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

冀魯豫邊區區域圖

“三省共建、冀魯豫邊,中原抗戰、共克敵頑…”在趙王河畔,轟立著一座建筑雄偉、藏品豐富的大型抗戰紀念館,這就是由河北、山東、河南三省省委、省政府聯署,報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準建立的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
初夏時節,菏澤生機勃勃、草長鶯飛。在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開館25周年之際,記者看到,天南地北的游客在領略菏澤風土人情的同時,紛紛涌進紀念館參觀見學。面對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戰爭遺存,人們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鐵血崢嶸的抗戰歲月,汲取無限的奮斗力量。
建立冀魯豫邊區根據地
冀魯豫,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的第二故鄉。從幼年至18歲參軍,在我母親和楊勇、楊得志等叔伯講的故事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冀魯豫’3個字。”中國人民解放軍普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政治委員蘇振華之女蘇承業在《我的家鄉冀魯豫》一文中,對冀魯豫邊區充滿了深情的回憶。
冀魯豫邊區,位于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處,是指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廣大地區。從1937年年底至1938年春,中共河南省委、河北省委和山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指示,分頭深入平漢、津浦、隴海、石德四大鐵路之間的城市鄉村,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
1938年初,八路軍第129師主力一部東進冀南、魯西北;1939年2月,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一部進駐濮陽、菏澤、內黃、滑縣一帶,與先期到達的該旅第688、第687團會合,連同地方武裝,合編為冀魯豫支隊。1940年4月,八路軍第2縱隊主力同冀魯豫支隊會師合編,成立冀魯豫軍區;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成立冀魯豫區黨委。1941年1月,冀魯豫邊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至此,包括冀南、豫北、魯西南地區的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和抗日戰爭的推進,根據地軍民在對日作戰中進一步擴大了解放區。1945年8月20日,晉冀魯豫軍區成立,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同時組建野戰兵團對日偽軍全面開始反攻,相繼解放了開封、新鄉、安陽、邯鄲和濟南、徐州等地,使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面積擴大至1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萬,控制縣城75座,一躍成為全八路軍冀魯豫支隊官兵奔赴前線行軍途中國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據地。

三省軍民合力打擊日偽軍
冀魯豫邊區根據地,不僅是八路軍的重要戰略支點,更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從1937年創建至抗戰勝利,這片根據地經歷了從開辟到壯大的艱難歷程,并最終成為全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抗日根據地。走進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記者觀物讀史,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
1939年3月,八路軍冀魯豫支隊負責護送數十名從延安來的干部去新四軍工作,而完成這項任務必須要穿越敵人嚴密封鎖的隴海鐵路。當時,日軍在民權、考城、長垣一帶收編了幾十股土匪組成偽軍分駐鐵路兩側各圍寨,控制著鐵路交通。為完成任務,支隊長楊得志率領隊伍不僅成功解決了盤踞在尹店集的一股“響馬”,還配合兄弟部隊襲擊練城、華莊,俘獲偽軍300多人,繳槍幾百支、軍馬60多匹,并在歸途殲滅了前來增援的日偽軍200多人。
1943年秋,日軍為摧毀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發動了秋季大掃蕩,1萬余名日偽軍以閃電戰術直撲魯西南根據地,將集結于曹縣城南王廠村北太行堤一帶的魯西南軍分區指揮所、專署機關民軍一團、分區騎兵連包圍。戰斗中,我軍憑借土圍子和日軍殊死拼殺,成功抵御了敵人數次沖鋒和毒瓦斯武器進攻。經過激戰,民一團、騎兵連大部和駐扎在高堤圈的二十一團全部突出重圍。此役在冀魯豫邊區產生深遠影響,極大鼓舞了敵戰區人民群眾的抗戰信心。
八年全面抗戰中,冀魯豫邊區軍民成功牽制和消耗了日偽軍數萬兵力,粉碎了其上百次“掃蕩”,打退了國民黨頑軍無數次進攻,創造了平原游擊戰爭經驗,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打造紅色基因傳承基地
菏澤古稱曹州,系中國上古九澤之一,因其境內有菏山而得名。作為山東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菏澤不僅是武術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牡丹之都”,還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無數革命先烈在這里前赴后繼,與日偽頑軍進行了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斗爭,并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緬懷先輩們的豐功偉績,牢記偉大的抗日戰爭,1998年4月,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在菏澤市正式奠基,并于2000年5月建成開館。紀念館集展廳、畫館、廣場建設于一體,占地198畝,其中建筑面積達11700余平方米。展館分為序廳和星星之火、浴血抗日、逐鹿中原、革命兒女4個大廳,全面系統地反映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怕犧牲、前赴后繼、不屈不撓、英勇奮進的革命精神。
“楊得志將軍帶領隊伍經常活動的曹縣、東明和考城、大寨、許河寨就是我們那個地方。”聽到別人談起楊得志護送延安干部穿越隴海線,來此參觀的蘭考縣賀村集80多歲的范秀蘭老人不禁感慨:“小時候村里經常過兵,現在才知道是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在打鬼子。”館內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每一幅圖片、每一件文物,都訴說著英雄的故事。隨父母一起前來參觀的中學生劉思雨說,看著展出的土槍土炮,仿佛聞到當年戰場上濃濃的火藥味,聽到密集的槍炮聲。
游客參觀冀魯豫邊區紀念館

據介紹,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是第一座以抗日根據地命名的革命歷史紀念館,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題寫館名。紀念館先后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AAA級景區等30余項榮譽稱號,每年接待社會各界群眾達50萬人次以上。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曹州牡丹甲天下,是因為先烈的熱血染紅了它。遍布菏澤大地的牡丹正因為根植于英雄的土地上,才開得更艷更美。 ①②
(責任編輯:魏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