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互聯網 + 回收;數字化商業模式中圖分類號:U469.7 收稿日期:2025-05-29 DOI: 10.19999/j.cnki.1004-0226.2025.08.025
Exploration on the Business Model of “Internet+recycling” of Waste Power Batteries for New Energy Vehicles
Li Xiaotong Xie Kaihuang Wang Haoyang Guangdong Peizheng University,Guangzhou 510830,China
Abstract:Therapiddevelopmentofthenewenergyvehicle(NEV)industryhasbroughtincreasingprominencetotherecyclingof end-of-lifepowerbateries.Chinais witessingayear-on-year growth inretired powerbatteriesandaproachingapeakrtiement wave.Thispaperanalyzsdomesticrecyclingpracticsbyexamningcurrntbateryrecylingodeldevelopments,nvestigateschallengesfacingeistingreclingsystems,andproposablckchaintegatedsutionincoporatingintellgentshdulingalgt. We suggest establishing an \"Internet + Recycling\" digital platform spanning the entire battery life-cycle,which addresses core pain pointsoftraditionalmodels-loweficiencyandregulatorydificulties-throughdynamicouteoptimizationandblockchai-baseddata traceability.
Keywords:Newenergyvehicles(NEVs);End-of-lifepowerbateries;Internet-basedrecycling;Digitalbusinessmodel
1前言
在全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共識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猛發展。隨著產業的快速擴張,廢舊動力電池的處理問題日益凸顯。2030年的退役動力電池量將累計達到300萬 t[1] 。目前,行業碎片化導致供需錯配、監管缺失引發逆向淘汰等諸多問題制約了行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探索一種高效、透明、可持續的回收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將從回收現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出發,提出“互聯網 + 回收”商業模式,促進信息流整合與全流程透明化,以期為行業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2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現狀分析
2.1回收數量與市場規模
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的報廢量快速增長。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2025年動力鋰電池報廢量將達到35萬 t[2] 。預計到2030年,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超過1400億元,較2022年實際市場規模增長約9倍[3]。市場規模擴大也讓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面臨更大的挑戰,對回收模式的創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2現有回收模式及特點
按照主體進行分類,我國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模式主要分為四種,即以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第三方綜合利用企業、動力電池產業聯盟為回收主體的模式[4]。
以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為主體的模式,便于電池溯源,能夠充分利用車企的售后服務網絡進行回收,但是其回收網點覆蓋有限,難以滿足大規模回收需求。以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為主體的模式,電池生產企業對電池技術熟悉,能夠高效處理回收電池,但其回收渠道相對狹窄,主要依賴與車企的合作,獨立回收能力較弱。以第三方綜合利用企業為主體的模式靈活性較高,能夠整合多種資源進行回收利用,但回收效率和質量參差不齊。以動力電池產業聯盟為主體的模式依托產業聯盟整合上下游資源,具有回收效率高、成本低的優勢,但該模式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聯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模式對比見圖1。
圖1廢舊動力電池的回收模式對比
3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行業面臨諸多挑戰,主要集中在技術瓶頸、回收體系未形成和政策落實不到位三個方面。
a.技術瓶頸是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技術上的瓶頸一方面是核心技術與設備缺失,回收利用環節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規范化回收率不足 25%[5] 。另一方面是電池拆解存在安全隱患,電池健康狀態評估技術尚不成熟,無法準確判斷電池是否適合梯次利用。
b.回收利用體系尚未形成。電池生產、汽車生產、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企業之間尚未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合作機制,彼此之間的成本投人、權責劃分、運營模式等關鍵問題尚未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驗證和完善[6]。車企、回收商、用戶間權責不清,導致利潤分配失衡。由于行業內缺乏統一的規范標準,市場秩序呈現混亂狀態。正規退役電池回收網點的回收占比僅 20% 左右,長期可能導致行業逆向淘汰和逐底競爭[7]。
c.政策不健全。雖然國家出臺了多項激勵政策,行業內許多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影響企業投入與發展的積極性。
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行業既面臨諸多挑戰,也伴隨著新發展機遇。在政策方面,工信部等部門共同頒布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試點實施方案》鼓勵各試點區域和城市建立完善相關政策激勵機制。在數字化驅動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提出要強化全鏈條管理[8],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數字化為廢舊動力電池回收行業開辟創新路徑,推動傳統回收模式轉型。
4能源汽車廢舊電池回收對策與建議
4.1數字化回收服務平臺搭建
搭建數字化回收服務平臺需要以技術為支撐構建核心功能。“互聯網 + 回收\"平臺的架構如圖2所示。平臺應具備用戶注冊、信息登記、政策查詢、在線預約模塊,提供廢舊電池信息查詢功能。涵蓋電池回收報價、標準、種類及費用政策,同時推送回收站點詳細信息。同時平臺引入在線預約服務與智能調度系統,采用\"線上預約-線下履約\"雙通道模式,用戶可靈活選擇回收方式并預約站點與時間。構建智能派單引擎,綜合考慮車輛載重、電池類型、實時路況等參數,自動生成最優回收方案,從而實現自動分配回收資源與實時路徑規劃,保障回收流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確保回收服務的高效執行。
圖2“互聯網 + 回收”平臺架構圖
在數字化平臺的構建與推廣過程中,需要系統考慮多重關鍵因素。在技術實現層面,平臺開發面臨復雜的技術挑戰,需持續投入資金支持技術研發與系統維護。在用戶接受度層面,針對公眾認知不足與操作門檻問題,需采取政策引導與用戶教育協同策略,從而提升公眾參與意愿。在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層面,平臺的運營需要構建數據保護體系,規避信息泄露風險,防止用戶信息泄露。在平臺可持續性層面,需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優化資源分配,實現精準服務匹配。因此,平臺建設需以技術可行性為根基、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合規安全為紅線,通過多主體協同與創新模式探索實現可持續發展。
4.2智能化、網絡化系統集成
智能化、網絡化系統集成是提升廢舊動力電池回收效率的關鍵。系統通過集成圖像識別和傳感器技術,構建電池特征數字化識別體系,可以快速、準確地識別廢舊電池的外觀參數、容量特征等核心信息,實現精準識別,為后續標準化分類處理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對電池數據進行\"上鏈\"管理[9],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為電池的健康評估提供可靠依據。通過云端智能分析平臺,利用云計算技術,系統能夠對廢舊電池進行健康評估,判斷其是否符合梯次利用或直接回收的條件;運用智能化計算方法評估廢舊電池指標及回收費用,提高了回收價值評估的準確性。此外,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市場供需和價格波動的分析與預測,可以為回收企業提供重要的決策支持。智能評估系統如圖3所示。
圖3智能評估系統
然而,技術系統的實施面臨雙重制約,主要體現在技術成本高與技術人才短缺兩個方面。從技術經濟性分析,系統搭建需要集成高精度傳感設備、算法訓練平臺及安全通信網絡,導致初期建設成本顯著高于傳統回收模式。在人力資源層面,系統操作與優化需同時掌握電池材料特性、機器學習算法及物聯網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在推進智能化、網絡化系統集成時,需要充分考慮技術成本和人才需求,通過政策支持和產學研合作,推動技術的落地應用。
4.3產業生態優化策略
優化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生態是推動行業發展的關鍵。企業需從技術升級、完善回收網絡以及技術推廣與產業協同發展三方面入手。在技術創新層面,企業應積極引入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構建信息共享平臺,開發全流程數據管理系統;重點突破電池高效拆解與檢測技術,建立覆蓋電池容量、安全性等分級評估標準;回收網絡建設方面,構建“城市倉儲中心-社區微站點\"兩級回收體系(圖4)。通過建立廣泛覆蓋的電池回收點,在重點區域建立核心處理中心,在社區、維修點等場景設置便捷回收站點,通過數字化調度系統優化物流路徑,降低回收成本,提高回收效率。此外,通過信息共享平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緊密合作,共同構建并共享回收渠道,整合配套資源,完善電池回收處理技術,吸引配套企業進駐,構建從原材料到電池回收的綠色全產業鏈生態圈,實現動力電池產業的綠色閉環發展。
圖4兩級回收網絡示意圖
為確保策略的長期有效性,需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定期更新行業技術標準與操作指南;構建環境效益評估體系,將節能減排等指標納入企業考核;推動建立消費者參與激勵機制,提升公眾回收意愿。通過系統性優化,逐步實現從分散運作向集約化管理、從單一回收到全鏈增值的產業升級,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5結語
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解決傳統燃油車排放和能源問題的重要方向。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起著儲存和釋放能量的關鍵作用[10]。本文提出“互聯網 + 回收”商業模式,通過線上平臺、智能化系統集成以及產業生態優化策略,為解決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問題提供新思路。然而,要讓這一商業模式從理論走向實踐,仍需多方協同努力。希望該模式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賴志穎,賴文斌,林楚園,等.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現狀及碳核算研究進展[J].過程工程學報,2024,24(2):139-150.
[2]黃海港.三元正極材料電位調控法回收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22.
[3]許林艷,馮雨瑤.動力電池退役高峰將至回收產業能否迎來高光時刻[N].證券日報,2025-01-23(B02).
[4]郝碩碩,董慶銀,李金惠.基于成本核算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模式分析與趨勢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2021,41(10):4745-4755.
[5]屈曉東.退役電池如何\"退而不廢”[N].經濟日報,2024-08-23(5).
[6]王斑.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體系的發展現狀及建議[J].物流科技,2019,42(2):72-75.
[7]牟思宇,謝宇斌.我國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有色金屬工程,2022,12(12):153-158.
[8]我國將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J].資源再生,2025,(2):3-4.
[9]汪子旭.數據“上鏈”助退役電池梯次利用[N].經濟參考報,2023-10-26(06).
[10]穆東,楊健,李欣.閉環供應鏈企業合作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與再利用的影響[J].供應鏈管理,2021,2(1):54-67.
作者簡介:李曉彤,女,2003年生,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