遼寧總隊某部退役后,懷揣著“在英雄的城市里講述英雄的故事”這一夢想,成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在部隊擔任報道員期間,他曾深入抗洪一線記錄戰友們用身體筑成堤壩的瞬間。憑著這份家國情懷,王浩涵在博物館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
自送老英雄離開博物館,王浩涵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當他再次走進展館,仔細觀察著每一件文物,此刻意識到:作為講解員,展柜里的一件件展品,應該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并將其融入講解中去,讓參觀者更能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擔任講解員不久,王浩涵就接待了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李維波。耄耋之年的老兵在殘歷碑前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手久久不肯放下,深深感染了王浩涵。在隨后和老兵李維波的交流中,他得知李老隨志愿軍高炮部隊入朝作戰,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取得擊落敵機15架、擊傷敵機17架、生俘敵飛行員1名的戰績,身上的每一道傷痕都記錄著那段難忘的歷史。
此后,王浩涵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和黨史軍史書籍,認真做好讀書筆記,挖掘展板中每一張照片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并融入革命先輩的精神一起進行講解。
在王浩涵看來,作為一名合格的講解員,除了講解形式上的創新,還要做到“因人施講”。比如面對特殊群體,更應該注重情節性、故事性和互動性。2024年4月9日,王浩涵為留守兒童宣講抗戰歷史牛詩文攝“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接待了開館以來第一個由來自全國各地17位盲人朋友組成的特殊團隊。作為9名隨團服務保障講解員之一的王浩涵,在攙扶一名盲人大爺參觀時,為便于老人“聽懂”,他將平時熟悉的陳述性解說詞,全部修改成描述性語言。

參觀結束時,這位大爺拉著王浩涵的手說:“這是一堂生動的國防教育課,也是我聽到的最精彩的講解!
憑借豐富的知識、生動的講解,王浩涵的“粉絲”越來越多。“王老師,我想加入你們的宣講團,和你們一起講述歷史。”去年12月初的一天,王浩涵作為宣講團代表在沈陽工學院結束宣講后,藝術傳媒系學生劉逸寧第一個報名參加,成為博物館培養的第500名學生志愿者講解員。不到半年時間,劉逸寧就獨立完成講解任務20余場,接待參觀者超干人次,多次受到參觀者好評。
在4年多的講解工作中,王浩涵不僅對歷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與領悟,更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的精神力量。
“涵哥,我參軍入伍了!”那天,這條標注“王一”的微信,讓王浩涵內心澎湃了許久。
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觀,王浩瀚負責為他們講解。在聆聽歷史、觀看展品的過程中,王一被東北抗聯英雄群體的精神打動,尤其是當他了解到抗聯密營條件十分艱苦、但東北抗聯英雄依舊靠著頑強精神和侵略者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時,內心深受觸動。
王一入伍前是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大學生。“畢業馬上找工作,還是繼續求學?”在大三期間,王一對自己的前途選擇很迷茫,一度找不到人生方向。一次,學校組織學生
自此,王一對抗戰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對軍人這個群體更加崇敬。他不僅邀約同學到本溪抗聯史實教育基地“重走抗聯路”,親身體驗當年抗聯將士們的艱辛,還多次帶著疑問跑到博物館找王浩涵“求解”。在和王浩涵接觸中,王一知道他也曾是一名軍人。歷史的回響,英雄的故事,軍營的經歷…在耳濡目染中,王一作了一個讓周圍人吃驚的決定:報名參軍。如今,王一如愿成為武警河南總隊某部的一名新兵。
這份工作很有意義,再累也要堅持下去。”眼下,王浩涵和同事們正忙著籌備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相關活動…在國防教育的路上,他依舊忙碌著。“我要把抗戰歷史告訴更多人,把偉大抗戰精神傳承下去。”站在博物館殘歷碑前的王浩涵,目光堅毅…F
(責任編輯:宋元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