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是鐫刻著初心使命的精神豐碑,是滋養官兵靈魂的“營養劑”。從雷鋒日記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赤誠,到長征路上“半條被子”里的軍民深情,這些接續的紅色印記,始終為人民軍隊提供著不竭的精神動力。強軍興軍征程上,如何讓紅色資源煥發時代光芒,為官兵教育注入鮮活能量,是部隊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課題。
以紅色資源為“鏡”,校準信仰坐標。信仰的堅定源于對歷史的深刻認知,紅色資源正是照亮信仰之路的“明燈”。雷鋒在日記中寫道:“我活著,只有一個自的,就是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這種把個人追求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的信念,與革命先輩“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一脈相承。組織官兵走進雷鋒紀念館,凝視那補了又補的襪子、磨得發亮的扳手,再到井岡山的星火、延安的窯洞、西柏坡的油燈前駐足沉思,能讓官兵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深刻理解“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根本問題。當下,青年官兵成長于信息爆炸時代,思想觀念多元多樣,單純的理論說教難以入腦入心,而紅色資源中蘊含的故事、實物、場景,卻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直抵官兵心靈。這種沉浸式教育,讓官兵在觸摸歷史中筑牢信仰之基,把對黨忠誠的誓言轉化為練兵備戰的自覺行動。
以紅色資源為“火”,點燃奮斗激情。戰斗力的生成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撐,紅色資源正是激發戰斗精神的“助燃劑”。雷鋒在連隊時,苦練軍事技能,多次獲評“五好戰士”。他在日記中寫下“我愿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生動詮釋了軍人的擔當與奉獻。這種精神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嚴守潛伏紀律的英雄氣概一脈相承,共同構成人民軍隊的精神譜系。利用紅色資源培育戰斗精神,關鍵是要讓歷史與現實對接。可以將雷鋒“釘子精神”融入實戰化訓練,組織“學雷鋒、強技能”比武活動,官兵們在越野考核中互相拉一把、在裝備檢修時多擰一扣螺絲,把紅色精神轉化為攻堅克難的銳氣。可以邀請老英雄與年輕官兵座談,當90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講述“冰雕連”在 -40°C 下堅守陣地的事跡時,在場戰士怎能不動容!這種跨越代際的精神對話,讓官兵明白“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從而在訓練場上更加刻苦,在執行任務中更加奮勇。
以紅色資源為“脈”,創新傳承載體。讓紅色資源永葆活力,需要在傳承中創新,讓經典故事在新時代煥發生機。陸軍第81集團軍某旅采用情景劇、小品、快板等形式演繹雷鋒故事,這種年輕化表達讓紅色文化“潮”起來,深受官兵喜愛。這啟示我們,紅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你講我聽”的傳統模式上,而要貼近官兵認知習慣,打造多維度教育載體。如今,VR技術可讓官兵“走進”長征戰場,沉浸式體驗紅軍過草地的艱辛;可以開展“紅色信物”征集活動,一把父輩用過的軍號、一枚雷鋒紀念章,都能成為教育的生動教材。這些創新實踐,能讓紅色資源從書本、展館走進日常,融入訓練、滲透生活。正如一名戰士所說:“現在學紅色故事,就像刷短視頻一樣親切,不知不覺就記在了心里。”
(責任編輯:宋元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