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U4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639(2025)08-0119-03
【Abstract】The existing schemes have problems of response lag and engineering adaptation.The article proposes an integrationschemebasedon thedynamicdomaincontroler,integrating parameter estimationandslipratecontrolina closed loop into the multi-in-onecontroler.TheAUTOSARarchitecture isadopted toachieve inter-core communication, andtheresponse time isshortened to 5ms.Theinnovative multi-modePID control strategy dynamically matches parameters basedonaxial velocity deviationandacceleration,taking intoaccountcomplex working conditions such as ice andsnow,andsplitroads.RealvehicletestsshowthattheaccelerationtimefromOto40km/honicyandsnowyroadsis 17.8 seconds,and the angular velocity of yaw on open roads is less than 0.016rad/s ,verify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scheme in terms of control accurac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ability.
【Key words】 domain controller; drive anti-slip control; multi-mode control
0 引言
驅動防滑控制系統(TractionControlSystem,TCS)是車輛主動安全關鍵系統,分直接扭矩控制與滑轉率控制-2,量產車多用后者(如博世TCS),集成于制動控制器,通過CAN通信發降扭請求。隨著電動汽車發展,博世開發出動態驅動防滑控制系統dTCS,可適配電機特性,采用分布式控制,響應快、精度高,但雙控制器標定繁瑣。學術界對驅動防滑控制的研究較為深入。例如,吳勃夫等提出基于非線性模型預測控制(ModelPredictiveControl,MPC)的控制方法;張博涵[4]等研究了自適應控制策略;李軍等結合滑模變結構與模糊控制展開探索。然而,因芯片資源占用、算法魯棒性等問題,距量產仍需驗證。本文提出集成于動力域控制器的方案,采用AUTOSAR架構實現快速通信。考慮工程實踐,系統采用比例-積分-微分控制(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Control,PID),兼顧資源占用與可靠性,便于量產推廣。
1驅動防滑控制系統整體方案
驅動防滑控制架構(圖1)含輸入處理、參數估算、控制信號處理、扭矩控制和制動控制模塊,輸出降扭與單輪制動信號。方案集成于域控制器,省去CAN傳輸時間,響應時間從傳統TCS的 40ms 以上降至 5ms 內。域控制器內部采集電機轉速,無通信延遲,頻率更高,較輪速控制時效性更優,從架構層面保障控制效果。

2參數和信號處理
2.1 滑轉率
驅動防滑控制的核心是滑轉率調控,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 u ——車輪中心的速度;r—沒有地面制動力時的車輪滾動半徑; w ——車輪的角速度; rw 車輪速度。由式(1)可知,當車輪滾動半徑恒定時,滑轉率取決于車輪中心速度與輪速。輪速可直接獲取,車輪中心速度由質心參考車速決定,故準確計算質心參考車速是滑轉率控制關鍵。最優滑轉率與地面附著系數相關,其估算依賴輪荷,輪荷受車重、坡度影響,因此這些參數估算對防滑控制至關重要。
2.2 信號處理
2.2.1 軸速計算
驅動防滑控制需將滑轉率轉化為軸速差或電機轉速差實施控制。以前驅車為例,實際前軸轉速(轉換為車輪線速度)為:

式中: VAxle 軸速; n —電機轉速;—減速器速比; r ——輪胎半徑。參考軸速與車速等效(轉換為車輪線速度),用于目標軸速計算。
2.2.2 輪速計算
參與制動扭矩控制的輪速需經補償處理,以消除轉彎工況左右輪速差影響。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VCmpLe. —補償后的左側輪速; VCmpRi —補償后的右側輪速; VActLe (20 左側車輪實際輪速; VActRi. 右側車輪實際輪速; VRefLe —左側車輪參考輪速; VRefRi- 右側車輪參考輪速。
實際輪速由輪速傳感器信號濾波獲得,參考輪速以前驅車為例計算如下:

式中: Vref -參考車速;@yawrate 橫擺角速度;df —前輪距;
——前輪轉向角度。
2.2.3 特殊工況識別
由于不同油門開度、路面條件下打滑特性各異,同一打滑過程中打滑量與輪加速度隨著時間的變化,單一PID參數難以覆蓋全工況。因此,根據軸速偏差ρe 與實際軸加速度,將打滑分為以下模式并匹配專屬PID參數,見表1。
圖2扭矩控制流程

軸速 Ψ=Ψ 目標滑轉率 .× 參考軸速 + 參考軸速,其中目標滑轉率需結合附著系數(路面修正)與橫向加速度(彎道修正)查表確定,通過目標與實際軸速偏差e執行PID控制,生成扭矩請求。扭矩控制流程見圖2。
3 扭矩控制
3.2扭矩分模式控制
1)彎道路面識別邏輯。左右參考輪速差值超過閾值即識別,通過橫向加速度修正目標滑轉率。
3)坡道識別邏輯。坡度超過閾值則識別為坡道(坡道標志位置1),用于修正扭矩控制的PI項。
2)對開路面識別邏輯。同軸兩側目標制動力矩差值大于閾值,且一側車輪穩定、非彎道時即可識別,通過單輪制動低附側,提升高附側驅動扭矩以增強動力性。
表1扭矩控制模式

3.1扭矩控制方案
驅動防滑系統根據參考車速、附著系數等計算目標軸速,實際軸速超閥值則激活PID降扭控制。目標
PID初始扭矩為打滑控制介入時的電機凈扭矩,計算公式為:
Tint=Tmot-TInertia-Tbrake
式中: Tini —初始扭矩; Tmot —電機實際扭矩;(204號 TInertia ——電機轉動慣量損失扭矩; Tbrake 制動扭矩。初始扭矩 Tint 與PID計算扭矩疊加后,輸出至電機執行降扭控制。此外,彎道、坡道等特殊工況需對目標軸速與PI參數進行針對性修正。該方案可根據駕駛模式差異化設置目標滑轉率查表參數,例如放大目標滑轉率以滿足運動性能需求。
4 制動控制
4.1 制動控制方案
當同軸兩側車輪出現輪速差(如對開路面)時,防滑系統對輪速高的車輪施加制動力矩,以消除輪速差,維持穩定并利用附著系數。對開路面識別后,在扭矩控制目標軸速基礎上疊加與附著系數正相關的制動補償,得出單輪目標輪速,再根據實際與目標輪速差執行PID控制生成制動扭矩,流程如圖3所示。
目標滑轉率 基于附著系數的 實際 制動扭矩 X參考軸速 制動目標補償 輪速 初始扭矩 制動扭 參考 目標 目標 PID 矩請求 軸速 軸速 輪速 計算
4.2 制動分模式控制
與扭矩控制類似,單一PID參數無法覆蓋全工況制動需求。根據輪速偏差 e 與實際輪加速度,將制動控制分為以下模式,見表2。
表2 5種制動控制模式

PID初始制動扭矩為兩側車輪轉動慣量差值,計算公式為:


式中: TintBrk 1 初始制動扭矩; IL —左輪轉動慣量;
—左輪角加速度; IR —右輪轉動慣量;
右輪角加速度。初始制動扭矩 TintBrk 與PID計算扭矩疊加后,輸出至制動控制單元執行制動。對于對開路面制動工況,可單獨標定平路與坡道PID參數,提升控制靈活性與效果。
5 實車驗證
5.1 扭矩控制驗證
以冰雪低附路面(附著系數 ≈0.1 )全油門起步為例(圖4),系統根據實際軸速及加速度切換控制模式,采用差異化PID閉環控制。測試結果顯示:起步最大打滑量 6.2m/s ,0一 40km/h 加速時間17.8s,最大橫擺角速度 lt;0.02rad/s ,打滑控制收斂迅速,實車起步平順且動力強勁。
5.2 制動控制驗證
以濕玄武巖/瀝青對開路面(低附側附著系數 ≈ 0.4)全油門起步為例(圖5),系統根據實際輪速及加速度切換模式并執行PID控制。結果顯示:起步最大
打滑量 12.2m/s ,最大橫擺角速度 lt;0.016rad/s ,方向盤調整角度 lt;40° ,對開路面制動控制效果顯著,車輛橫擺幅度與方向盤介入量均較小。
圖4扭矩控制測試數據

圖5制動控制測試數據

6結論
本文提出的基于域控制器的驅動防滑系統,響應速度與控制精度優異,在提升車輛安全性能上潛力大。通過分析扭矩與制動控制模塊,創新引入分模式控制策略,實現不同場景與路面的精準防滑控制,實車測試驗證其有效性。該研究為底盤功能上移至域控制器提供工程參考,方案已量產推廣,市場反饋較好,用戶對防滑性能提升滿意度高。
參考文獻
[1]王震坡,丁曉林,張雷.四輪輪轂電機驅動電動汽車驅動防滑控制關鍵技術綜述[J].機械工程學報,2019,55(12):99-120.
[2]郭文濤.輪轂電機電動汽車驅動防滑控制研究[D].錦州:遼寧工業大學,2016.
[3]吳勃夫,徐曉,陳自強,等.基于非線性MPC的電動賽車驅動防滑控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7(2):182-188.
[4]張博涵,陳哲明,付江華,等.四輪獨立驅動電動汽車自適應驅動防滑控制[JJ.山東大學學報(工學版),2018(3):96-103.
[5]李軍,蘇炎召,隗寒冰,等.四輪驅動混合動力汽車驅動防滑控制策略的研究[J].汽車工程,2017,39(3):296-303.
(編輯林子衿)