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河北省邯鄲市,天空蔚藍清澈,蟬鳴如歌,悠揚入耳。在當地一家普通的養老院里,98歲高齡的牛世榮老人向筆者展示了他留存了近70年的獨特儲物袋。“這個儲物袋是用美軍的防彈衣做的。”牛世榮介紹道,當時美軍穿的防彈衣是坎肩樣式,一共有14層,而這個儲物袋就是用其中一層制作的。
牛世榮,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鎮牛卜村人,中共黨員,1927年9月出生,1946年1月入伍,1963年10月退伍,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17年的軍旅生涯中,牛世榮不懼生死、英勇殺敵,多次立功受獎,退伍返鄉后,依然保持著軍人本色,為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牛世榮近照

牛世榮回憶,1953年4月,他所在部隊在戰場上擒獲了一批俘虜,防彈衣就是當時的戰利品。“那時,我們分別用雙方的沖鋒槍對防彈衣做了防護實驗。把防彈衣掛在樹枝上,用美式沖鋒槍沒打透,但是換成我們的沖鋒槍,一下就打透了。”實驗完以后,他和戰友就將防彈衣一層一層拆開,做成手套、茶缸套、儲物袋一類的生活物品,儲物袋上的破損處就是當年彈片留下的痕跡。
用美軍防彈衣制作的儲物袋

75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起起、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舍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今天我們一起重溫抗美援朝時期保留下來的老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抗美援朝這段歷史有更多的認知和了解。”牛世榮兒子牛安周對筆者說。
據曲周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檔案顯示,牛世榮入伍后,先后在西府戰役中立大功1次,在川口河戰斗中立戰功1次,1950年-1951年在青海剿匪中立大功1次,1951年1月獲得人民勛章1枚,1956年獲得解放獎章1枚。
1952年11月入朝鮮,1958年10月回國。
在朝作戰期間,最令牛老記憶深刻的還是他的偵察工作經歷。其所在的偵察分隊經過近兩個月的時間摸清了敵人的兵力部署、火器配置、進攻道路等情況,為大部隊發動總攻做好準備,出色地完成了偵察任務,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
1963年10月,牛世榮離開部隊,被組織安排到山西省靈石縣稅務局工作,考慮到父母需要照顧,他毅然選擇回鄉務農,先后任大隊副支書、貧協主任、大隊總會計、民辦教師。1985擔任牛堡壘村黨支部書記,任職期間資助了很多困難群眾,并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時積極響應上級的號召捐款捐物。2024年“八一”前夕,縣人武部領導代表縣委、縣政府前去慰問牛老時,老人家對送來的慰問金堅決拒收,并表示希望把慰問金送給更需要的人,展現了一名老黨員的政治覺悟和精神風貌。
說起偵察工作,牛世榮對當時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做偵察兵要有記性,看啥都要用腦、用心去記憶,就沒有記不住這一說。”在朝鮮戰場上,他摸地形、探敵方火力配置,從大路到狹窄小道,哪里有重機槍、哪里有炮,都要一一偵察清楚。“在偵察過程中,我們都會帶著一床棉被。因為敵人一線防備很嚴密,他們會設置有一床高的帶刺的鐵絲網。鐵絲網雖然看著是平坦的,但是不能直接踩上去,一踩就會陷進去,拔不出腿。”牛世榮說,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棉被鋪路,一隊人,前面鋪,后面卷,就這樣,才能悄悄地通過敵人封鎖線。如今,已是鮐背之年的牛世榮,依然精神矍鑠,他一邊講解,一邊向筆者演示鋪棉被、卷棉被,動作一絲不茍,充分展現了一名老革命軍人的嚴謹作風。
“選擇了黨,便要一生忠誠于黨。”這是牛世榮一直踐行的莊嚴誓言。少年投身革命、保家衛國,退伍后初心不變、一心向黨,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 ① (責任編輯:潘酩月)
牛世榮(左)年輕時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