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水電工程已形成了規劃、設計、施工、裝備制造、輸變電在內的全產業鏈體系,與此同時,海外許多國家由于技術、資金、建設經驗等客觀條件的缺乏,水能資源的開發程度仍然較低,全球有近20%人口生活在電力缺乏的困境中。在此背景下,中國水電企業在“一帶一路”倡議和水電“走出去”戰略的支持下,憑借自身完整的產業鏈和較強的技術、資金和人才優勢,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水電業務,中國資本在海外水電投資已超2000億元。
海外水電投資項目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海外各國在人口、經濟、政治、社會、法律等多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企業在海外投資、建設大型水電工程時,必須強化風險預警和防范,移民風險則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首要風險。移民人口遷移、安置與生計恢復是經濟、社會、政治與環境共融的系統性工程,其安置任務重、波及范圍廣、影響時間長,牽涉社會公平、利益沖突、社會穩定、性別平等、地區差異,是影響水電工程開發成敗的關鍵因素。系統探究海外水電工程移民風險的類型、生成機理,科學合理提出風險預警與治理措施十分必要。本研究遵循“海外水電工程移民風險內在機理-移民風險辨識-移民風險預警-移民風險治理”的思路,借助演化博弈方法探討多元主體結構下的沖突如何演化、移民風險如何形成并擴散,運用免疫理論構建風險辨識框架,建構信息收集、監測、評估、預警的高效智能預警體系,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動態協同風險治理模式。
主要研究內容:
(1)基于F-H沖突分析法的邏輯思路,模擬海外水電移民沖突因子演化的全過程,圍繞海外水電移民活動沖突焦點領域,對各方的沖突策略與行為選擇進行仿真博弈,剖析各方行為偏好與局勢穩定性的動態關系,尋求多重風險因子環境孕育的思路解釋。
(2)基于免疫理論進行風險辨識,從抗原與原生抗體等角度對利益相關者的狀態進行闡釋,解析風險構成要素。系統梳理風險要素,構建形成風險指標體系。
(3)構建AHP-FCE風險綜合評估模型,以現實情境為依據對風險指標進行經典域取值范圍限定、風險區劃分級與應急燈號設置。案例演練風險“評估-預警”過程,探討風險因素在特定時空環境下的演化模式。使用多層前饋神經網絡模型構建海外水電移民神經元網絡,借鑒“評估-預警”框架實操經驗,使用Matlab7.01神經網絡仿真工具進行數據訓練,通過向訓練完畢的模型輸入樣本數據,實現預警功能。
(4)基于“全域”管理的理念,設計動態化、協同化、系統化、全面化特征的動態協同風險治理模式。結合現實情境,設計風險治理、分散與抑制策略,提出時間和空間尺度下的風險評估、預防、風險控制、風險消減方案。
主要研究結論:
(1)海外水電工程移民風險由利益相關方之間的沖突逐步演化形成。“沖突-風險”視角下移民風險具體體現在移民過程中各利益相關者在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壓力下共同形成的作用力超出了其正常有序運行的承受度,所表現出的對系統帶來不利或損害的不確定性。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沖突通過鏈發、群發、累積效應向風險演化,在不同階段內起持續影響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包括移民、中方企業、東道國政府、安置區居民、第三方。同時發現,利益相關者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會對其他局中人產生壓力,當壓力超過一定閾值,會存在應激反應的可能性,移民風險隨之產生。
(2)基于免疫原理構建的海外水電工程移民風險指標體系具備可行性。將免疫理論中的抗原、抗體、克隆選擇、免疫記憶、免疫耐受等概念引申到移民風險領域,即移民風險事件、原生條件與針對性方案、綜合治理措施、風險案例庫及風險治理體系。對移民活動失穩、經濟社會環境失序的狀態進行考量,建構5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62個三級指標的風險指標體系。案例仿真發現62個三級指標均符合多數原則,證明了各項指標與案例移民風險存在相關性。案例剖析中發現,與GDP增長率、區域土地資源損失率、人均GDP增長率、人均受教育年限、登記失業率、恩格爾系數、刑事犯罪率等存在因果關系的風險有較高的發生可能性;與群體性事件數量、安置區工程滿意度、府際協同度、區域土地資源損失率、社會秩序滿意度等存在因果關系的風險一旦發生將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3)基于AHP-FCE方法構建的風險“評估-預警”模型具備可操作性,使用多層前饋神經網絡模型構建的海外水電移民神經元網絡擬合優度較高、符合預警信息系統條件。風險預警神經網絡訓練模型預警樣本信度、效度良好,整體擬合優度符合訓練達標條件,可用于風險預警信息系統。
(4)海外水電工程移民風險治理是動態協同的全方位治理。按照微觀主體風險向宏觀主體治理機制的演進邏輯進行框架構建發現,風險治理的基本路徑依據為規避、控制、轉移和承受風險,一線移民工作者界定為風險治理微觀路徑,移民工作主導機構為中觀路徑,風險協同治理平臺為宏觀路徑。基于此,構建形成風險治理信息系統、風險監測保障機制、國家境外移民風險預警平臺、國家境外移民風險防控體系、中方企業自主風險預警能力建設等模塊,提出治理對策。
(編輯:江燾,舒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